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
一连念了几十遍六字大明咒,我小声叫道:“水水姐?水水姐!”
没回应。
下一秒,电话那头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滋啦啦电流声!接着那头就断了线。
立即在拨过去,却显示信号不行,打不通。
我有点担心她,实在不行我必须联系南平查户口或者惊门的人过来看看,我帮她不是因为她有钱,也不是因为她漂亮,那是因为我太善良,看不得女孩子哭。
收好手机,抽了根烟暖和了暖和,我抬脚钻进了洞中。
不知道当地旅游局为什么想开发这里当景点,洞口太窄,说是山洞口倒不如说是“石缝”更合适,我这么瘦往里钻都费劲儿,胖点的人估计进来就卡住了。
我不是抱着旅游目的来的,我是抱着探秘目的来的,所以我举着手电看的格外仔细,看能不能发现有价值的蛛丝马迹。
现在年轻人不太关注这方面,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故事,其实以前新安江水电建成前很多人都说淳城一带有宝藏传说,说是方腊留下的,都埋在地下哪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漫步洞中,听着自己呼吸声,我耳旁仿佛响起了当年万人厮杀的声音。
当年方腊以摩尼教圣主自称,建元永乐,建立官制,举兵二十万。占据了长江以南八州二十五县,势力范围遍及歙州、睦州、杭州、苏州、常州、湖州、宣州、润州,沿途烧官衙,杀富商,抢国库,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聚集了无数金银财宝,他就靠着抢来的这些钱发军饷拉关系,可在他兵败后史书上对这批财宝的流动去向只字未提,这方面我早研究过。
从心理上分析,他或许觉得自己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那便有可能把搜刮来的钱埋在了某个别人找不到的地方。
这事儿性质就和05年考古队在丹江口发现了张献忠宝藏一样,其实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有不少本地人靠着那边水域买了车盖了房,那些发了大财的人根本不会透漏口风,考古队想追缴回来也没办法,没证据,要我说那些人做到了八个字,“胆大心细,先到先得。”
走了不一会儿,空间豁然开朗,我举着手电看。
这里完全是石灰岩构成的天然山洞,隐约听到有断断续续的滴水声,但看不见哪里有水。
地面不平,坑坑洼洼的,前路一片黑暗,出现了两条不知通向何方的岔道,我不知怎么选择,索性勾勾点点指到谁就算谁,我选了左边那条通往黑暗的岔道。
又走了一会儿,鸡蛋般大小的碎石随处可见,还能看见一些生活垃圾,矿泉水瓶面包袋子之类,突然,我注意到这里岩墙上有几行字。
估计有些年头了,很模糊,一般人肯定辨认不清,但我能看清。
我抬头眯着眼看了几分钟,发现这是首长诗。
没落款,没名字,不知年代,也不知写的人是谁,个别字可能有出入,但大致是这么写的:
“东飞吹尽英雄梦,笑看春日万重山,历经劫难兄弟在,此去黄泉何惧栽,天若弃我天可弃,世若诛我世当诛。”
读到这里,墙上另起一行接着又写:
“柏叶潇潇墓草长,不见黄旗入洛阳,金乌不识当年月,犹自凄凄守白杨,来年等到花开日,方知腊雪似春霜,金阙银宫惧不在,沧海桑田已难寻。”
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忍不住称赞道:“好诗,好诗,这是哪朝哪代哪个无名才子留下来的,就算比起我来也差不了多少了。”
这肯定不是方腊本人留下的,但也不是现在,我认为元明时期的概率比较大,诗后半段提到了方知腊雪似春霜,“方腊”二字赫然藏在了诗句中,此外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不少信息点,我背了下来,决定回去后在做研究。
百听不如一见,我越探索越吃惊!
这洞远不像别人说的只有500米深,真实情况是深不见底,而且越往深处走环境越错综复杂,时而会出现不明岔路,时而又出现类似狗洞的石缝。
有的石洞我丢石头进去,半天才传来回声。怪不得当年他会藏身这里,要不是被出卖,我估计就算韩世忠带兵进来都抓不到人。
感觉自己在走下去可能会迷路,手电电量也不多了,正准备回去,突然手电晃到了一张石桌,就在前方不远的拐角。
我迅速跑过去看,便看到这里有一张人为打造出来的石桌,配套的还有几张石凳,凳子上刻有莲花图案,就这么静静矗立在此。
我手伸到石桌下反手摸了摸,顿时兴奋了,这肯定是宋代的!
因为宋代石桌都是单面工,桌子反面不打磨,此外那几个石凳有卷腿迹象,这都符合宋代工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但这很有可能是当年那位主用过的!
我都看见了,那肯定也有其他人看见过,竟然能保存至今…..甚至文物局都没贴个标识牌什么的,就这么随便堆在这里,像陈年垃圾一样。
在这里坐了一会儿,我心中激动,心想这地方值得好好调查,保不齐藏了什么大秘密!
我起身离开,接着便出了问题。
来前好好的,回不去了!
我越走发现越不对劲儿!天生方向感就强的我竟然在洞里迷路了!
这里不见太阳,乌漆麻黑,白天晚上一个样!一旦手电电量耗尽就完蛋了!到时要是摸黑踩空掉到了哪个地洞里,我化成白骨都没人能找到!
