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步步惊心 北派盗墓笔记最新章节!

37次阅读
没有评论

 

“当….当….当…..”

午夜12点,酒店墙上挂的钟准时响了三声,随即又是卡塔卡塔的走秒声。

没开灯,我光着膀子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

一旁,身材娇好的赛西施同样躺在床上,她好奇的一直打量我我。

我两什么都没发生,这只是做场戏,做戏给即将来的人看。

“喂,说真的,看久了我发现你还有点小帅呢。”

“别说话,少他妈别拍我马屁。”

“人家说的是真的嘛!只是你太凶了,我想问问你,你是混道上的吧?你身上真的背着十几条人命?”

我转头,小声道:“你哪来这么多问题?你在说话,信不信我把你嘴赌上?”

赛西施婉儿一笑,她吐气如兰,冲我说:“我不信,你想用什么堵我嘴呢?”

我闭上眼,舌顶上颚,连续深呼吸。

又听她小声道:“大哥啊,俗话说的好,强龙过江还不如蛇呢,你不是本地人,不清楚聂老板有多可怕,他在我们诸暨差不多能只手遮天,诸暨所有的纺织厂和袜厂!用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都是聂老板提供的,每年光他们浙江袜业给市里的分红,就有上千万之多,你在本地没人脉没势力,拿什么和人家玩?”

“还有,聂老板真正隐秘赚钱的是外贸生意!他走的东北那条路线,都把一卡车一卡车的袜子卖到了鹅国,听说可赚钱了!”

我听的心里一惊,原来那些文物是这样出国的…..

怪不得,上头一直查不到蛛丝马迹,什么袜子出口贸易,要我看,根本就是打着贸易晃子的跨境文物走私!

打个比方,从内地运文物到米国很困难,这条线路多少年了?一直被严打严查!

可要是打上集装箱,兜个圈子,先运到鹅国去,再转运到发达国家呢?

我认为完全行的通,并且风险会被大大降低,他们可能把文物藏在了成千上万条袜子中,或藏在了几十上百吨的原材料中,不论怎样,这肯定是一条完全成熟且安全的运输线,而且肯定有一大批人参与其中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臭名昭著的文物走私商卢芹斋运了五十多万件文物出国,至今回归的,寥寥无几。

有人肯定会问:“还不都是你们这帮北派盗墓贼卖给他的货。”

这纯属冤枉!我要发声!

北派等于盗墓贼!但盗墓贼不全等于北派!明白我意思了不?

还有南派,民间野路子,甚至早年还有少量的搬山道人!卸岭力气士等等!

有心的人可以去文献馆翻翻历史记录,看看卖给姓卢东西的人员名单里,有没有老北派人!比如王瓶子!三宝山!李鸭子!茅于轼!刘润斋!白石桥田三儿!等等这些人。

没有!

在这些老辈人的观念中,把文物卖给洋人那就不是卖文物!那是卖自己的国啦!这些人当年入这行,都是因为穷的吃不起饭了!

老辈定的规矩,吾辈礼应遵守!

所以,我才选择帮老学究做他丫的!把南方这颗大蛀牙拔掉!

我正胡思乱想着,突然有人敲响了门,对方人来了。

赛西施深深看了我一眼,我立马闭上眼装熟睡。

随即便听到赛西施的开门声和另一个人的脚步声。

“真是的,我都照你说的做了你还不信,还非得跑过来看看。”我听到赛西施抱怨道。

“赛姑娘,不是我不信任你,是事关重大,老板让我亲自过来看一眼。”

感觉有个人走到了我床边,过了几秒,我突觉自己脖子上一阵剧痛传来!

这人故意用烟头烫我身上,他在试探我!

差一点我就忍不住了!

看我没反应,只听一道男声说:“赛姑娘,你做的好啊,这人还不能死,让他睡两天是最好的,等他睡醒了…..呵呵….”

“行了赛姑娘,那我先告辞了。”

听到关门声后不久,赛西施踢了我脚一下,我马上坐起来套好衣服,尾随追了出去。

远远看见这人上了车,我也立即钻进了事先准备好的尼桑车里。我给温州华打过去了电话,想问他现在在哪里,不过奇怪的是,他手机始终处于关机状态,要知道刚才我们还一块儿吃饭了,难道他喝多睡下了?

我一路跟着对方离开大唐镇,最后开车开了四十多分钟,竟然到了山下湖镇的一家小饭店门口。

山下湖镇有个盛产珍珠的山下湖,眼前的小饭店就在山下湖旁边,可以说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此刻已是深夜一点半,我整个人藏身黑暗,躲在门口,偷听屋里人对话。

“老板,那小子这两天都醒不过来,温州华也已经做掉了,咱们下一步怎么做。”

我听的心头大震!

什么!

温州华死了!?晚上还一块儿吃了饭!我们刚分开没几个小时啊!

我现在心脏砰砰跳的厉害。

隔着墙,我又听到一道十分尖细,像太监一样的声音说:“让我的替身加强警惕,不要暴露,多派人手上街,明天中午之前,一定给我找到那个叫小班的人并做掉他,然后把这二人的死,都嫁祸到那个姓项的头上。”

“老板,那个小班非常警惕?我们派出去的三波人全都跟丢他了!不过老板你放心,诸暨就这么大个地方,那辆货车还是外地牌照,人和车不可能凭空消失,我已经大概猜到了他躲在哪里。”

“哦?那你说人和车如今藏在哪里。”

这人语气恭敬道:“射灯路北边有一片树林,他可能就藏在林子里!”

“能不能确定。”

“确定!我让交警查了路上几个探头,跑不了!他人和车,百分百藏在树林里!”

