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掉淤泥,细细一看。 这件青花大盘圈足画了个双蓝圈宽,盘子中间画了几个身穿铠甲古代人物在骑着马对打,每个人物手中皆持有形状各异的刀枪棍棒,盘子青花整体发色极好
,直径大保存完整,就跟崭新的一样,浑身上下没有一丝一毫磕碰。 再看这盘子,胎质雪白似糯米浆,底足呈泥鳅背,青花发色翠蓝明亮。画片主题是“刀马人”,这叫“紧皮亮釉翠毛蓝”,属于一眼大开门,典型康熙中早期
物件。 过去老淳安庙会多,唱戏的也多,刀马人这种戏曲题材在当地十分流行,这盘子直径大,过去是纯柴窑烧的容易变形,所以一窑良品率能到百分之十就
错不了,普通小老百姓用不起这种盘子,得富裕人家才能拥有,我推测应该是逢年过节以前富人装醋鱼用的。
我们那时候这种康熙大盘子不贵,大概值五六万块钱吧,现在就贵了,完美品相的拿到市场上几十万随便卖。 要不说回声鸭在水下眼睛厉害,我们之前几次路过这里,愣没错过了这大盘子,这一带水域属于古狮城外城区,按照老县志上描述推断,几百年前这一
带全是平房和庄稼地,所以这盘子有可能是从城内某户人家里冲出来的。
我看网上有种言论说千岛湖下都是上世纪五六十代造的房子,里头根本没古董。
这话大错特错,想想看,很简单的逻辑问题,如果没值钱古董,那为什么后来浙江文物局会把这里定成重点文保单位。
记住我这话,全国不管哪里,只要有文保单位铁牌子的,一般都有点儿大货,不过现在千万别想着去挖文保单位,太迟了。 那里电线杆子上或者某个树上,都装了一种类似“电箱“的白皮铁箱,位置隐秘,这箱子不光能监测人,还能接受地下传来的轻微微震动信号,意思是就
算盗墓的绕过了红外探头检测,但只要你洛阳铲往地下一插,这箱子就会自动报警,那头实时联网了派出所。 也不知道谁发明的,这种新技术学名叫“古墓安防周界报警系统”,如今在西安,长沙,陕西,河南的很多地方已经大量应用了,我做过这东西研究,它由高清红外摄像头,地波震动传感器,地下通信节点,声光报警器,驱离喇叭等部分组成,这玩意儿看无解其实也有漏洞,那就是等到冬天下雪后去盗,一旦
下雪导致土层上冻,那埋在地下的传感器会失灵,然后在拿一块儿电磁铁用棍子捅到白皮箱上头去,这就行了,看不到人,也不会触发报警。 话说回来,收好青花大盘后我们一行人游到了古城门附近,之前发现的小铁钱就是在这里用金属探测器找到的,看到城墙上雕刻的大狮子头,隔着透
明面罩,把头眼中露出了一默震惊之色。
我指了指自己,意思是所有人跟紧我。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对眼前这座神秘的南方水下古城充满了好奇,该怎么形容我看到的呢?
透过面罩看向外面,我眼中的水全是淡绿色的,而且能看到有一层漂浮物,像碎雪花,就像水里下雪了。
手电能照到斑驳的石块儿,长满水草的城墙砖,我手摸索着城门向西北方向游去,很快便来到了城门之下。 城门口呈弧形,并散落有大量碎砖头,我不知道这些遗留下来的砖头当年是干嘛用的。深水区就算有强光手电,能见视野也很有限,大概能看
到十几米的样子。 穿过城门,地上铺满了长石板,这里应该是古街道,有的石板埋在淤泥中,有的暴露在外面,突然,回声鸭像有所发现,它极速向西南方游去,
我们跟着鸭子过去。
我看到这里立着一尊大号石狮子,回声鸭围着这个石狮子不停转圈游,像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动物不会说话,只能试着理解它传达的信号,我以为回声鸭是把这尊石狮子当宝贝了,粗看石狮子做工是明代晚期的,我们不要这玩意儿,太重
,拿不动。
要不还是说鱼哥懂回声鸭,鱼哥立即冲把头打手势,意思是鸭子在提醒我们石狮子屁股底下坐着个什么东西。
这玩意儿最少四五百斤,我们合力挪开石狮子,当即看到了一个“铜制物件”。
我确定那是件老东西,年代和石狮子差不多。
这件东西由纯铜制成,直径大概半米,表面刻有花纹图案,最中间有个小圆洞,圆洞上方则是个直角形的提梁。
这件东西说炉不像炉,说鼎不像鼎,不知道这物件是什么,我当即看向把头,把头摇头表示他也不认识。
因为这东西中间有个圆洞,我把手伸下去,想掏掏里头有没有东西,结果发现我手太大卡住了,伸不进去。
用头灯照了照,好像里头全是泥和水,我又让小萱试试,结果小萱的手也伸不进去。
我对着把头指了指前方,意思算了,这玩意儿不知道是啥,说不定是个什么古建筑残件,咱们应该抓紧时间去找其他值钱东西。
正要离开,回声鸭急了,它快速游到鱼哥面前,用鸭嘴啄鱼哥面罩,随后鸭子又游回来,努力把脑袋往那个洞里钻。
看回声鸭行为反常,我心想这件东西可能不简,我和鱼哥试了试分量,两个人应该能拿动。 由于深潜,单次下水时间最好别超过四十分钟,当即在把头指挥下,我们用绳子套在这件东西的提梁上,然后我和鱼哥拽着这东西拖,小萱在后头
用手推。
整上来把我们累够呛,都脱力了,刚才在水下没看清,现在把这东西擦了擦,看到有字,上头刻着“康王庙”三个字。
我擦干脸,疑惑问:“把头,这是不是庙里用的东西?”
