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西行寻旧武!

10次阅读
没有评论

 

小道士对我挤眉弄眼,他示意我选件别的东西。

我没理会小道士,我就看上了这个葫芦。

这葫芦非玉、非石、非金、非银,它是一个天然长成的“老葫芦”,是一件清代的“虫具”,是范制葫芦。

葫芦表皮包浆发深紫,已经氧化,形成了一种油汪汪的宝石质感,葫芦盖儿可以打开,上面保留有原始的“葫芦蔓”,这种蔓在行业里叫“龙须”。

奇特的是,龙须末端,结着一个拇指般大小的迷你葫芦,还不算完,在迷你葫芦下方还保留有一段龙须,龙须底下,竟然还长有个指甲盖儿般的迷迷你葫芦!

这种一须!一蔓!三葫芦!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前别说见,听都没听说过!

还有更牛的!大葫芦肚子那里!有个浅浅的人名款儿。

“大李六”!

此人是清代制做虫具的大家!他做的葫芦专供皇室宗亲以及皇子贝勒爷们玩耍,民国时期,他的一个普通葫芦都能卖到上千大洋!所以大李六是不折不扣的葫芦之王。

这东西,我敢拍着胸脯说,全球就一个!不可能发现第二个了!

别的官窑瓷器是贵重不假,但故宫!国博都有类似或者一模一样的!这葫芦没有,它就是孤品!

碰到玩儿虫的人,一旦见到这个葫芦,我相信到时一定会跪在地上,哭求着我卖给他们!

那拐棍儿,撑死也就十来万的东西,这次我赚大发了。

当晚就住在了道观客房,一夜无话。

清晨时分,我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吵醒了,推门出去,看到小道士正坐在门口发呆。

风吹散小道士的长发,他一身道士长衫,眼神落寞,一时不太像是从前那个满口脏话潇洒人生的小道士了。

“早啊!怎么?在想你师傅啊?”

小道士靠在门上,苦涩一笑。

他突然扭头,反问我:“小项子,你活着就是为了挣钱吗?你有没有特别在意的人?”

“你他妈纯废话,我当然有在意的人,有几十个呢。”我说。

“别大早上就耷拉个臭脸,马道长只是说了缘分已尽,又没有明说把你逐出门下,三官儿,缘分以尽这套说辞只是弱者逃避的借口,强者不需要缘分,比如像我这样的,当你自身足够强大,那断了的缘分在某一天,还会自己接起来。”

“靠……”

小道士上下打量了我一眼,说:“你他妈的,你挺有文化啊?”

“反正比你强,就我上学那阵语文能考九十多分,英语也能考五十多分,你行吗?”

小道士立即和我争论道:“别小看人!你以为我没上过学?我上学那阵可是物理课代表!你他妈知道什么叫原子吗?”

我摇头。

小道士立即道:“原子就是….额….原子就是分子的爸爸!原子弹的原理你应该不懂吧?”

“你看啊,原子生了十个分子,这就是超生了!孩子之间天天互相打架!在打架碰撞过程中就会形成裂变!最后,原子爸爸控制不住了!就会爆炸!这就是原子弹的基本原理!”他一脸认真说。

我吸了一口烟,指着他道:“你干道士埋没了,你应该去应聘造核弹去,为我国的军事发展贡献力量。”

小道士摆了摆手:“我主要是理论知识强,实践上差点火候,再说吧。对了,你那个肿瘤最近有没有变化?”

“什么鬼?我这可不是肿瘤,还老样子。”

小道士想了想说:“我决定了,明天一早咱们就出发,路远!今天要好好休息一天!”

“有多远?在哪座城市?”

说实话,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旧武会大本营在哪里,连把头也不知道,他们成立这一年多来,搞的很神秘。

长春会的大本营在东北,木偶会的大本营在北京,所以我才好奇。

小道士神秘一笑,道:“此去逾约千里,我们的大本营固若金汤,易守难攻,这么说吧,就算长春会和木偶会的顶级高手们联手来攻!那我们也丝毫不惧!我们那里不通陆路!不通水路!只能走空路!”

小道士还卖关子。

他描述的具体在哪做城市?

这个城市历史悠久,但在地图上又很不起眼,我提前透漏十二个字,看是谁第一个猜对的。

“中天楼,华光楼,白塔山,南京关……”

隔天。

我们告别了道首,一行三人直奔天府之国!

没错,何为武,谢起榕,折五,救苦真人等等,旧武会所有大高手的集合地!旧武会的大本营!就在阆中。

早年那个电视广告可还有印象。

“五粮春光灿烂,香醉人间,三千年!”

然后几个男的提着木桶,妈的,笑着在水上跑。

还有那几句歌词:“风水多情啊,千万风|流啊,江山多娇啊,万千锦锈啊…..”

最后这个“锦绣,就是我们赶了两路天到达的最终目地的,阆中,锦屏山!

“小项子,还有这位余师傅,从这里上去我们就要坐缆车了,看车人是轮值的,这两天轮值的应该是冰爷,冰爷性子古怪,他问什么,你们都尽量如实回答,千万别惹怒他,听懂了吧?”

