第74章 陪葬品 北派盗墓笔记最新章节

37次阅读
没有评论

“赶紧扔了,难道乞丐你提着那东西准备过年?”柳玉山瞥了眼人头。

“也是,不是什么好东西,”刘爷随手扔到了一旁。

安研究员没了头,身子也不会在动了,虽说是斩首,但让人疑惑的是安研究员脖子上并没有流多少血,近前一看,才发现其伤口隐隐有了结轧的迹象。

把头看过小玻璃瓶后明显不信,她不信这种药能让尸体在活过来。

湘西赵爷还在对绳子痛心疾首,他不住叹气:“老赵家世代吃死人饭,没想到有一日,祖上传下来的捆尸绳毁在了我手里,我不孝,不孝啊…..”

看他不住的唉声叹气,我忍不住道:“赵爷,不是我不信你,你说你那是什么绳子?什么捆尸绳,一拉就断了,根本不结实!我看什么都捆不住。”

“唉….小辈,你不懂,不懂。”赵爷默默捡回来断了的绳子塞回包里。

“话说回来,姚姑娘你刚才没受伤吧?”

“我还好,没什么大碍。”

“那就好,你休息下,”把头看着大家伙沉声说:“事情走到这一步,马上临门一脚了,不能就这么半途而废,云峰,继续挖。”

没说什么话,我捡起旋风铲继续挖,我只敢看着脚下地面儿,不敢去看身首分离的安研究员。

这时柳玉山开口道:“二位累不累,要不我叫朋友们过来替帮忙?”我知道,他说的朋友们肯定是那几只山魈。

“不用了柳哥,”我晃了晃手中的旋风铲,“你那些朋友估计还没这铲子高,怎么挖土?好意我们心领了,打盗洞这活儿本就是我们强项,您看着就好了。”

柳玉山点点头不在插嘴,反倒是赶尸的赵爷话显得多了。他一个劲的问我那玻璃瓶里的药到底是怎么做的,从哪来的,药里什么成分等等。

唯一知道成分和制作方法的是安研究员他们,现在他们三个都死了,我上哪知道去?

我被问的有些不耐烦,便扯谎告诉他,说那其实是尸油,都是从死人身子里炼出来的,具体方法您也别在问我了,我不知道,要问,赵爷您去问刘建生和小绺头去,他们肯定知道。

“哦….这样啊,”老人想了想,不在言语。

盗洞越下越深,我和把头都跳进去挖了,一铲子一铲子的土被不断扔上来。

“铛。”

忽然间,把头的旋风铲铲到了某种金属物体,现在其他人都不说话周围很安静,这声响动静听的很刺耳。

“出货了?什么东西?”玉姐跑过来问。

把头扒拉扒拉土,他从坑里提出来一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造型怪异,按理说我之前也见过不少青铜器,可这样造型的还是第一次见到,也不认识叫什么。

这是件扁圆形青铜器,有盖儿,盖子是封着的,隐约能看到刻有某种动物图案。

光看器型,这东西很像现在人插电用的那种暖手宝。保存状态不太好,我感觉人轻轻一碰这东西就会四分五裂。

仔细研究了盖儿上的图案轮廓,把头惊疑的说:“这画的莫不是镇墓兽类的图案,你们仔细看,这图案是不是有点像几十年前河南濮阳出土的蚌塑石雕?”

姚玉门看过后不住点头,“把头你别说,还真挺像,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当年濮阳的那处遗址是新石器晚期的吧?可比西周还要早的多。”

我听不懂他们说的什么意思,便问玉姐这蚌塑是个啥东西。

玉姐告诉我,这东西长着猴子尾巴猪的头,当年挖出来的时候也没人认识,后来有学者发现,这东西原型和古山海经里一种叫蚌塑的动物很像。所以就有了这个词,行里人都认为濮阳的那件是个孤品,没想到这里有一件同图案的青铜器。

“哦,这样啊,那是真珍贵,不过可惜,都是黑干锈,烂了。”我叹了口气,对这件珍贵的青铜器表示惋惜。

黑干锈是盗墓行里的说法,这种锈最不受行里人待见,因为这种锈色的青铜器几乎都来自脏坑,脏坑的东西价格最低,品相都不好。

顺便多说下。行里人把商周到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皮壳锈色分成了四种。玉有观皮识玉,青铜器也有观锈定价这类说法。

这几类分别是干青锈,也叫平锈,就是浑身都是绿的那种锈,常见于北方地区的河北山西内蒙一带。第二种锈是水银锈,特指水里捞上来的东西,这种锈是白白的一层,是有毒的,带水银锈的青铜器一定要处理过才敢上手把玩,要不然会中毒。

再就是红蓝反铅锈,这种锈行内价格卖的最高,孙老大曾告诉我,要是碰到红蓝反铅锈的大货千万别用杀青的法子去洗,洗过的话价格大打折扣。

最后一种就是眼前这件青铜器上的黑干锈。青铜器上长出来黑干锈,说明这底下有过脏坑。脏坑说的是粪堆,茅坑,猪圈羊圈这些肮脏的地方。

把头端起来这件青铜器闻了闻,皱眉道:“的确,有股子屎尿味,”真正的盗墓贼鼻子都很灵,把头又是老手子,他的话我们自然不会去怀疑。

继续往下挖,结果陆陆续续又挖出来两件带着黑干锈的青铜器,后挖出来的这两件造型也比较怪,每一件都不一样,一个盖儿上刻着个游泳的小人,这小人身上都是鱼鳞,正在水里翻腾。

