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捞上来了,的确是个包,风格像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可能是从暗河上游哪里冲下来的,被冲到这儿的时刚好卡到了墙角。
这个不能说明之前有人来过,地下河四通八达,若通着别处地方的水塘或小河,有可能从别处掉水里的。
方包有两排铜扣锁,李铁成咬着手电打开了铜锁。
包里放了一把刀,一个防水袋,防水袋里包着一本小日记本,此外,在包的夹层中还发现了两块压缩饼干。
小笔记本边缘有点湿了,估计是刚才拿的时候弄的,李铁成随手翻开,我也凑过去,用头灯照着看。
第一页这么写的,也没写日期。
“我和靓仔叔来了湖南永州,这趟感觉会出大货,当地村民并没人注意我们,靓仔叔买了村民一袋大米,给了二十块钱,有个饭店就好了,和叔出去喝两盅。”
往下空出两行,又用密密麻麻的小字继续写道。
“我说晚上开车去拉一车石雕吧,听说香港老板们的后花园喜欢摆古石雕,靓仔叔不同意,哎,我得听他的。
“重大消息!有新情况,可能是水洞子!不多说了,赶快回去拿瓶子下水了,我就知道!这里一定有问题!”
“我们下来了,第一天没发现什么东西,都是天然地下溶洞,奇怪啊,难道是我这次感觉错了?有点背,小腿被石头划破了。”
“第三天了,我感觉来了,这里绝对不是天然溶洞,靓仔哥捡到一个老黄铜做的小葫芦瓶,里头还装了丹药,靓仔哥说这是清代早期,道士随身带的丹药瓶。”
写到这儿,这页没了,李铁成又翻页继续看。
“第四天了,我感觉又不好了,小腿肚子上的伤发黄化脓了,祖师爷保佑,千万别感染,目前暂时没发烧,可惜我们吃的东西不多了,省着点吧。”
“第五天,我感觉我完了,有点头晕,肚子又饿,这河里怎么连条鱼也没有,有件事很奇怪,没敢告诉靓仔哥,我晚上洗脸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张人脸,不,不能说是人脸,干尸脸,身上穿着清朝官服,就跟电影里僵尸一样,我估计我是发烧出现幻觉了,哥也算是经过大风浪的,应该没事。”
“第六天,我腿疼的不能走了,靓仔哥背着我准备回去了,就发现了一个装丹药的破铜瓶,功夫钱都不够,还受了这么大罪,看来这次我的感觉是真错了。”
“第七天,我的老天爷!我们找到了一个有字的山洞!”
看到这里,李铁成呼吸变沉了,把头也皱眉。
接下来这段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写的非常潦草。
“第八天,靓仔叔说出去取水,我等了好久了,他在也没有回来,应该是丢下我了吧,哎…..可怜我老婆,要交给别人照顾了,手电也快没电了,来个人吧,谁来跟我说句话啊。”
“第九天,动不了…好渴….好饿….,”
“第十天,嘘……这里有鬼,我好像看到了,真的有鬼,靓仔叔变成鬼了,两个胳膊都没了,我不敢吭声。”
接下来,日记本上只写了最右一条。
而且不是用圆珠笔写的,字迹很大,是用人血写上去的,已经干了,这些字变成了暗红色。
我努力看了,结果发现根本认不出来写的什么,就像幼儿园小孩随手画的涂鸦,用手指沾着血,涂抹画的乱七八糟。
李铁成又翻了翻,本子后半页全都是白纸。
豆芽在吞了口唾沫,说:“这….这谁写的这是,不是老田吧,老田下来有十一天了?绝对没有啊。”
我皱眉也想不通,我只能推测这两个人是南派盗墓行的,也没提到真名,只是说一个人叫靓仔叔,另外写字的这人老是写“我感觉怎么怎么样,”所以我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感觉哥。”
南派中真有很多人,尤其是广东一带的都有记东西的习惯,像在沙漠中的潮汕人就有写小笔记,记录了一些收益开支情况,我当时也看了。
而且这上头写的“靓仔叔”,我记得不是广东那地方才叫人靓仔吗?骂人就叫叼毛。
把头提出了疑问,他转头问:“师弟,老王(王军华)和南派接触次数不少,你说他两个月前在道县失踪,会不会是他们那伙人?”
