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完整石椁极难打开,因为当造的时候就没想过打开,所以正中间的椁门和两侧的窗户都是假的,只是刻出了样子,说白了,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掏空了内部像房子的一整块儿石头”。
早年扬斌干的那具石椁用的是大功率电锯+金刚石锯片,几个人轮流换班,耗时三条三夜,整个将石椁从外部分解了。我下午和把头打了很长时间电话详细讨论了,把头说,石椁这东西就像个大号玻璃杯,内部的棺材就像是被玻璃杯罩着的一个火柴盒,除了像养斌那样暴力拆解,还有个办法就是“攻其下路。”
最终我听取了把头建议,保险起见,我不要石椁,因为这东西是定时炸弹,扬斌那伙人就是死在了这东西上。我只要石椁内棺材里的值钱陪葬品,至于打开方式…..也不用电锯。
我觉得考古队如果碰到石椁也可以用这个办法,不出意外的话能无伤开,只要准备两个小千斤顶,两个木楔子就行。
至于老黄,这老小子自从察觉到这是个肥坑后心态有所转变,他怕我和胖子联手甩了他,他怕黑吃黑,或者他心里打着别的小九九算盘,这些我心知肚明,之所以没点破,是因为眼下这个情况到了要紧关头,少一个人,这财谁都发不了。
……
这晚,后半夜一点钟。
黑驼山上,无名唐墓,主墓室内。
“胖子!使点劲儿!你是不是没吃饭!”
黑胖子满头大汗,喘着粗气,不停抡着锤子。
“行了行了,看你那虚样,换人!”
“老黄你来,看准了,别砸我手上!”
二人交换,老黄开始奋力抡锤子。
伴随着“砰砰”的击打声,一根扁头楔子自石椁右下角,贴着地面,一寸寸钻了进去。
我忙喊停,将撬棍快速塞到底下。
然后顺着这条缝儿,打第二根楔子,这根比第一根粗。
第二根打进去后马上垫砖,主墓室内到处都是老青砖。
再然后撤掉第一根楔子,用两根撬棍,一左一右呈十字状往上抬,不用抬起整座石椁,只要撬起来一个角就行。
连吃奶劲儿都用上了,老黄脸涨的通红,我也好不到哪里,撬棍都压弯了。
“就现在!胖子!快!”
胖子半跪在地上,立即将小千斤顶放了进去。
千斤顶压的是刚刚放的青砖,这种老墓砖硬度高,足以支撑住重量。
随后打千斤顶,不一会儿,整具庞大的石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翘起了一个角。
我刚想垫砖头,突然,从石椁内流出来很多“黑色的沙子”。
“卧槽!兄弟!这是什么玩意儿?看着怎么像是某种死虫子?”黑胖子眼神惊恐问。
“狗屁虫子,别乱讲。”
我举着手电,皱眉捏了一丁点儿,手感十分干涩,不像沙子,再说了,哪里有黑色沙子。
我靠近鼻子闻了闻,然后伸舌头舔了一口,赶紧吐了。
“呸….这是打碎的木碳,应该还混合了赤石脂。”
“那是什么玩意儿?”
“就是炮制过打碎的高岭土,这些应该是在石椁和棺材中间做的防潮层。”
“兄弟,我看你还尝了一口,没毒吧?”
我摇头说没毒,还有股奶茶味儿。
黑胖子将信将疑,他尝了一口,立马吐掉大声说:“屁的奶茶味儿!胡说八道!我尝的像风干鸡屎一样!”
我呵呵笑了笑,吩咐他用撬棍往外掏。
就像用火烛掏炉灰,这种看起来像“沙子”一样的木炭不断被掏出来,不一会儿,胖子一扭头,我看他抹成了大黑脸。
“行了,差不多了,我瞅瞅能不能看到棺材。”
趴地上打着手电看了看,我一眼便看到了最内部的“棺材”。
露出来的部分不多,但手电照上去反光,棺材表面“金灿灿”的,不夸张的说,表面光晕流转。
我当场脸都白了,吓到了,不管是金棺或者是刷了金漆的棺材,都不可能出现在古代,因为金棺只有寺庙里那种迷你型的,用来装高僧的骨灰舍利子,古代棺材只有四种颜色,即红色,黑色,白色,原木色。
深呼吸,我调整姿势,再定睛一看。
不是金棺。
也不是表面刷了金漆,是根本没刷生漆!
这竟然是一具用阴沉金丝楠打的棺材,所以手电照到表面才会发金光。
金丝楠棺材不稀奇,只要常年干这行的都见过一些,但保存状态这么好的极罕见,甚至看到的第一眼让我产生了错觉,墓主人是不是上礼拜才刚刚下葬??
