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灭口

3次阅读
没有评论

 

不知道对方是谁!也不知道对方是怎么跟着我们找到到了这里!此刻我只知道,突然袭击我们的这人手里有家伙事儿!

“砰砰砰!”

慌忙中,我朝窗户那里胡乱开了几枪。

因为这把小枪只能打三发,我立即藏到桌子后装子弹。

桌子实木做的,很厚实,勉强能用来当临时掩体,我随身只带了六颗子弹,打完就没了。

“鱼哥!”

看鱼哥有了反应,我大喜。

下一秒鱼哥一个翻滚滚了过来 ,只见他眉角被流弹擦破,流了不少血。

顾不上擦血,鱼哥立即冲我比了个手势。

我明白了他意思。

压好子弹后我抬头瞄准天花板,豪不犹豫扣动了扳机。

伴随着枪声和灯泡的炸裂声,周遭瞬间陷入了黑暗。

屋内伸手不见五指,静可闻针。

我由于常年下墓的原因,勉强还能看清周遭环境。

我在明,敌在暗,现在不能坐以待毙,要主动出击才有赢的机会。

于是我紧贴墙壁,猫着腰掂起脚尖,一步步摸了过去。

很快我手摸到了门把手。

地上有个盛水用的皮桶,鱼哥看了我这里一眼,抓起来水桶猛的砸了过去。

“砰!”

听到枪响的第一时间我开门冲了出去,果真就看到一个“黑影”猫在窗台下方!我直接朝对方开了枪。

从开门到开枪,整个过程撑死两秒钟,等对方反应过来,我又迅速躲到了门后。

由于过于紧张了,黑暗中我能清楚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和呼吸声。

现在枪里剩最后一颗子弹,我不敢乱用。

等了几分钟,听外头没什么动静,我侧着身子,慢慢探头向外偷瞄。

只见院子里空空如也,连个人影子也没有。

这时鱼哥靠了过来,我压低声音道:“等一下,先别出去。”

事发突然,刚刚那一枪差点要了命,所以鱼哥脸上也显的有些惊魂未定,他喘着气小声问我:“云峰,这人是谁?他怎么知道我们要来这里?又是怎么跟着我们到这里的?”

“不清楚…..这人应该不是跟踪我们过来的,这人可能原本就藏在村子里,是我们到这里后引起了他的注意。”

刚才一路开车过来,我一直有留意反光镜,这是习惯,当时我根本没看到有车跟在后头。

“我确定刚才有一枪打中了,鱼哥,咱们两个出去看看人死了没,我在后头掩护你。”

鱼哥点头,他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功能攥在手中,谨慎迈步出去了。

我则举枪紧跟在他身后掩护他。

到了窗户那儿,只见地上有一小滩血迹,我两又出去大门口,绕着房子周围找了一圈,没发现人。

“看来人跑了,云峰,你那一枪应该没伤到对方要害。”

我解释说:“这枪便携性高,威力差了点儿,近距离还行,远距离就不行了。”

“对了!那老头儿!”

我 回过神来,赶忙跑回家中。

手机一照。

只见刚刚还和我们侃侃而谈的老头儿王富贵,此刻靠着椅背脑袋歪到了一旁,他双目紧闭,嘴角儿周围有白沫残留,像中毒了一样。

我伸手试了下他鼻息,还能感觉到有口气儿。

我正考虑要不要把人送医院,这大半夜该去哪个医院,到医院了又该怎么说,这时忽听鱼哥讲: “云峰你看这里,咱们刚刚没注意到,原来是这东西害的。”

鱼哥手捏住老头儿脖子,我便看到了一根不粗不细的“针”扎进了肉里。

“这是…..吹针??”

鱼哥眉头紧锁,点头:“是吹针,八成是道上人,对方不想让我们从这老头口中知道某个秘密,所以才下了手,要不是我提前察觉到了,你我可能都会不明不白死在这屋里。”

我暗自心惊,因为鱼哥察觉到了,所以对方慌乱下才开了枪。吹针是过去一种暗器,现在很少有人用,如今可能只在博物馆中能看到实物了,一般都是细竹子做的,用的熟练的人或者肺活量大的人,能轻松把针吹到五十米开外的地方,堪称杀人于无声无息,而这种针大概率要么是毒针,要么是麻醉针。

刚刚这老头最后说了一个字,“江”。

这让我联想到了一幕。

之前我在东山石窟的墙上,无意中发现的那幅潦草简单的壁画,落款时间是清代末年,落款人写的是江什么。

这难道是巧合?

或者说….蕴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之前我和查叔被人做了暗杀局差点横死街头,会不会也和这条线索有关?

千岛湖…水下古城…..方腊宝藏….薛坑口….踏地先生…压地姑….摩尼教….夏家……江姓….这些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

一时间我有些晕头转向,感觉这些事儿毫不相干,又感觉彼此间有关系,只是我们还不知道。

“鱼哥,你赶紧去厨房找找看有没有盐,我听人说,凡是中了吹针的人,只要嘴里含口盐就能醒过来!”

“你听谁说的?还有这种说法?要是想救人咱们应该赶快送医院。”

情况紧急,我急道: “这办法我是以前在精神病院的时候听一个人说的!我忘了那人叫什么了!”