“不能确定,”薛师叔摇头:“我没听说过什么靓仔叔这号人。”
“嗯……”
“别走了,”把头对我们交代道:“检查带的东西,如果不够八天的量就先回去补充,不要在往下走了。”
“看过了把头,咋们带的只够两天的,”豆芽仔说:“这之前也没想到要用那么多啊。”
前面地形复杂,很黑,手电照不了多远,把头望着前方看了一分钟,挥手说:“先回去,明天再下。”
李铁成皱眉说:“王把头,两天的量,我们省着点吃也能吃个七八天吧?才走到这儿而已,我是老薛叫来的,您别嫌我说话难听啊,你胆子未免也太小了。”
“呵….”
听了这话,把头笑脸消失,脸色一板道:“正因为我小心,所以我王显生才能活到今天,李兄,你要是不想听我的,可自便。”说完把头指了指前方。
薛师叔可能是太想去找那个王军华,当下也劝道:“显生,我觉得我们控制点应该够用。”
把头看向薛师叔,皱眉说:“师弟,你要清楚一件事,我是来帮你的,但前提有个条件,什么事都得听我的,你同意?”
“哎…呵呵,你还是没变,那就听你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薛师叔服了软。
我们开始原路返回,豆芽仔背着包,包里装了那只鸭子。
这鸭子也不跑,往回走时,它从包里露出头来,两个黑豆般的眼睛一直在向后看。
我扭头看了眼,那里什么都没有,不知道这鸭子在看谁。
注释:
天然溶洞是地球表面或地下由自然力量长期作用形成的洞穴,常见于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分布区。
1. 形成机制
- 溶蚀作用:水中的二氧化碳与碳酸钙(石灰岩主要成分)反应生成可溶的碳酸氢钙,岩石被溶解,形成空洞。
- 沉积作用:当含矿物质的水滴蒸发或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钙重新沉淀,形成钟乳石、石笋等景观。
- 地质条件:多发生于喀斯特地貌区,需可溶性岩石、裂隙发育、充足降水和时间(数万年至上百万年)。
2. 主要类型
- 按成因:
- 水蚀溶洞(最常见,如桂林芦笛岩);
- 海蚀洞(海岸波浪侵蚀形成);
- 冰川溶洞(冰川融水侵蚀冰层)。
- 按形态:
- 水平洞穴(多发育于地下水位附近);
- 垂直洞穴(如竖井、天坑)。
3. 全球著名溶洞
- 中国:贵州双河洞(亚洲最长)、重庆武隆芙蓉洞(世界自然遗产)、广西七星岩。
- 世界:美国猛犸洞(最长洞穴系统,超650公里)、越南韩松洞(最大单体洞穴)、斯洛文尼亚斯科契扬洞(UNESCO遗产)。
4. 生态与生物
- 黑暗生态系统:生物多无色素、视力退化,如盲鱼、透明蝌蚪、洞穴蜘蛛。
- 微生物作用:部分细菌参与溶洞形成,或形成特殊矿物(如洞穴珍珠)。
5. 旅游与科学价值
- 旅游开发:
- 景点常设灯光展示钟乳石(如云南九乡);
- 探险项目(如广西乐业天坑群速降)。
- 科学研究:
- 古气候研究(石笋层记录气候变化);
- 考古发现(如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
- 生物进化(极端环境物种适应性)。
6. 保护与挑战
- 威胁:人为污染(垃圾、触摸导致钟乳石化)、过度开发、酸雨加速岩石溶解。
- 保护措施:
- 限制游客数量,设置游览栈道;
- 国际组织如IUCN将重要溶洞纳入保护地。
7. 探险安全提示
- 专业装备:头灯、绳索、防水衣物;
- 避免风险:雨季避开防洪水、注意缺氧区域;
- 环保守则:不带走岩石标本,不留下垃圾。
天然溶洞不仅是地质奇观,也是研究地球历史的“天然实验室”。在探索其神秘之余,保护这类脆弱生态系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