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影子”

60次阅读
没有评论

 

右边的石门,门楣、门柱、门槛、门砧全都完整,而左边这扇压根没有门楣和门砧,是半成品,能看出来当时下葬的人有多匆忙。

伴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一人高的石门轰然倒下,扬起的灰尘让人不得不后退了两步。

一千年来,我和老黄可能是首次踏足这里的人。

“兄弟,这是个品字形墓啊…..你看这上头的砖顶,都鼓屁包了,快塌了!”

我仰起头灯,看了看墓顶。

屁包是山西这边儿行话,指拱顶向下凹陷形成大包,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的墓,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十年内必塌无疑。

所以我们这也算抢救性盗墓。

老黄说的不错,打开石门进来后是一间近七十平米的地下空间,呈“品字形”。中间向内延伸的地方就是主墓室,两间耳室一左一右分布两侧,格局像现在人住的南北朝向的三室一厅。

主墓室和耳室没有封门,但用青砖封了起来,右耳室的封门砖有几块散落在地,已经塌了一个角。

怕氧气不够,老黄从怀中掏出半截白蜡烛,点着后想立到墙角去,我正搜寻着墙上有没有墙龛,突然听到他喊:“卧槽!兄弟你快看!这里有尊石马!”

我一看,那确实是尊石马,立在墙边,就是个头有些小,高度刚刚过成年人膝盖,马头高昂,造型憨态可掬。

石马的马头处有处凹坑,一盏铜油灯严丝合缝卡在凹坑处,内部灯油早干了,看到这东西,我突然联想到朔州当地的那个“放羊人添油灯得到了黄金三百两”的传说。

老黄将蜡烛放在墙角立好,瞬间,我们两个和石马的影子出现在了墓墙上。

“兄弟,你快看马肚子底下,这是翼马吧?”

“翼马” 就是石马肚子底下加了块儿方石,方石上又用深浮雕技法雕满了云纹。

发现这东西我有些兴奋,因为“翼马”在过去不是平头老百姓能用的。

老黄又问我:“这东西不是该放在地表的神道两侧?怎么摆在了这里?另外这玩意儿怎么这么小?乾陵的比这个大十倍都不止,这到底是不是是翼马?咱们别给认错了。”

我皱眉道:“不会错,就是翼马,这是小翼马。”

“我们不要这玩意儿。”

老黄马上瞪眼:“不要?兄弟!这可是唐代的!而且个头这么小的翼马,我他娘的是第一次见。”

我无语说:“小翼马也是翼马,卖个两三万块钱,不好拿,还死沉,不信你试试。”

老黄试了试,他用全力也只是将将挪动,随即他一脸惋惜的拍了拍马头。

这玩意儿虽小但也是实心石头,肯定沉,要是豆芽仔在这里,我估计他会拿绳子拴自个儿身上,就算背也要背上去。

随即我和老黄分工,我负责开主墓室的封门砖,老黄负责耳室。

唐墓的封门砖有一定防盗作用,很结实,可以说卡的严丝合缝,不懂的人无从下手。

其实有窍门。

基本上唐墓封砖都呈“人”字形,最上面和两边儿的先不要动,要从“人字形”底部开始动,只要先抽出来最底下那几块儿,剩下所有的都会松动。

我正搞着封门砖,忽然感觉到脖子一凉,像是背后有人在对着我吹气一样。

我没放在心上,接着抽砖。

可过了两分钟,后脖子上又传来一丝“凉意”。

我扶住头灯,猛的转头看!

老黄立在墙角的半根蜡烛还在缓缓燃烧着,只见隐隐约约的,墙上除了石马的倒影,还多了个“小孩儿”的倒影,正骑在石马上,一动也不动。

我赶忙揉了揉眼,墙上确实有个“类似小孩子”的影子,但石马上什么都没有。

我没有大声喊,装做没看到。

实际上我手背上的汗毛都立了起来….

我肯定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眼花了,我心里默念:“弟子出去肯定上香摆供,北派的各位祖师爷们保佑。”

“兄弟!兄弟你快过来看!有大发现!”老黄突然喊我。

右耳室的封门砖本就塌了些,所以老黄先一步打开了。

头灯往耳室一照,我被惊到了。

只见,这处耳室满满当当的,堆了大量的精美石雕!

有一米多高的文官武官像,各种石甬。石像生,石马,石虎、石玄武,小石墩子,直径达半米的圆形莲花台等等,

这些精美的石雕全都塞到了十多平米的右耳室内,因为没被盗过,几乎当年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东倒西歪,灰尘扑扑,蛛网满布。

我干了这么些年,从没见过这样式的,这些石雕乍一看,都是原本应该摆在地表神道周围的东西。

为什么没有用?为什么全堆在了这里?为什么连神道都没修?