小萱皱眉说:“没看到有庙,如果是庙里的东西,为什么被压在了石狮子底下?”
我笑道:“那谁清楚,可能是当年有人从庙里把这东西偷出来想带走,后来因为某种原因没能带走,暂时藏在了石狮子下。”
“阿嚏!” 豆芽仔裹着被子坐在火堆旁打了个喷嚏,他张大嘴说道:“把头,刚才我睡觉做了个怪梦,我梦到我们从水里捞到个金箱子,我们把金箱子打
开了,里头装着满满一箱子金西瓜。”
“金西瓜金西瓜,能不能现实点儿?没看我们正在研究正事儿,你一天到晚脑袋里想的都是金子!” 豆芽仔打了个哈欠,他趾高气昂的点了根华子,然后指着我们正在研究的这铜物件说:“峰子!亏你道上外号还叫神眼峰!这东西我陆子明一眼就看出来是什么了!”
注释:
古墓安防周界报警系统是针对古墓葬群防盗掘、防破坏需求设计的智能化防护体系,结合传感技术、物联网和AI分析,实现全天候、无死角的主动防护。
🔍 一、系统需求与核心功能
-
实时监控与入侵检测
-
在古墓周界、通道及内部部署红外摄像机与热成像设备,实现夜间无光源环境下的全覆盖监控,通过AI行为分析(如越界、徘徊、遗留物检测)自动触发报警。
-
需解决传统监控依赖人工盯屏的问题,降低漏报率。
-
-
周界防护与快速响应
-
防范攀爬围墙、挖掘地道等行为,系统需精确定位入侵点(误差≤0.2米),联动声光警报、视频跟踪及远程喊话系统。
-
响应时间需缩短至秒级,支持手机端一键导航至现场。
-
-
环境适应性
-
古墓多位于偏远无信号地区,系统需兼容公网(4G/5G)与专网(如DMR基站,覆盖80公里),确保极端天气下数据传输不中断。
-
🛠️ 二、关键技术方案
-
多传感器融合探测
-
振动传感:
-
光纤振动传感器:埋地铺设,识别挖掘、踩踏等振动,误报率≤2次/月(通过AI滤除风雨、动物干扰)。
-
地质振动传感器:探测10米内地下盗掘活动。
-
-
环境监测:温湿度、倾角传感器实时监测界桩位移及环境变化,联动温控设备保护文物。
-
-
智能分析与定位技术
-
AI行为识别: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式分类(如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区分人、车辆、动物行为,减少误报。
-
精准定位:
-
COTDR(相干光时域反射)技术:地埋光缆扰动定位精度达10米。
-
毫米波雷达:恶劣天气下仍保持±0.2米定位精度。
-
-
-
多系统联动与数据传输
-
报警系统与视频监控、电子围栏(700-10000V脉冲电压)联动,实现“感知-预警-取证”闭环。
-
采用双通道传输:RS485总线(1200米)与TCP/IP网络(延迟<500ms)确保实时性。
-
下表总结了主流技术方案的核心特性对比:
技术类型 | 核心功能 | 适用场景 | 优势 | 局限性 |
---|---|---|---|---|
光纤振动传感 | 探测挖掘、攀爬等机械振动 | 地广人稀、隐蔽性要求高区域 | 抗电磁干扰、寿命长(20年)、隐蔽性强 | 需埋地施工,初期部署成本较高 |
多传感器融合 | 综合振动、环境、位移等多元数据 | 大型古墓群、复杂地形 | 数据全面,误报率极低 | 系统集成复杂度高 |
雷达预警 | 地面至低空全覆盖监测 | 恶劣天气环境 | 全天候工作,定位精度高(±0.2米) | 功耗较高,成本高于普通监控 |
智能视频分析 | AI行为识别、自动跟踪与报警 | 重点通道、出入口监控 | 可视化证据,威慑力强 | 依赖光照条件,夜间需红外辅助 |
⚡ 三、典型应用案例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采用“振动光缆+脉冲电子围栏+智能监控”组合,覆盖东、北围墙,兼容既有平台,实现周界无死角防护,项目预算200万元。
-
系统整合LCD大屏显示与智慧管理平台,提升响应效率。
-
-
敦煌研究院
-
利用BF-PMS8110系统的环境监测数据优化壁画保护材料,使颜料褪色速度延缓30%。
-
GIS平台实时标注界桩状态,管理人员通过APP一键导航至报警点。
-
-
杰昆科技光纤方案
-
在考古现场部署地埋式振动光纤,有效识别掘地入侵(如地道挖掘),并通过石子层增强振动传导。
-
🔮 四、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升级方向
-
微型光谱仪集成:实现文物材质AI识别,自动标记潜在风险点。
-
区块链应用:确保监测数据不可篡改,提升司法取证可信度。
-
自修复界桩:纳米涂层应对自然腐蚀,降低维护成本。
-
-
扩展应用场景
-
从古墓延伸至古树名木、工业遗产、非遗场所保护。
-
💎 五、挑战与建议
-
环境适应性:偏远地区需强化专网覆盖(如DMR中继),并采用太阳能供电解决电力短缺。
-
误报率优化:结合多传感器数据交叉验证(如振动+雷达+视频),提升AI模型泛化能力。
-
系统兼容性:新建系统需支持与既有安防平台(如秦陵智慧景区管理系统)无缝对接。
古墓安防系统已从被动监控转向“智能感知-主动防御-数据赋能”的体系,通过多技术融合与数据驱动,为文化遗产构建数字化防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