“眼下出了村都是土路!路不好走!这三根半夜,离医院好几十公里远!我怕送过去来不及了啊!反正试试怕什么!就拿死马当活马医!这老头儿堪称江湖活化石!他指不定还知道什么大秘密!要不然怎么咱们一来就有人暗杀他灭口!”

鱼哥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马上跑去厨房找了半包盐过来。

我接过来没犹豫,用手捏住老头儿下颌,直接往他嘴里倒了半包盐。

紧接着我小心翼翼找到其脖子上银针位置,用指甲盖掐住,一点点儿将针从他脖子上抽了出来。

老头儿马上有了反应。

他本处在无意识的昏迷状态,突然咳嗽了一声,一嘴盐喷的到处都是。

我大喜,马上用力拍他脸。

“大爷!睁开眼!快醒醒!”我大声呼喊。

哪料到,下一秒老头突然双腿一蹬,脖子一歪,再没动静了。

鱼哥立即摸了摸他脉搏,脸色很难看道:“不妙,人死了…….”

我脸色更加难看!

怎么会这样?精神病院的人教我的办法似乎没用,甚至起了反作用,针一拔出来人直接没了!

鱼哥此刻警惕打量周围,看向我问:“咱们现在怎么办?”

突然出了这种岔子谁也没料到, 我想了想,咬牙道:“咱们赶紧回去,找把头!”

注释:

吹针(或称吹矢)是一种利用吹管发射细小箭矢的传统暗器,以隐蔽性和突然性见长,在历史上广泛用于暗杀、狩猎和自卫。


🎯 一、构造与发射原理

  1. 基本结构

    • 吹管:通常为竹制或金属管(长度30-50厘米),忍者为便于隐藏会缩短至十几厘米,现代运动用吹管可达120厘米。

    • 箭矢:早期使用毒针(如梅花针)、铁钉或木竹箭,尾部常加羽毛或绒絮以稳定飞行。箭长多为7厘米左右,现代运动箭矢增至20厘米。

    • 毒药涂层:为弥补威力不足,箭尖常涂剧毒(如见血封喉的植物毒素),中者即便未中要害也可能致死。

  2. 发射机制
    使用者紧贴吹管一端,瞬间鼓气增压,将箭矢高速推出。其威力依赖肺活量与技巧,有效射程约10-20米,超出后精度与杀伤力锐减。


📜 二、历史源流与文化传播

  1. 东亚起源

    • 中国:明清文献记载吹针为江湖暗器,如“梅花针”用五根毒针捆扎,伪装于鹅毛管中发射,专攻双目。

    • 日本:由吴服部、汉服部氏族从中国传入,发展为忍者“吹针术”(Fukiya)。伊贺忍者将其列为必修技,结合毒药与伪装(如笛子形态)执行暗杀。

  2. 全球分布
    类似武器在非洲、南美及东南亚部落中常见,用于狩猎小型动物,印证其作为原始远程工具的普遍性。


⚔️ 三、实战应用与局限

  1. 战术特点

    • 隐蔽突袭:无声无息,适合近距离暗杀(如刺目标眼部或颈部)。

    • 干扰作用:忍者常与手里剑配合,扰乱敌方注意力,为队友创造机会。

  2. 固有缺陷

    • 威力不足:箭矢轻,穿透力弱,需依赖毒药补足杀伤力。

    • 环境限制:强风或潮湿环境易偏离轨迹,且装填速度慢,仅单次发射有效。


🔧 四、制作与民间应用

  1. 传统制法
    梅花针需将绣花针缠绒成束,插入鹅毛管;吹管需内壁光滑以保证气密性。

  2. 现代DIY案例
    有人用PVC管(内径2厘米)搭配钢钉(6厘米)制作,以胶带固定尾翼。此类自制武器可击穿2毫米铁皮,但易引发安全事故(如柳州男子射居民楼被警方查处)。


♻️ 五、现代演变与体育化

  • 吹矢运动:日本成立“日本吹矢协会”(JSFA),制定120厘米标准吹管及20厘米无锋箭矢,比赛以靶心精度定胜负,去武器化转型明显。

  • 工业应用:术语“吹针”被借用于吹塑机部件,通过增压机构向塑料模具注入压缩空气,与暗器无实质关联。


💎 不同文化吹针对比表

文化/流派 材质特点 主要用途 箭矢处理 现代演变
中国江湖 竹管+鹅毛管 暗杀双目 五针梅花毒簇 已失传
日本忍者 50cm伪装竹笛 暗杀/干扰 单针涂毒 体育化(JSFA)
原始部落 长木管(1-2米) 狩猎小动物 无羽木箭 部分部落仍使用
现代DIY PVC管/金属管 娱乐/危险行为 钢钉+纸尾翼 可能涉违法

🔑 吹针关键特征总结

特征 参数/描述 备注
有效射程 10-20米 超出后精度大幅下降
箭速 依赖肺活量,无推动力 远弱于弓弩
隐蔽性 无声息,无火光 突袭核心优势
装填时间 约5-10秒 实战中仅单次机会
现代运动 120cm管,20cm无锋箭 靶心直径3cm,竞技化

💎 结语

吹针作为冷兵器时代的特殊暗器,融合了工艺技巧与生理潜能,但其杀伤效率有限且依赖毒药,逐渐被火器淘汰。今日,其技术精髓部分保留于体育竞技中,而自制吹针则因安全隐患面临法律风险。这一武器的演变,折射出从暴力工具到文化符号的普遍轨迹。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