我第一次听说“看车人”这个词,不过到了人家地盘一切按照人家规矩来,这点我懂。

想到今天即将再见到谢起榕,我一度连续深呼吸,调整自己状态,让自己别露怯。

好几年了,我项云峰早已不是吴下阿蒙。

我不应该还这么怕他,我应该勇敢的面对他,尝试直视他。

山中炎热,小路难走。

跟着小道士翻过山头,那景色可以用“天险”二字来形容。

眼前完全没路,一望悬崖峭壁,只有两道锁链横贯东西,锁链上装有小型缆车,缆车之下则是湍急无比的河流。

此时,在缆车旁,守着一个身穿破棉袄的老头,这老头正在打盹睡觉。

大夏天,他捂着一身厚棉袄,竟然不怕热,好像一点汗也没出。

余师傅望了这棉袄老头一眼,立即皱眉跟我说:“小心,这老头不太简单。”

余师傅话音刚落,这人突然睁开了眼。

那一瞬间,给了我一种错觉,好像周围一下子成冬天了,又阴又冷!

“三官,这两个人是谁,来这里做什么。”他的声音听起来也很冷。

小道士立即说:“冰爷,他们是我朋友,这次是受我爷爷邀请,来咱们会里做客。”

“哦,原来如此,呵呵…..吃老夫一掌!”

他毫无征兆,突然闪身到我了身前!

二话不说,抬起一掌直冲我胸口拍来!

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座大山压住了,脚下迈不动步子!

余师傅一把推开我!他抬起右手,啪的和这老头对了一掌!响声极大!

噔噔噔!

余师傅和这老头同时后退了三步!

这老头哈哈大笑道:“好强的掌力!是清江人还是丰城人!”

余师傅右手垂落,他伸出两根手指藏在身后,澹澹说道:“丰城。”

注释:

范制葫芦是中国传统工艺中一种独特的“半人工半天然”技艺,通过在葫芦幼果上套模具,使其生长成特定形状和纹饰的艺术品。这项技艺融合了园艺、雕刻与文化象征,历经宫廷珍玩、民间传承,如今成为非遗活化的典范。


🪴 一、定义与核心工艺

  1. 原理
    在葫芦幼果(如乒乓球大小)上套刚性模具(木范、瓦范、纸范或石膏范),限制其自然生长。成熟后脱模,葫芦即呈现模具内刻的造型与纹样,如方形、六角形或山水花鸟图案。

  2. 关键技术

    • 制模:传统用梨木拼瓣(四瓣或六瓣),雕刻阳纹后覆泥烧成瓦范;现代多用石膏模,成本更低。

    • 纳范:瓦范套于幼果并固定,需精确控制光照、肥水,避免模具开裂或葫芦畸形。因成功率极低,素有“千模难出一精品”之说。


🏛️ 二、历史演进与文化地位

  1. 宫廷起源

    • 明清时期称为“匏器”,康熙帝在丰泽园专设匏器种植,为皇室雅玩。代表如“八不正”方型葫芦,辅以吉祥纹饰,象征尊贵。

    • 清晚期流入民间,文人竞相收藏。上海闵行陈行镇秦氏父子(秦始道、秦再增)创“套板葫芦”,以篆隶花鸟纹著称,载入《上海县竹枝词》。

  2. 地域流派

    • 官模子(北京宫廷):木范改瓦范,题材如“凤仪亭”故事,工艺繁复。

    • 三河刘(河北):胎薄声脆,适于蓄养鸣虫,影响后世天津模。

    • 安肃模(河北):纹饰粗简,价廉普及。

<center>

表:范制葫芦主要历史流派对比

流派 盛行时期 工艺特点 代表题材
官模子 清康乾至道光 木范→瓦范,雕工精细 人物故事(如凤仪亭)、诗词
三河刘 咸丰至光绪 胎薄声脆,适于鸣虫 素面为主,少量花纹
安肃模 道光至民国初 模子粗糙,花纹简单 通俗图案
套板葫芦 清晚期(上海陈行) 梨木套板,纹饰精雅 篆隶书法、花鸟

</center>


🌱 三、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1. 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 上海闵行:2008年“套板葫芦制作技艺”列入区非遗,传承人郭海洋恢复秦氏技艺,在浦江镇汇东村推广。70余户村民庭院种植,企业收购精品(单只价几元至数百元),农户年增收近万元。“葫芦王”评选带动产业,村集体收入提升。

    • 杭州萧山:纳入职教课程(萧山二职),开发亚运主题文创(如香囊《千山万户》),研学旅游拉动三产融合。

  2. 工艺革新

    • 郭海洋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实用器结合,开发茶具、花瓶等;尝试“葫芦学院”培养村民多维技能(雕刻、编织)。

    • 山东潍坊马光锋试验人物肖像模具,突破传统几何形制。


⚙️ 四、工艺难点与艺术价值

  1. 自然与人工的博弈
    气候、病虫害均影响成品率。模具需透气防霉,生长期需精细护理(如修剪弱枝、定向培育)。

  2. 收藏市场
    清代精品拍卖达63.8万元(2003年纪录)。当代名家作品(如张金通“喜字葫芦”)价格攀升,兼具实用与收藏性。


🎎 五、文化象征与社会意义

  • 福禄双全:谐音“福禄”,象征吉祥富贵,融入婚俗、文房陈设。

  • 活态传承样本:从宫廷绝技到村民致富媒介,体现非遗“生产性保护”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引擎。


💎 结语

范制葫芦以“天工+人巧”的哲学,见证了中国工艺的韧性。其复兴不仅是技艺留存,更是传统符号与现代经济的共生——当葫芦藤蔓攀上乡村振兴的支架,千年纹样终在新时代结出“共富之果”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