“嗯,打电话派人去做掉他,把货车给我开回来,记得带手套,现场清理的高明点儿,不要留下我们这伙人的证据。”

听到小班的藏身之地被发现了,我迅速闪到墙角,手忙脚乱的掏出手机给小班发短信,我提醒他赶紧开车离开那里!危险!

短信发过去了,但不知道小班在树林里是不是信号不好,宛如石沉大海,过了好几分钟小班都没回我短信。

我已经听到屋里在打电话叫人了,顿时心急如焚!

如果温州华和小班死了,就剩我一个人玩起了失踪,都不用他们在栽赃陷害!旗袍女九清柠肯定不会放过我!

别说让我去解释!在几千万面前!没人会信我的说辞!

对方这招几乎把我逼到了绝路上,但我还没死透!我现在还有一招反将军,加釜底抽薪之计!

抽这一下,要把他脊髓给抽出来!

我轻轻将窗户推开一条缝,然后踮起脚尖,将手机镜头对准屋里。

迅速按下拍照键,然后我又迅速蹲下。

第一次尝试,只拍到了半个侧脸,我又暗中调整角度拍了第二次。

这次,手机清楚的拍到了一个中年男人完整的脸,这男的寸头短发,一身休闲西装,面色看起来十分平静。

翻到之前老学究给我的东北小凯的手机号,我将这张正脸照片编成彩信发了过去,并附加了一句话。

“山下湖小饭馆,金鱼已现身,收网吧。”

注释:

卢芹斋(1880—1957)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古董商之一,他的一生交织着文化传播与原罪批判的双重叙事。


📜 一、生平与事业轨迹

  1. 早年经历
    卢芹斋生于浙江湖州,幼年父母双亡,后成为南浔富豪张静江的仆从。1902年随张静江赴法,从古董店学徒起步,凭借语言天赋(精通英、法语)和商业头脑,逐步踏入文物贸易领域。

  2. 文物帝国的建立

    • 卢吴公司:与上海商人吴启周合作,成立近代最大私人古董出口公司,专营青铜器、玉器、佛像等高阶文物,客户涵盖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及欧美顶级博物馆(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 巴黎“彤阁”:1925年购巴黎建筑改造为中式“红楼”,陈列中国文物,成为西方收藏家的文化沙龙,被誉为“中国卢浮宫”。此建筑今为巴黎文化遗产。

    • 倒卖规模:据估计,海外现存中国文物中约一半经其手流出,包括国宝级文物如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飒露紫”“拳毛騧”、宋代《睢阳五老图》等。

  3. 事业终结
    1949年后中国严控文物出口,其上海分部的342件文物被截获(含春秋青铜“牲尊”),1950年宣布退休,1957年病逝瑞士,终生未再回国。


👨‍👩‍👧‍👦 二、争议与矛盾

  1. 伦理争议:婚姻与家庭

    • 1910年,30岁的卢芹斋娶15岁法国少女玛丽·罗斯,实则为与其母奥尔佳(时年36岁)维持情人关系。奥尔佳掌控家族财务,玛丽长期处于母亲阴影下。四人育有四女,但因卢的重男轻女观念,后代与中国文化彻底断裂。

    • 西方社会视其为“古董教父”,国内舆论则斥为“卖国贼”。

  2. 历史评价的双面性

    • 原罪论:直接导致天龙山石窟佛雕、昭陵六骏等文物被破坏性盗运,造成不可逆的文化损失。

    • 保护论:辩称乱世中文物因流散欧美得以保存(如避战火),并推动西方对中国艺术的系统研究。其捐赠品(如战国“嗣子壶”予清华大学)及资助留学生等行为,部分缓和了批评。

    • 收藏家张伯驹评其“功罪各半”,点明时代背景下文物命运的复杂性。


⚖️ 三、历史定位与遗产

  • 文化营销的悖论:卢芹斋以商业手段重塑西方对中国艺术的认知,其经手文物至今仍是拍卖市场的“金字招牌”(如2025年美国加州拍场中,其旧藏北魏石狮估价20万-30万美元)。

  • 文献价值:其旧藏艺术文献(如《亚洲艺术》18册孤本)成为研究近代文物流失的关键史料,2013年上海泓盛专场以720万元成交,印证其持续影响力。

  • 民族情绪的象征:作为殖民时代文物劫掠的典型代表,其生平警示文物保护与国家主权的关联,亦折射全球化中文化归属的永恒难题。


💎 四、卢芹斋生平关键事件表

年份 事件 影响
1880 出生于浙江湖州 出身贫寒,父母早逝
1902 随张静江赴法 踏入古董行业,学习语言与文物知识
1910 与15岁玛丽·罗斯结婚 与岳母奥尔佳保持暧昧关系,家庭关系复杂
1916-1917 倒卖昭陵六骏“飒露紫”“拳毛騧” 国宝流失海外代表性事件
1925 巴黎“彤阁”建成 成为西方中国艺术展示中心,今为文化遗产
1948 342件文物被中国政府截获 事业终结,春秋“牲尊”成上博镇馆之宝
1950 纽约宣布退休 结束近50年文物贸易生涯
1957 病逝瑞士 终年78岁,未再归国

💎 结语

卢芹斋是殖民时代东西方权力不对等的产物:其商业天赋让中国艺术登上世界舞台,却也成为民族伤痛的具体化身。其生平提醒我们,文物的命运始终与国运相连,而文化遗产的守护需超越个人功利,回归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正如他晚年所言:“我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却让文物活了下来。”——这句充满悖论的自白,或许正是对他矛盾一生最精准的注脚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