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挨打了

22次阅读
没有评论

“别乱动,怎么摔一跤能摔成这个样子?”
“嘶….疼。”
“轻点儿,这里也给我涂一涂。”
一大早,小萱拿着棉签,小心翼翼帮我涂药,她一脸心疼。
看着镜子中自己肿起来的脸,我骗小萱说昨晚半夜起床去厕所不小心摔了一跤,实际上这都是把头打的。
我能还手?
不能。
我只能原地挨打。
我还手了那就是不忠不孝!
把头在道上人称银狐,但他毕竟岁数摆在那里,思维有些固化正常。他无法理解当今年轻人的想法和追求我也能理解!这就好比我成绩优异想去哈佛学知识,但把头作为家长,他扼杀我的梦想,非得让我上复旦,虽然都很好,但不一样。
吃早饭时豆芽仔还缩在被窝儿没起,鱼哥估计是看出来了,他明明在一本正经吃饭,但怎么看都像是在憋笑。
小萱剥好一个煮鸡蛋,放到我碗里说:“别的地方有没有受伤?等下我帮你去买消炎药,吃了药能好的快一些。”
这时,把头让鱼哥去把豆芽仔喊起来。
等豆芽仔哈欠连天来了坐下后,把头说:“云峰,以后晚上走路看着点儿,把你昨天的想法和大家说说吧。”
于是我将昨天的研究用十分钟时间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小萱听到最后捂住了嘴巴。
豆芽仔咬着筷子也陷入了震惊,鱼哥回过神来,率先开口说:“我以前虽是武僧,但也跟着大师傅读过不少经书,传统佛文化中没有云峰讲的这些。”
豆芽仔问:“鱼哥,五台山不是保存有好几尊肉身佛吗?”
鱼哥摇头:“那不一样,肉身菩萨是坐化,是一种全身舍利子,如果在刷上金漆那就成了金身舍利子,舍利有全身和碎身两种,这种历朝历代都有,像云峰说的这种骨佛血佛,以前闻所未闻。”
我道:“闻所未闻不代表没有鱼哥,我们现在人对摩尼教了解的太少,藏地那边儿上千年下来还在沿用着转世灵签的办法,摩尼教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融合,它会融合一切对它有利的东西,不管佛门道门还是民间派别,我的推断应该没错,在当年方腊死后,摩尼教信徒门想让他复活或者转世什么的,只不过这法子没起效果,失败了而已。”
小萱皱眉道:“山洞里那具吓人的漆尸的作用是什么?是守护咱们找到的银盒子?”
我想了想,摇头:“不知道,可能是守护,也可能是招魂葬,反正那地方不简单,他一定和当年的摩尼教有关系。”
“招魂葬是什么?”小萱问。
我说:“就是非正常死亡的人招魂儿回来,头几年修抚州火车站的时候挖到了一座招魂葬墓,那个墓里是用木雕代替了,还有的用草人代替,青海有座墓里的招魂葬就是用的两个大草人,是吧把头?”
我说的这两个大草人行里不少人知道,一开始挖到大草人的那几个野路子在六个月之内全意外死了,现在大草人保存在博物馆库房中。
把头皱眉道:“招魂葬一般是合葬墓,岛上那个是单人墓,另外,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过用活人充当招魂葬容器的例子,此事尚待商榷。”
一旁,豆芽仔听后打了个哆嗦说:“我昨天晚上睡觉老感觉后背凉飕飕的,有没有可能方腊的魂儿附在了银盒子上,跟着咱们回来了啊?”
鱼哥马上笑道:“这么说,你昨天晚上是跟方腊一起睡的?”
把头皱眉道:“我已经在找人了,如果破解了盒子上的摩尼文,或许能了解真实情况。”
吃完了饭,我陪着小萱去买消炎药,本来我想去宋医生诊所拿的,但我们住的地方不远就有家药房,所以没去找宋医生。
我将昨晚把头打我的事儿说了。
小萱听了感觉不可思议,因为以前把头只打过我一次,还是做样子假打。
小萱问我干了什么?惹把头生这么大气。
我将原因讲了,小萱听后黑着脸说:“你活该!南派的人都是臭老鼠!另外,把头这是在为你好难道你看不出来?天星风水术是禁术,你想学那东西搞不好要被盯上的!”
我一愣,我问怎么就是禁术了?
小萱立即说:“把头上次不是讲过了!最早会这种技术的是天文观测小组的人!那类人都是什么人?他们什么背景?!”
倒吸了一口气,我从未往这方面考虑过。
“那姚文忠怎么学到了?还能没事儿?”我问。
小萱大声冲我喊:“云峰,你这么聪明的人脑袋怎么转不过来!把头说了,那是机缘巧合造成的!姓姚的现在是没事儿!可你怎么确定他以后会没事儿?万一将来哪天他被重点盯上了呢!”
听了小萱的话,我心中触动。
天文观测小组….在以前就好比古代的钦天监,他们的证件上可能都要盖章的。
看我情绪低落,小萱轻踮起脚尖,她手捧住我肿着的脸,望着我说:“云峰,把头希望你好好的,我也希望你好好的,如果哪天出了事儿,我希望我能代替你。”
“别说这种话….我不会出事,咱们都不会出事。”我轻轻移开了小萱手。
“希望吧,云峰,咱们做个约定吧。”
“约定什么?”
小萱望着天空说:“如果真有那天,你要把所有事儿都推到我身上,反正我背着十几条人命,无所谓了。”
我立即挡住了她嘴。
我用手盖着小萱嘴,同时用大拇指和食指慢慢捏住了她鼻子。
“你干嘛!”
她呼吸不上来,推开我喊道。
“嘿嘿”,我笑道:“没事,逗你玩儿。”
“幼稚!”
小萱朝我腿上踢了一脚。
买完药我们没回去,而是打车去了客运总站的大自然网吧,我们只开了一台机器,小萱不玩儿,我怕她呆着觉得无聊,便让她去附近有很多饰品店的街上逛逛,想买什么买什么。
“皇宋记事总篇本末”,“青溪寇轨”,我主要找这两篇古文献,尤其后者。
成王败寇。
匪徒是寇,轨就是轨迹,所以青溪寇轨就是记载的方腊起义事迹。
我只查到了少量相关图片,图片上有字,但字非常小!我不知道怎么将图片上的文字放大,我脸快贴到屏幕上了,也只能勉强看清一些。
青溪寇轨作者是谁有争议,大部分搞史料研究的人认为是和方腊同时代的一个人写的,这人叫方勺,都姓方,可能这二人还还带点亲戚关系,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时间线最接近那次事件的文字资料。
原文是没标点的。
当看到这段。
“生擒腊及伪相方肥、妻邱、子亳二太子等凡五十二人。亳二太子,其子之号,于梓桐石坑中杀贼七万,招来老幼四十余万,复使归业,四月二十六日也。”
“梓桐石坑”,这四个字引起了我警觉。