从看到的这部分棺材分析,整具棺材没塌,没变形,没烂,就和新做的一样。
之所以保存这么好,是因为有“外椁”的存在,再加上阴沉金丝楠本身的防腐性和椁内用碎木碳隔出来的厚达几十公分的防潮层。
有棺有椁叫棺椁,有棺无椁叫棺材。
随后我们三个如法炮制,在主墓室内耗费两个多小时,用小千斤顶加砖头一点点垫起来了石椁四个角。
大量木炭流的地上到处都是, 看着眼前露出来的棺材,我皱眉问:“你们两个闻到了没有?有一股味道。”
黑胖子嗅了嗅说:“楠木味儿啊,正常。”
“不是….这他娘的什么味道。”
我鼻子灵,这种味道很奇怪,以前从未闻过,一时无法准确形容,可能像酱油味儿,或者像发酸了的炖肉味儿。
老黄蹲在地上,双眼放光道:“管他是什么味儿!赶紧开棺啊!待会儿天又量了!”
“唉?这什么玩意儿?”
老黄说完一低头,从脚下像沙子一样的木炭堆中捡出来一个“红球”。
我眼睛一眯,没看清那是什么东西。
老黄将“红球”举到眼前,对着灯仔细照了照,我这才大概看清样子。
就是个椭圆形的红球,暗红色,表面光溜溜的,大小有苹果那么大。
我闻到的那股“怪味”,似乎就是这个红球散发出来的。
这“红球”放在了椁和棺中间的防潮层中,材质看起来非金,非玉,非石。
我愣在原地,脑子里快速回想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猛的一瞬间!我想起了两年前我干爹长沙盗墓王跟我讲过的一件事儿。
胖子在旁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说这有没有可能是古代类似“樟脑丸”的东西,是用来防止虫子或者古墓中白蚁破坏棺材的,说完他伸手想去拿。
我一把拽住了他。
看我脸色不太好看,胖子说怎么了兄弟?
“没事儿,可能就是你说的古代樟脑丸,行了,快开棺吧。”
一听要开棺了,老黄乐了,他想都没想便把这个“红球”塞到了怀里。
注释:
赤石脂是一味矿物类中药,属于收涩药下的固精缩尿止带药,但其最突出的作用是涩肠止泻和收敛止血。
1. 基本介绍
-
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含四水硅酸铝。
-
性味归经:甘、酸、涩,温。归大肠、胃经。
-
别名:红高岭土、赤石土、吃油脂(谐音)。
-
外观:呈不规则的块状,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质地柔软,易碎,断面有的具蜡样光泽。吸水性强,舔之粘舌。
2. 主要功效与临床应用
赤石脂的核心作用是“收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涩肠止泻
-
用于久泻久痢、滑脱不禁(即腹泻严重到无法控制)。对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溃疡性结肠炎等导致的长期腹泻、脓血便尤其有效。
-
常与另一味收涩药 禹余粮 相须为用,即“赤石脂禹余粮汤”(出自《伤寒论》)。
-
对于虚寒性腹泻,常与干姜、粳米等温中散寒的药物同用,如“桃花汤”。
-
-
收敛止血
-
用于便血、痔疮出血、崩漏(月经淋漓不尽或大量出血)、带下 等证。能吸附于出血表面,促进血液凝固。
-
治妇女崩漏,常与海螵蛸、侧柏叶等同用。
-
-
生肌敛疮
-
外用有收湿、生肌、敛疮的功效。
-
用于溃疡不敛、湿疮流水、外伤出血等。可将其研成细末,撒于患处,或调敷。
-
3. 常用配伍
-
赤石脂 + 禹余粮:两药均为收涩之品,配伍后大大增强涩肠固脱、止泻止血之功,是治疗久泻久痢、滑脱不禁的经典药对。
-
赤石脂 + 干姜:赤石脂涩肠止泻,干姜温中散寒,两者合用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久痢不止、便脓血。
-
赤石脂 + 海螵蛸:增强收敛止血、止带的功效,常用于妇女崩漏带下。
4. 使用方法与用量
-
内服:煎汤,常用量为 9~12克。由于它是矿物药,质地重,且需要先煎(提前煮沸一段时间)来析出有效成分。临床上常先煎或包煎(用纱布包好再放入锅中),防止药液浑浊,便于服用。
-
外用:适量,研成极细粉末撒敷或调敷患处。
5. 注意事项与禁忌
-
禁忌证:赤石脂性收涩,容易“闭门留寇”。因此,急性腹泻初起、湿热积滞引起的泻痢(表现为发烧、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臭秽)绝对不能使用,否则会使病邪滞留体内,加重病情。
-
孕妇慎用:因其重坠之性,孕妇使用需谨慎,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
畏官桂:这是传统的“十九畏”配伍禁忌之一,认为赤石脂与官桂(肉桂)同用会降低药效,通常应避免配伍。
-
不良反应:常规用量下使用安全。但主要成分为硅酸铝,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存在铝蓄积的风险,故不宜久服。
总结
| 项目 | 说明 |
|---|---|
| 核心功效 | 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内服);生肌敛疮(外用) |
| 关键应用 | 久泻久痢、滑脱不禁、便血、崩漏、带下、疮疡不敛 |
| 性味特点 | 甘、酸、涩,温。善于收涩固脱。 |
| 使用注意 | 湿热积滞的泻痢忌用;孕妇慎用;不宜与肉桂同用;不宜长期服用。 |
温馨提示:中药的使用需辨证论治。如果您有相关症状,请务必咨询专业的中医师或药师,切勿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