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小美敲钟 北派盗墓笔记

39次阅读
没有评论

听了几声这悠扬的敲击声,我十分好奇。

试着拧了下门把手,没锁。

推门而入。

地下室空间很大,灯泡度数不高,幽暗空间中摆放着一排巨大的木架。

几十个青铜编钟悬挂在木架上,这些编钟有大有小,有胖有瘦。

一个年龄20左右的长发女孩正用小木棍敲击着编钟试音,老人听着不断摇头,在一旁指指点点。

“干爷?干爷?”

或许是二人太过投入,没有注意到我已经进来了。

敲编钟女孩停下了手中的榔头,干爷转身道:“你小子怎么来了?”

“我是来给您送米的,百家米,”我举起手中半袋子米让他看了看。

“放地上就行,先出去,你和会里的事儿我知道了。”

“干爷,您还好这一口啊,这些钟做的都很好啊。”

我刚才已经看出来了,这挂在木头架上的五六十个青铜编钟都是仿的,锈色纹饰都仿的非常好,要是外行人可能都当老的了,破绽缺点是钟体上那些金色铭文,太新,金光灿灿看不出来什么使用痕迹。

谈起这个,干爷不急着撵我走了,他颇有些自豪道:“那是,这些钟可都是我亲儿子,完全仿照曾侯乙那套来的,一共8组,上下三层,最下层12枚长乳甬钟,一枚傅钟,中间33枚大钟,最上层19件揭钟,我多少次跑来邯郸,花了数年时间才找项大师做好这些。”

“啊?项大师?”

干老瞪了我一眼:“不是你!是项光师傅,他因为经常在邯郸一带收集青铜原料,所以我拜托了他。”

我吓了一跳,心想还好不是我,我他妈什么时候成项大师了。

聊了一会儿,我了解到了一些情况。

应该都知道随州出土那个曾侯乙编钟吧?

那套钟是78年在擂鼓墩1号墓中出土的,自出土到现在为止,一共就敲响过三次,

第一次是78年刚出土的时候,考古团队做了试音,第二次是79年湖北办文物展览的时候敲过一次,第三次是97年庆祝港岛回归敲过一次。

干老在79年湖北文展上听曾侯乙编钟演奏过一次,从那以后他就忘不掉了。

如果还想在听到那种声音,除非他自己有一套,原物肯定是搞不到,他要想得到,只有复制这条路。

这东西从发现开始,有关部门就决定复制,外头传的是40年时间一共复制了5套,这五套中最完美的一套,是在12年由项光带着他的团队做的。

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东西复原件应该是有6套。

其实项师傅早在10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为干老做复制品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按照我的了解,这套编钟很难做,项师傅经常住在邯郸附近,是因为当年这地方大搞城市建设,市面上出现了大量青铜箭头,兵器,青铜剑等,而且卖价实惠,一个战国时期的青铜箭头,只要五六块钱就能买到。

当时邯郸一共有三个大的古董商,武安本地一个姓刘,磁山镇内一个姓张,还有个叫馆陶的地方有一个。

项师傅从他们手中收了很多价格便宜的青铜碎件,熔炼之后反复研究钟身材料,最后变成了干爷手上这一套,一共64件,前后用了7年时间。

遗憾的是这套钟并不完美。

最后一步是定音调音,只有做到每件编钟一钟双响才算成功,但干爷这套有一件调不好,双音色始终差那么一点儿。

…….

“小美,你在试试上层7号揭钟。”干爷道。

小美长的漂亮啊,又白又好看,身材也好,关键学音乐的气质好。

她本名叫周美,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当时比我大两岁,是干伯一个老友的孙女,同样钟情于曾侯乙编钟。

“好的干爷。”

小美撩了撩长发,深吸一口气,拿起小木槌,在7号揭钟上半部分敲了一下。

钟声悠扬,低沉,在空旷的地下室不断回荡,美妙的音符钻入人耳中好似一场享受。

就那一刻,仿佛一瞬间,把人从地下室,拉回到千年之前一场盛大的夜宴上。

干爷闭着眼睛仔细听了听,睁眼说:“下半部分在试一下。”

小美拿着小木锤下移几寸,又敲了一下。

音色音调是很接近。

但我一听就听出来了不一样的地方。

可能我确实有学音乐的天赋,之前说过,我耳朵能前后左右随便动,下雨天干盗墓时可以试着地下听雷,有5成的几率成功,把头确实曾经说过我有盗墓的天分。

我说:“不对啊干爷,好听是好听,但这个音对比上个音,不行。”

小美有些惊讶:“你能听出来?的确是低了半个音,你也是学声乐的?”

