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二人盗墓 云峰和叶子天井村盗墓

18次阅读
没有评论

这天后半夜,一点多。

月黑风高。

水库土包上,两个黑影蹲在地上,鬼鬼祟祟的正小声说话。

“听清楚流程没?”

“我开始挖了,你盯着周围,有事就喊对讲机。”

“没问题。”叶子点头。

我继续小声说:“等我挖的深度到了一米五,会往外扔一块儿石头,你听到石头响声,就过来提土。”

她又点头说好。

我检查了放裤兜的对讲机,这东西买来费了番功夫,是她白天跑了几十里地到镇上买的。

叶子猫着腰蹲在墙角。

黑暗中,她一双眼睛来回扫视着上山的路,这位置居高临下,能看清周围一切。

开干!

为了省时间,我直接从李奶的坟坑中间向下挖,没有旋风铲,用的普通铁锹,叶子家拿来的,

“咕咕,咕咕。”

半山腰上有布谷鸟在叫。

因为在很多时候,挖盗洞要半跪着向里掏,所以我把铁锹木杆锯短了,这样用起来顺手。

这里说一下,我们干唐宋墓,只要不是皇陵,埋藏都不太深,很多都在地下五到六米左右,不像西周战国,动辄地下十几米,甚至二十多米。

之前干过的活儿,硫酸厂战国墓埋的最深,快三十米了,那个深度,如果不是姜圆带我去,根本找不到。

挖唐宋墓有快和慢两种法子,快的是用洛阳铲打探坑,然后将膨胀炸药送下去点着,在爆炸以后,墓顶的土会向中心挤压探坑,会自然形成一个直径半米左右的盗洞。这法子要考验膨胀炸药的用量,都是计师傅那种老手来做的。

慢的就是用普通法子挖,我没搞来膨胀炸药,用的第二种。

好在没什么石头,土堆到了一边儿,我土工活算熟练,所以,直径一米左右的盗洞挖的也很快。

跳下去接着刨土,看差不多了,我捡了一块石头,扔到了坑上。

叶子听到动静立即跑过来,她用绳子绑着两个水桶,顺着盗洞慢慢放下来。

热。

尤其七月份三伏天的晚上,水库这里更是闷热,我干了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头发上也都是土。

带着头灯,装满一桶土,我晃了晃绳子小声说:“往上拉,速度快点儿。”

装满土的水桶摩擦着墙壁,晃晃悠悠的缓缓上升。

分量不轻,叶子表情显得有些吃力,这要是鱼哥干,单手就能拽上去。

“快点!倒了在卸下来!”我满头是土,催促她快一些。

打垂直盗洞不是打斜坡盗洞,必须要往上提土,如果不散土,我刨着刨着就把自己埋里头了。

挖土,装土,卸土。

速度说不上多块,但绝对也不慢,这还是我一直催的结果,叶子说手酸胳膊疼想休息两分钟,我就直接骂她,骂了两次后她就老实了。

(其实当时做法是欠妥了,如果25岁以后,我不会让叶子一个人在上头,因为,如果她往下扔两块石头,就能把我砸死。)

当盗洞挖到五米左右深时。

铁锹“当的一声”碰到了砖头,脚下有青砖露出来。

是以前古代的空心青砖,这砖比现代盖房子用的砖头要大的多,一块能顶三块儿那么大。

奇怪了….

都挖到砖室墓的拱顶了,可一层夯土都没看到….

有点反常,但一想,在以前古代打夯土也是要钱的,墓葬修到最后,主人发现预算不够了,那就省点装修吧,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也有。

把黄土清了清,脚下露出来一排空心老砖,我冲上头喊:“把长撬棍扔下来。”

我来之前,带了一长一短两根铁撬棍。

“知道了。”

“你让一让,别砸到你头。”

我说扔。

尖头撬棍被扔下来,我捡起来,对准砖缝使劲撬。

没趁手工具是费劲,这种破砖头拱顶,别说用炮针,用普通的金刚针几下就能搞开。

我用撬棍真是费了死劲儿,最后整个身子压上去,才撬起来一块儿老砖。

这种古代三顺一横,也叫三顺一丁的拱顶,只要翘起来一块砖头就好办。

碎砖头掉下去,露出了一个黑咕隆咚的窟窿。

我带着头灯,探头向下看。

底下是一间砖室结构的墓室,没有墓道,因为拱顶上少了一层夯土的缘故,前两天下的大雨,都顺着拱顶上的缝隙流进了墓室里。

我用灯一照,看到底下都是水和泥浆,大概能淹到人的小腿位置。

目测高度大概两米多,我直接跳了下去,溅的裤子上都是泥浆。

这….

这他妈是什么鬼地方….怎么这么多茅坑?