我有些着急,便下意识脚步加快,最后直接跑了起来。
脚下踩着碎石越跑越快,我跑到气喘吁吁都没跑出去,就仿佛无意中走入了一个迷宫中,又仿佛暗中有双看不见的手遮住了我眼睛,让我辨别不了方向。
此刻手中唯一的照明设备越来越弱,我让自己尽量冷静,我项云峰在腾格里沙漠都迷不了路,不可能在这么个山洞中被困住。
我开始回忆来前走过的每一步,然后跟着脑海中的记忆迅速调整路线,走着走着,我又停下了脚步。
望着前方出现的一幕,我脸色煞白。
正前方出现了一个人影,一个吊在半空中,背对着我的人!
它身上有衣服,也有鞋子,那分明就是个人,还隐隐能看到其脖子上有绳子!
“阿弥陀佛,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可能遇到鬼打墙了,北派祖师爷保佑,”我闭上眼碎碎念,不断在胸前比划十字架。
我捡起石头猛丢了过去,第一次没砸到,第二次砸到了。
“那吊着的人”晃了晃,很快又不动了。
大着胆子,一步步靠了过去,我看到确实是个人,用绳子系在石头上吊死了。
由于洞内温度低,尸体尚未完全腐烂,我扬起手电往上照,看到其脸部牙齿外露,已经开始尸腊化,五官样子十分恐怖。
对方岁数不大,目测不到三十,应该是自己上了吊,此外靠墙位置有个落满灰尘的黑色双肩背包,背包旁还摆着两个空了的白酒瓶子。
包里有钱包,钱包里只有些零钱,还有张身份证,证件上名字是李博华,家庭住址是湖北省随州市高城镇七姑店村75号。
我看后将东西物归原位,忍不住说道: “兄弟,你真吓了我一跳,你要是想不开就找个好点的地方去寻短见,你说你,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死了多久了都没人发现,估计你家里人都不知道,连个收尸的都没有。”
我拍了拍他腿,随后点了根烟插在了对方脚下。
“咱们今天见到也算缘分,就当哥们给你上柱香了。”
注释:
张献忠宝藏是中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1606—1647)在四川兵败后沉入岷江的巨额财富,其传说历经数百年,最终通过现代考古得以证实。
⚔️ 一、历史背景与沉宝原因
-
张献忠的财富来源
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定都成都)期间,通过劫掠明朝藩王、富商及地方政府,积累了巨额财富。史料估算其拥有白银千万两以上,按购买力换算相当于现代约30亿人民币。这些财富包括:-
明朝皇室器物:如藩王金册、郡王银册(用于册封妃嫔)、龙纹金饰(双龙头金手镯等),多来自劫掠明朝宗室。
-
地方官银:刻有年号、重量、官员姓名的银锭(如“崇祯十八年”“长沙府足金五十两”)。
-
民间珍宝:金银首饰(戒指、耳环、发簪)、货币(“大顺通宝”铜钱)等。
-
-
沉宝事件(1646年)
清军入川后,张献忠率部沿岷江南撤,途中遭明将杨展伏击于彭山江口镇。千余艘运宝船被焚毁或撞沉,大量财宝沉入江底。清代文献《蜀难纪实》记载其采用“木鞘藏银”(将银锭装入掏空的树筒,铁箍固定)方式运输,以便转移。
🔍 二、宝藏的发现与考古过程
-
现代发现契机
-
2005年:彭山修建引水工程时,挖出7枚明代银锭及包裹它们的木筒,首次印证“木鞘藏银”传说。
-
2013—2015年:盗掘团伙在岷江使用潜水设备盗取文物,包括一级文物“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以800万元倒卖)。警方破获案件后追回文物上千件,估值超3亿元,推动国家启动抢救性考古。
-
-
科学考古(2017—2018年)
考古队采用 “围堰抽水” 技术,在枯水期筑坝抽干江水,开创中国内陆浅水考古先例:-
规模:抽干约2万平方米水域,动用20台抽水机持续4个月。
-
方法:结合金属探测、磁法、三维定位记录文物位置,确保科学性。
-
成果:出水文物 超3万件,涵盖金银器、兵器、日用器物等,实证“江口沉银”传说。
-
💎 三、主要出水文物及价值
以下为代表性文物及其意义:
文物类别 | 代表文物 | 历史意义 | |
---|---|---|---|
权力象征 |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西王赏功金币(仅赏军功) |
张献忠军权象征 此前传世不足10枚 |
|
明朝皇室 | 金册(藩王册封用) 银册(郡王册封用) 龙纹金饰(双龙头手镯等) |
印证劫掠明宗室史实 反映明代宫廷工艺 |
|
财政货币 | 刻铭银锭(如“崇祯十六年”) “大顺通宝”铜币 五十两金锭(最大明代金锭) |
明代赋税制度实物 大西国货币体系 |
|
军事装备 | 三眼火铳(可连发) 铁刀、箭镞、船钉 |
明军火器技术 印证江口水战 |
|
运输工具 | 完整木鞘(内藏银锭) | 证实“木鞘藏银”运输方式 |
📜 四、历史意义与未解之谜
-
传说实证
民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中的地标(石龙、石虎岩刻)与沉银位置吻合,破解了流传300余年的寻宝谜题。 -
明代社会“百科全书”
文物涵盖政治册封、赋税制度、军事技术、手工业水平等领域,为研究明末经济、战争、社会变迁提供了直接物证。 -
宝藏规模争议
考古专家推测,目前已发掘区域可能仅为沉银的“边缘地带”,核心区或因河道变迁尚未发现。整体发掘预计需5年以上。
💎 结语
张献忠宝藏的发掘,不仅证实了历史传说,更成为解读明末乱世的关键物证。其文物现藏于四川博物院及彭山江口沉银博物馆,部分展品已公开展出,再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而岷江之下,或许仍有更多秘密等待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