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子,这法子能行?你的一泡尿穿透力有这么强?”
“不懂就别说话!帮我照着亮就行!”
我快速在地上挖了五个漏斗形小坑,每个坑间距四到五米远。
从一号坑开始,放少半坑水,关闸,然后立即趴地上,近距离观察。
看起沫子了,豆芽仔瞪眼道:“我靠,你这泡尿堪比硫酸啊。”
俗话说自己不嫌自己脏,我脸都快贴坑里了。
没办法,不然看不清楚。
“野狗分尿”,这法子类似“闭眼摸土”,听着很low,实际上难度极高,主要是对视力方面的要求。
我看的并非渗水速度,这点儿水也看不了。
不知道这么说能不能被人理解,我看的是“水中的土。”
我称之为野狗分尿,考古队称呼为“微观考古学”,按照他们话说,是看土壤磁化性,地表径流,土壤文化层的微形态。
不同之处在于我不借助显微镜,我只靠自己这双眼,神眼峰外号不是白来的。
千岛湖这地方全年降水充足,空气中湿度大,地表土质黏湿,雨季一旦积水了,那地表的草木灰,炭灰,砖渣,这些微观物质体积轻的东西会缓慢向下渗透被带到土层深处,这时,如果地下恰巧存在砖室墓或者吸水强的五花土,那地表的草木灰,炭灰,砖渣这些就残留的越少,这呈正比关系。
当太阳升起,温度上升,地下五花土土中的水分开始缓慢蒸发,这时地表土又会出现一种现象,因为变化很小,我无法直观描述出来,总之有点类似于肉的“熟成”现象。当然,所有这些有个重要前提,这地方没被人干扰过。
我一泡尿分开放了八次,好在这两天没上火,不然麻烦了。
放水收水也有技巧。
放时讲究流速,准心,力道。
收时又要求瞬间停止,不能出现涓流。
正常连续打探坑打到地下四五米,最少要半小时,我用这招野狗分尿法几分钟就搞定了。
“怎么样峰子?你这表情不太对,有还是没有啊?”豆芽仔看着我问。
我摇头。
“会不会你这法子出偏差了?要不我打个三米的探坑看看?”
我用力提了提裤子,冲豆芽仔道:“虽然不想承认,但我说了没有就是没有!你可以怀疑我的人品,但你不能质疑我的技术。”
“我不是不信你的技术峰子!我是怕万一有东西咱们错过了!那就亏大了!”
豆芽仔说完便找了个地方开始下铲。
结果他很快放弃了,全是死土,一丁点表现都没有。
“我说了你还不信!你就算打穿地球也没用!”
“把头,这地方太反常了….有碑无墓,难道咱们所有的推论都错了?这块而石峡书院的残碑为什么在这里,它和行军锅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
把头表情凝重,想了想,沉声道:“云峰,线索有限,我们可能走到死胡同里了,这个岛面积不算大,我们在认真找一找,看别的地方有没有新线索。”
我点头,眼下也只能这样了。
这时我看到小萱脸色不对,她拿着手电老是朝林子里照。
我问她照什么?
小萱靠近我,小声说:“云峰,我刚刚好像看到那边儿有双绿色的眼睛。”
豆芽仔看了眼,道:“赵萱萱你别吓人啊,那里什么都没有!”
小萱辩解:“我没乱说!我刚才真看到了!就在松树旁边儿!一闪而过消失了!”
“雾太大!你肯定是太紧张眼花了!”豆芽仔大声说。
“会不会是猫头鹰?船主说这岛上野鸟很多。”我小声问。
小萱皱眉:“可能是,但你们有没有注意,咱们上岛后什么鸟叫声都没听到。”
小萱和豆芽仔不一样,她很少开玩笑,尤其在眼下这个节骨眼,她说看到了什么那大概是真看到了。
这个大雾弥漫的岛上到底有什么?
我们一上岛听到的那声像女人哭的声音又是什么?
我刚刚放松的心此刻又紧张了起来。
摸索着点了一根烟,我望着小萱说的方向深吸了两口,豆芽仔问我要,我给了他一根。
豆芽仔叼着烟,从地上捡起一块儿石头猛地丢了过去。
他又捡了块儿石头打算扔,我说:“别扔了,你过去看看。”
“我不过去,凭什么我过去看?峰子该你去。”豆芽仔捂紧大衣说。
“你看你那个怂样,你以为我的烟是白抽的?”
“算了,我去吧。”小萱道。
“别,小萱你就待在这儿,让他去。谁让他老一惊一乍的。”
豆芽仔叼着烟道:“峰子,你他娘见色忘义,我什么时候一惊一乍了,是赵萱萱先说看到有东西了好不。”
“别磨蹭了,你到底去不去?给你两百块钱。”
“两百不去,这事儿最少三百。”
我直接掏钱给了。
豆芽仔拍了拍裤兜,笑道:“等着!容我去一探究竟,真要有鬼,我一铲子给它送走!”
随后我和小萱高举手电帮忙照明,豆芽仔则攥着洛阳铲,一步步朝林子深处走去。
“没什么啊!连只鸟儿都没有!”
“卧!…”
“芽仔!”
我们几个赶忙跑了过去。
“芽仔!你在哪儿!芽仔!”
“我在这里!这里!峰子你们当心!这里他妈的有个洞!我掉下来了!疼死我了!”
我立即扒开荒草,赫然看到一个洞口!
拿手电朝里一照,只见豆芽仔四仰八叉躺在底下,他手捂着后腰,脸上表情疼的龇牙咧嘴。
我从包里找出绳子,一头系在树上,咬住手电,抓着绳子滑了下去。
“没事儿吧?”