 

注释:

招魂葬,顾名思义,是指当死者遗体无法找回(如战死沙场、坠河、海难、火灾、失踪等)时,亲属为了安抚亡灵、使其有所归依,便取死者生前穿戴过的衣冠等物品,代替其遗体,放入棺椁中进行安葬。因此,它也常被称为 “衣冠冢”

这是一种“有其神而无其形”的葬礼,核心在于通过仪式性的召唤,将逝者飘荡在外的“魂”招回,并使其依附于象征物(衣冠)上,从而完成正式的安葬。


历史渊源与流变

招魂葬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其兴衰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战乱密切相关。

  1. 起源与早期记载

    • 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招魂”习俗(如《楚辞》中的《招魂》),认为人死后魂魄会离散,需要通过仪式召唤回来。

    • 作为一种正式的葬礼,它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连年战乱,大量将士“马革裹尸还”成为一种奢望,招魂葬应运而生。

  2. 著名的历史案例

    • 唐代安史之乱:这是招魂葬历史上一个关键时期。名将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破后壮烈殉国,但遗体残缺难以辨认。战后,朝廷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招魂葬,自此,这种葬仪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 南宋及明末清初:同样因为战争、民族冲突,许多忠臣烈士或流亡者的遗体无法归葬故乡,其家人或后人便为他们设立衣冠冢,进行招魂葬。例如,岳飞被害后,最初就有义士为其进行招魂葬。许多明朝遗民在清朝初期也会为抗清牺牲的亲友举行此礼。


仪式过程

招魂葬的仪式通常比普通葬礼更为复杂和悲伤,核心环节是“招魂”。

  1. 设立灵位:在家中或墓地设立死者的灵位。

  2. 登高招魂:由死者的亲属或专门的仪式执行者(如道士、巫师),拿着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爬到屋顶、高地或河边,面向其 presumed 死亡的方向,挥舞衣服,大声呼唤死者的名字,恳求其魂魄跟随衣服返回故乡。古诗《蒿里》中“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的意境与此相关。

  3. 覆衣于尸:招魂仪式后,将那件衣服覆盖在准备好的“尸”上。这个“尸”不是真正的尸体,而是用稻草、木头或直接就是死者的衣冠束结而成,称为“魂帛”或“神主”。

  4. 入殓安葬:将这个象征着逝者的“衣冠棺”按照正常葬礼的流程,进行吊唁、出殡,最后下葬封土,形成衣冠冢。


背后的文化观念与争议

  1. 文化观念

    • 灵魂不灭与“孝”道:儒家思想强调“入土为安”,认为妥善安葬父母是子女尽孝的根本。即使找不到遗体,通过招魂葬使其精神有所归依,同样是尽孝的表现。

    • 安抚亡灵:古人相信,客死异乡且无法安葬的亡灵会变成“孤魂野鬼”,不得安宁,甚至可能作祟于生人。招魂葬能给予亡灵一个归宿,使其享受后人的香火祭祀。

    • 情感慰藉:对于生者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宣泄和告别仪式,提供了一个处理悲伤、表达哀思的渠道。

  2. 历史上的争议

    • 招魂葬在古代并非毫无争议。一些儒家学者从经典(如《礼记》)出发,认为“葬”必须基于“形”(尸体),没有尸体而埋葬是“非礼”的。

    • 例如,东晋时期,关于是否可以为在北方战败失踪的将领举行招魂葬,朝廷就曾发生过激烈的辩论。反对者认为这不合古礼,支持者则认为这是形势所迫、情感所需。


现代意义与遗存

  • 衣冠冢:今天,“招魂葬”这个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常用,但“衣冠冢”的概念被完整保留下来,并被广泛接受。许多名人、英雄的纪念性墓葬,其实都是衣冠冢。

  • 国家公祭:在现代,为那些在保卫国家中牺牲、遗体无法找回的军人(如飞行员、潜艇兵)设立的衣冠冢,可以看作是招魂葬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和升华,体现了国家对英烈的崇高敬意和缅怀。

  • 情感象征:它超越了单纯的迷信,更多地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和情感象征,代表着对逝者的永恒纪念和精神传承。

总结来说,招魂葬是中国古代在特殊情况下,融合了灵魂观念、儒家孝道和人文情感而形成的一种变通式丧葬礼俗。它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重视安土重迁的文化心理,是研究中国历史、民俗和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窗口。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