墓室地上有十几个圆坑,每个圆坑之间,间隔一米左右。

有的坑完全塌了,有的还没塌,看着非常像上厕所的茅坑。

我蹲下用手电照了照,这些圆坑两三米深,坑底有积水,依稀能看到,有些烂成渣渣的烂布条泡在泥水中。

还有,在这些圆坑边缘处,埋着一块青砖,用手一擦灰,青砖上刻着两个字。

“澤園”。

满脑子疑问。

泽园?我就知道北|京有个饭店叫丰泽园,那肯定不是啊。

这是哪种墓室结构?

这么多坑,难道是古代公厕?

身后是一堵砖头砌的拱门,因为我是从“顶上”下来的,没有走门。

站起来,举起手电看,周围墙上有些简单图案的人物砖雕,从风格看是北宋的,北宋墓葬砖雕人物,不管男女都是鹅蛋子脸,因为这些不是用刀雕出来的,是用模具印出来的。

那时候,民间有专门做这种墓砖的小作坊,什么图案都能选。

宋代墓葬砖雕不值钱没人要,价值远不如北齐北魏,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北齐北魏都是纯手工刻的。

墓室里十几个圆坑不知道干嘛的,我刚想细看,突然,后裤兜装的对讲机红灯一亮,传来滋啦滋啦的电流声,吓我一跳。

“怎么了?”我冲上头喊。

等了几秒钟,叶子趴在盗洞口,她压低声音,急切的说:“完了完了!项峰,我看到有人过来了!怎么办怎么办!”

我紧张问:“有多远?”

叶子说有几百米,打着手电筒。

这时候凌晨3点多,村里人都睡了,谁没事半会半夜出来遛弯,我说叶子你别慌,在等等看,说不定就是路过的。

关了手电,感觉时间一分一秒的走。

马上,叶子又喊道:“完了项峰!你快上来!”

“我看到了!是王永红!”

我都不知道王永红是谁,可叶子认识,应该是村民。

“还楞着!快把绳子扔下来!”

我手脚并用,抓住绳子,快速往上爬!

用最快的速度爬上来后一看,在李奶坟坑边上,又堆起了一个坟包,因为挖上来的土根本来不及回填。

那道手电光越来越近,叶子吓坏了,她拉着我就往土坡下跑。

从水库下来只有这一条路,根本没地方藏,要是什么都不管往山上跑,那人只要过来,盗洞百分百会被看到!

情急之下。

叶子突然推了我一把,她把我扑倒,然后直接一屁|股坐在了我腰上。

注释:

陵墓夯土是指古代陵墓建造过程中使用的夯土技术,即通过分层夯实土壤形成坚固的结构。这种技术在中国古代陵墓(尤其是帝王陵墓)中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建筑和考古价值。以下是对陵墓夯土的详细解析:


1. 夯土技术的特点

  • 材料选择:选用黏土、黄土等,常混合石灰、沙子、碎石或植物纤维(如稻草)以增强强度和防水性。
  • 分层夯实:将土料逐层填入模具中,用木杵、石夯等工具反复捶打,形成致密层(每层厚度约10–20厘米)。
  • 耐久性:夯土结构密实度高,抗压性强,能有效防水、防盗,适合作为陵墓的地基、封土堆或墓室墙体。

2. 陵墓夯土的功能

  • 封土堆:帝王陵墓常以夯土堆成高大的“封土”(如秦始皇陵的覆斗形封土)。
  • 墓室结构:作为墓道、墓墙或地宫的支撑结构,防止坍塌。
  • 防盗设计:夯土层坚硬且厚重,可阻隔盗墓者挖掘。
  • 防水防潮:致密的夯土能减少地下水渗透,保护墓室内部。

3. 典型陵墓案例

  • 秦始皇陵:封土堆高约76米,由多层夯土构成,内部可能含有复杂结构。
  • 汉阳陵(汉景帝陵):墓道和墓室周围发现大量夯土遗迹,土层中可见夯窝痕迹。
  • 唐乾陵:依山为陵,地宫入口及神道两侧均以夯土加固。
  • 明清皇陵:虽以砖石为主,但地基和部分墙体仍沿用夯土技术。

4. 考古与研究的价值

  • 断代依据:夯土层的厚度、土质和夯具痕迹可帮助判断陵墓的年代。
  • 社会信息:夯土工程规模反映当时的人力、资源调配能力及社会等级制度。
  • 技术演变:不同朝代夯土配方、工具和工艺的差异(如汉墓夯土多掺碎石,唐以后更注重石灰加固)。

5. 现代保护与挑战

  • 风化侵蚀:露天夯土易受雨水冲刷、温差开裂,需采取覆盖、加固措施。
  • 考古发掘:夯土层的清理需谨慎,避免破坏内部结构或文物。
  • 技术复原:通过实验考古还原古代夯土工艺,辅助修复工作。

总结

陵墓夯土是古代建筑智慧的体现,不仅承载着陵墓的物理结构,还记录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社会文化。对它的研究为理解古代丧葬制度、工程技术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