我摇头说我不是学音乐的,但我就是听出来了差一点,你们把音调高点不就行了吗。

“没那么简单。”

干爷上前两步,摸着七号揭钟说:“我和小美已经试过很多次,连项师傅也说不要在调了,稍有差池,这7号揭钟就报废了。”

干爷话语平静,但我听出来了他心底的那分不甘心。

我好奇,便问你们调音是怎么调的。

小美解释了两遍我就听懂了。

他们调音会先把编钟取下来,平放到地上,用电砂轮接上一种圆筒形的砂纸,在编钟内侧打磨,只要打磨的薄上半公分,音色音调就会有高低不同的变化。

这种打磨调音是一次性的。

一旦过头了没办法变回来,干爷也就是因为这个不敢调了,最后达不到完美的一钟双音。

我很想说我想试试,但干爷肯定不会同意,说不定会一个炮拳打死我,所以我没敢吭声。

“行了小美,今天咱们就到这儿吧,”干爷提起半袋大米说:“暂时你拿好,我下礼拜一就要走了,小美你到时候回武汉吧,这段时间辛苦了,带我向你爷爷问声好。”

锁上大门出来后,干爷提着米上了三楼,我和小美并排走着。

这时候晚上十一点多,小美突然对我笑道:“试音试了一下午,晚饭也没吃,肚子饿了,你吃夜宵吗?我知道这附近有个地方卖很好吃的夜宵,你是干爷的朋友,我请你啦。”

我脸色一喜。

“走。”

“去就去。”

 

注释:

 

曾侯乙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曾国的一位国君,其墓葬于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原随县)被发现,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他的墓葬及出土文物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乐制度、青铜铸造技术、文化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信息:

  1. 墓葬发现
    • 曾侯乙墓(擂鼓墩一号墓)出土了15,000余件文物,包括青铜器、漆器、玉器、竹简等,展现了战国时期贵族丧葬文化的恢弘与精致。
    • 墓中出土的竹简记载了曾侯乙的生卒年份(约公元前475年—约公元前433年),以及曾国与楚国、周王室的关系。
  2. 曾侯乙编钟
    • 最著名的出土文物是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共65件,含楚惠王赠送的镈钟),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总重达2.5吨。
    • 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旋宫转调,至今仍能演奏古今中外乐曲,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编钟铭文记载了先秦乐律体系,印证了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先进性。
  3. 其他重要文物
    • 青铜尊盘:采用失蜡法铸造,纹饰繁复精巧,代表战国青铜工艺巅峰。
    • 漆木衣箱:绘有二十八星宿图,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星宿天文图之一。
    • 九鼎八簋:象征诸侯身份的礼器,反映周代等级制度。
  4. 历史意义
    • 曾国在传世文献中记载极少,曾侯乙墓的发现证实了曾国作为周王室分封诸侯国的存在,并揭示了其与楚国密切的政治联姻关系(楚惠王之母可能为曾国公主)。
    • 墓中器物融合中原与楚文化元素,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交流。

延伸知识:

  • 曾国与随国之谜:有学者认为曾国即文献中的“随国”,因青铜器铭文中的“曾”与史书中的“随”地理位置重合,可能为同一国家的不同称谓。
  • 编钟复制与传承: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多次用于国际文化交流演出,如1997年香港回归庆典、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向世界展现中国古代文明成就。

曾侯乙墓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和科技史,也为研究先秦社会提供了“地下图书馆”般的丰富资料,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见证。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