最后一个更怪,形象是个八只腿老虎头的怪物,老虎头脖子上还缠着一条四脚蛇。

“这……这另外两件是不是古越国崇拜过的远古图腾神?”红姐看了后惊疑出声。

“小红,你知道些什么?”把头问。

红姐点点头确定道:“没错把头,这就是那两个东西,我以前对古生物传说感兴趣,老版的山海经不止看过一次。这个,这长着鱼鳞在水里游泳的小人叫驺虞,那个长着八条腿老虎头的东西叫足起,第一个挖出来的那个的确是叫蚌塑。”

“这些图案曾经都受过古越人的图腾文化崇拜。把头,云峰,你们继续往下挖,我怀疑还能挖出来别的东西。”

红姐托着下巴考虑道:“云峰,你还记不记得金棺银椁上的图案?”

我说当然记得,金棺银椁上刻着有士兵,那些士兵头顶上还盘着四脚蛇。

“没错,”红姐点点头说:“古越国士兵头上盘有四脚蛇,其原型应该就是这个足起。”

她看向众人沉声道:“线索连上了,这芥候不单是西周的大贵族,还有可能是古越国某支古越人的后代,要不然,芥候不可能把这些图腾元素带入墓中。”

“图腾兼始祖神,这些图案不光是图案,几千年前也是一种文字,这是一种古越人的图文类文字,如今没有人能破解,没人知道这些动物图案代表的意思。不过…..有一位故去的老教授死前曾发表过一篇笔记,他在笔记中认为。”

“这些太过久远的图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注释:

 

蚌塑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指用蚌壳为材料进行雕刻、拼贴或摆塑的工艺,常见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中。其作品多与宗教祭祀、丧葬文化或装饰艺术相关,具有重要的考古与艺术价值。以下是关于蚌塑的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考古发现

  1. 新石器时代的蚌塑
    • 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了距今约6500年的蚌塑龙虎图案,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墓主骨架两侧用蚌壳摆塑出龙、虎形象,龙长1.78米,虎长1.39米,形态生动,可能与原始天文崇拜(如青龙、白虎星象)或权力象征有关。
    • 其他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发现蚌制装饰品,如项链、手环等,体现先民对自然材料的利用。
  2. 商周时期的延续
    商代墓葬(如殷墟)中常见蚌制器物,如蚌刀、蚌镰等工具,以及蚌片镶嵌的漆器、骨器,但艺术性蚌塑逐渐减少,转向实用功能。

二、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1. 原始宗教与图腾崇拜
    • 西水坡蚌塑龙虎可能代表部落图腾或宇宙观,龙虎对应东、西方位,与后世“四象”中的青龙、白虎一脉相承。
    • 学者推测墓主可能是巫师或首领,蚌塑仪式用于沟通天地、祈求神灵庇佑。
  2. 丧葬文化中的“事死如生”
    蚌塑陪葬品(如动物、神兽形象)反映了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旨在护卫亡灵或彰显墓主身份。
  3. 自然崇拜与艺术表达
    蚌壳洁白光滑,象征纯洁与生命力,其弧形、纹理被赋予审美意义,成为原始艺术的重要载体。

三、工艺技术与艺术特征

  1. 材料处理
    • 选取天然蚌壳,打磨成片状或特定形状。
    • 通过钻孔、雕刻(阴刻线纹)或拼贴组合成图案。
  2. 表现形式
    • 平面摆塑:如西水坡龙虎,利用蚌壳排列出轮廓,类似“大地艺术”。
    • 立体雕刻:商周时期出现蚌雕人面、兽面纹饰,细节较为粗犷。
    • 镶嵌工艺:将蚌片嵌入木器、漆器表面,形成对比鲜明的装饰(如商代蚌嵌虎纹漆觚)。

四、学术争议与未解之谜

  1. 西水坡龙虎的属性
    • 是否为最早的“四象”雏形?部分学者认为其与天文无关,仅为部落图腾。
    • 墓主身份成谜,有“部落首领”“大巫”“殉葬者”等多种推测。
  2. 蚌塑的衰落原因
    商周后蚌塑艺术式微,可能因玉器、青铜器的兴起取代了其宗教与礼仪功能。

五、蚌塑的现代研究与意义

  • 考古价值:蚌塑为研究史前社会结构、信仰体系提供了直观证据。
  • 艺术史地位:被视为中国早期雕塑艺术的源头之一,影响后世玉器、青铜纹饰的设计。
  • 文化传承:蚌塑龙虎形象成为中华文明“龙图腾”起源的重要佐证,常见于文化宣传与历史教育中。

结语

蚌塑是中国先民智慧与审美的结晶,从新石器时代的宏大摆塑到商周的精细镶嵌,展现了古人利用自然材料创造神圣符号的能力。其背后隐藏的宇宙观、权力叙事与生死观念,至今仍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线索。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