“嘶….从这么高的地方摔下来,你看我有事儿没事儿?妈的,好像闪着老腰了。”
我将豆芽仔搀起来,打量周遭环境。
这里竟然是个山洞,看痕迹…..像是很久很久以前人工凿出来的,四周乌漆嘛黑,要不是有把手电,这里简直是伸手不见五指。
把头和小萱随后也顺着绳子滑了下来。
把头举着手电看了看周围,凝声道:“这山洞内部还有空间,似乎通向了哪里,云峰你扶着点儿芽仔,我们进去看看。”
我们刚向洞内走了没几步,突然听到了一阵吱吱吱的声音,接着便看到了头皮发麻的一幕。
一大群黑老鼠四散而逃!
小萱呀的尖叫出声!
我下意识跺脚猛踩。
这些老鼠不是一只两只,也不是十只八只,是乌泱泱的一眼看去不知道有多少!
“把头!”
“把手电关了!”把头大喊。
我们几个迅速关掉了手电。
原地不动等了一两分钟,只听黑暗中不断传来吱吱声,我明显感觉到有老鼠从我脚面爬了过去。
注释:
微观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分析考古遗存中肉眼难以观察或无法观察的微观证据,来揭示古代人类行为、生产技术、生计模式、生活环境等细节信息的考古学分支学科。
它的核心思想是 “见微知著”——从极其微小的线索中,重建宏观的历史图景。
如果说传统考古学更关注“是什么”(如器物类型、遗迹结构),那么微观考古学则致力于回答 “如何做”、“为什么”以及“在什么环境下” 等问题。
核心特点
-
分析对象的微观性:研究的是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物质,如植物硅酸体、孢粉、淀粉粒、植硅体、微细磨损等。
-
技术手段的科技性:高度依赖自然科学的技术和设备,如各种显微镜、光谱仪、DNA测序等。
-
信息获取的深入性:能够揭示那些在宏观层面早已消失或无法保留的信息,例如一种作物是否被加工成面粉、一件工具的具体用途、古代环境的细微变化等。
-
跨学科性:与植物学、地质学、化学、材料科学、遗传学等学科紧密交叉。
主要研究领域与方法
微观考古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核心领域和常用方法:
| 研究领域 | 分析对象 | 能解答的问题举例 |
|---|---|---|
| 微体植物遗存分析 | 孢粉、植硅体、淀粉粒 | – 农业起源:通过鉴定驯化作物的植硅体或淀粉粒,确定农业开始的时间与地点。 – 古环境重建:通过孢粉组合,复原古代的植被、气候与环境变迁。 – 器物功能:从石刀、磨盘等工具表面提取淀粉粒,判断其加工过的植物种类。 |
| 残留物分析 | 陶器、石器等器物上附着的脂质、蛋白质、DNA | – 饮食结构:分析陶罐壁上的脂质残留,可以知道里面曾煮过肉类、奶类还是蜂蜜。 – 资源利用:确定古代容器盛放过的具体物质,如酒、树脂、蜂蜡等。 |
| 微痕分析 | 石器、骨器、玉器使用后产生的微小磨损、光泽 | – 工具用途: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刃缘的微痕,区分是切肉、割草、削木还是鞣制皮革。 – 技术工艺:研究玉器、金属器的加工痕迹,复原其制作工艺流程。 |
| 土壤微形态学 | 遗址文化层中的土壤薄片 | – 遗址形成过程:判断一个地层是自然堆积、人类居住面、还是垃圾倾倒区。 – 人类活动辨识:识别出踩踏面、灰烬、牲畜圈养等活动的微观证据。 |
| 金相学分析 | 金属器的微观结构 | – 冶金技术:通过观察金属的晶体结构,了解其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工艺水平。 |
著名案例与应用
-
中国上山遗址的稻作农业起源:
在遗址出土的陶片和红烧土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稻属植硅体。这些微观证据将长江下游地区水稻驯化和利用的历史追溯至约1万年前,为世界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关键证据。 -
欧洲石器时代的工具功能:
通过对尼安德特人或早期现代人使用的石器进行微痕分析,研究者发现某些石器并非仅仅用于狩猎和屠宰,还可能用于加工植物纤维、制作木矛等,极大地丰富了对古人类生计模式和认知能力的认识。 -
陶器内的酒类残留:
在中国贾湖遗址(约9000年前)的陶器碎片上,通过残留物分析检测出了酒石酸等成分,证明当时已经存在用大米、蜂蜜和水果(可能是葡萄或山楂)混合发酵酿造的世界上最早的“啤酒”或“果酒”。 -
判断居室地面:
通过土壤微形态学分析,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一个房间的地面是经过长期踩踏形成的坚硬光滑面(居住面),还是短期堆放物品形成的松散堆积,这对于理解遗址的功能分区至关重要。
意义与重要性
-
弥补宏观考古的局限:许多有机物质(如食物、植物、纺织品)在宏观层面难以保存,但其微观印记或化学成分却可以留存千年。
-
提供“人”的细节:微观考古学能让考古学家更贴近古代个体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吃什么”、“用什么工具”、“如何改造环境”等具体细节,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
-
推动多学科融合:它是考古学科学化、精细化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促进了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深度合作。
总之,微观考古学就像给考古学家配上了一副“高倍放大镜”和一台“物质分析仪”,使得他们能够从尘土和碎屑中,解读出波澜壮阔的古代社会与生活的丰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