对于此,老黄不知道,我暂时也不清楚。

“兄弟,这….这也太多了,怕是得有五六十件,到底是哪个主儿葬在这里,咱们一定得找告地牌儿看看。”

告地牌儿就是墓志铭,一般都藏在主墓室。

这些东西也算陪葬品,但我高兴不起来,因为我最不想要的就是这类物件,价值不高,死气沉沉,一看就是从古墓里出来的,我想要的是铜器,玉器,金银器。

“老黄,我这边儿也马上开了,你先去把蜡烛吹了。”

“吹蜡烛做什么?让它烧着吧,万一缺氧了怎么办。”

“缺不了氧,赶紧去吹了。”

老黄不知道我为什么突然要这么干,他走过去捡起来蜡烛,噗的一口吹灭了。

这时再看墙上,什么影子都没了,一片黑暗。

说自欺欺人也好,其实我就是不想在墓室里看到“影子一类”,把头以前跟我讲过,他在墓里见过不少奇怪的影子,有的很像以前穿着古代衣裳的人。

说到这里,其实北派有个规矩,就是在墓里不能对着影子说话,否管是自己的影子亦或者团队中其他人的影子。

这时,老黄又小声说:“兄弟,一件两件的,你嫌麻烦我就不提了,可这里起码五六十件,咱们就算出去一件一万大甩卖,那最少也是几十万,你要是觉得不好运,我有个办法,这山里有些是个人林地,咱们就说是外地木头商来买木材,到时搞亮前四后八,来手移形换影,绝对不会被人发现。”

“销路呢?你认识专门搞这些的?”我小声问。

他马上道:“山西不缺销路!胖子有门儿!有些老板搞私家园就缺这些物件!”

我想了想,皱眉说:“不要捡芝麻丢西瓜,先进主墓室,把目标定在金银器上,你说的这事儿不急,出去了再和胖子商量商量。”

我想的是,如果能搞到几百万的金银器,那就不要这些破石雕,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照老黄说的办,吃个保底,不至于白干。

行里说风险大,收益大,而卖这些石雕物件却是风险大,收益低,除非往国外走,老外钟爱这类“重物”,越大越重越怪的他们越喜欢。

就这样,又过了十多分钟,我成功打开了主墓室的封门砖。

老黄马上挤了过来,他迫不及待的举着头灯向里照去。

注释:

翼马,这种想象中肩生双翼、可翱翔天际的神马,在不同文化中也被称为天马飞马。它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更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文化地域 名称 主要特征 象征意义 代表性实例
古希腊 珀伽索斯 长有双翼的马 神话中的马神,能带来灵感 雅典娜神像头盔上的装饰
波斯萨珊王朝 翼马 常与联珠纹搭配 日神米特拉的化身,具有祆教宗教含义 织锦、浮雕中的常见形象
中国(汉代) 天马 肩不生翼,但能凌空飞驰(如汗血宝马) 祥瑞、神力 马踏飞燕(铜奔马)
中国(唐代) 翼马/天马 肩生云朵形翅膀,造型雄健 帝王威仪、吉祥护佑、沟通天人 乾陵、桥陵、建陵等唐帝陵神道石刻;织锦纹样
敦煌壁画 天马/翼马 早期无翼能飞;隋唐出现联珠纹翼马 佛教艺术中的神兽,受多元文化影响 西魏第249窟、隋代联珠纹翼马、中唐第92窟

🧭 起源与传播
翼马的形象并非中国本土原产。其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神话中的珀伽索斯(Pegasus),以及波斯萨珊王朝(Sasanian Empire)艺术中具有祆教(拜火教) 背景的翼马形象。随着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的繁荣,这一形象逐渐东传,与中亚、印度等地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并最终在汉代至魏晋时期传入中国。学者李零等指出,虽有翼神兽在中国早期文化中有踪迹,但翼马的具体形态及其某些象征意义,确实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 中国化的历程
翼马传入中国后,迅速开始了其“中国化”的进程:

  • 与“天马”概念的融合:中国早有“天马”传说,多指西域输入的良驹(如汗血马),象征祥瑞与神力。翼马的形象与之结合,强化了其神圣性和非凡能力的内涵。

  • 纳入传统艺术体系:中国的能工巧匠并未简单模仿。在唐代帝陵神道石刻中,翼马被赋予了雄浑厚重、气势磅礴的大唐气度(如乾陵翼马);在敦煌壁画中,翼马纹饰逐渐脱离波斯式的联珠纹束缚,与卷草纹、忍冬纹等中式纹样结合,甚至口衔鲜花供养佛陀,融入了佛教艺术的场景。

  • 象征意义的转化:其原有的异域宗教含义(如祆教的日神象征)在传入过程中逐渐弱化或转变,更多被赋予了中国式的祥瑞、守护、沟通天人的意义,成为帝王威仪和吉祥的象征。

📿 翼马的象征意义
翼马的意象丰富,其主要象征意义包括:

  • 祥瑞与神力:能飞行、通天的特性,使其自然成为祥瑞和超凡力量的化身。

  • 帝王威仪与守护:在唐帝陵神道列置翼马,也象征着护卫陵寝、驱邪辟祟,并彰显皇权的神圣与威严。

  • 文化交流的使者:翼马本身就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传播的典型例证,见证了古代世界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 总结

翼马从西方神话中的飞马,东渐之后融入中华文化,成为陵墓护卫、天马行空的祥瑞象征,其形象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史。它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旅程,展现了古代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