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茅坑里的罐子

16次阅读
没有评论

我背着满头是血的王永红回了村子,叶子跟在我身后,我让她表情自然点儿。

“呦!”

“这不是二红子吗!”

“这是摔了还是怎么了!流这么多血,赶快去找医生啊!”

“秋婶!别洗衣服了,快去通知二红子妈!”

他妈七十多岁,别看人老,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泼妇不讲理,有次,二红子醉酒闹事,欺负了一名同村妇女,被打了,他妈不但不认错,还又哭又闹又去县里告状,最后让受害者赔给他们母子三百块钱。

不多时,一名脸颊消瘦,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急匆匆跑来了。

“儿子!儿子!醒醒!”

“叶子!我儿子这是怎么了!”

老太太眼睛通红神情激动。

她这大嗓门一喊,越来越多的人围了过来,都议论纷纷。

“叶子你说!我儿子怎么回事儿!”

我悄悄使了个眼色,来的路上我就教叶子怎么说了,现在我就不怕人看,反而是看的人越多越好。

叶子五音不全唱歌难听,但她是个戏精,会演,我觉得她不应该去参加超级女生,应该去横店发展比较好,说不定能得个金牛奖。

遭到老太太厉声质问,村里人也都在看她,因为,谁也不知道二红子怎么弄成了这样。

只见叶子攥紧袖子,紧咬下嘴唇,都咬破,流血了。

然后,叶子眼睛通红,她表情像是受了天大般的委屈,委屈到不能说话。

“我知道了!”

这时有人大喊:“叶子!是不是二红子耍你了!(耍你了是当地话,意思就是非礼)。”

“你快说是不是!”

叶子断断续续抽泣,低着头,不停的抹眼泪,她走到我身旁,紧紧抓着我胳膊。

喊话这人扭头看了看我,又大声说:“是不是二红子耍你了!你喊救命!这小兄弟为了救你,用棍子打了二红子!对不对!”

听到这句话,叶子忍不住哭出了声,眼泪噗噗落。

“胡说!”

面对围观人群,老太太抱着满头血迹的二红子破口大骂道:“我儿子怎么会耍她!现在我儿子还没醒!她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二红妈,你儿子什么德行咋天井村谁不知道啊,咋得,你还这么厉害?还想打叶子啊。”

“就是,人没报警抓走你儿子就不错了,还跟人厉害。”

也有妇女劝道:“二婶子,别说了,赶快找车送卫生院去看看吧。”

过了一会儿,我拉着叶子挤出来人群。

看没人注意,叶子对我眨了眨眼。

什么叫表演的最高临界?

最高境界,就是站在那儿,一句话都没说,看的人都懂了。

在现场的就三个人,我,她,二红子。

二红子就没看到土包上的盗洞,我怕个屁,况且现在就算他马上醒来,也是百口莫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我相信如果把头在,他也会这么干。

叶子爸一大早去了田里,他上午回来才从邻居们口中得知这件事儿,当下是扛着锄头火急火燎的往回

“告诉爹!二红子那孙子耍没耍着你!”

“他要是耍着你了!我现在就去打死他!”

叶子哽咽着,抽泣说:“爹,他没耍着我,还是多亏了项峰。”

“好,好,那就好,那就好……闺女,你吓死爹了。”

叶子爸握着我的手神情激动,连连表示感谢,为此,他特地把院里养的母鸡杀了,中午做了几个菜招待我。

饭桌上,叶子爸笑着问我:“小伙子,听我闺女说你是叫项峰是吧?”

我点头。

“家里是哪儿的?”

“东北的,黑龙江。”

“那么远….那你怎么跑我们这山沟沟里来了?”

“我来旅游的。”我大口扒拉吃着大米饭,头也没抬的说。

这菜是真好吃,叶子真会做饭,小米辣炒鸡肉,下饭一绝。

“哦…..那家里有几口人啊?”

“没什么人了。”

“你父母呢?”

我抬起头,嘴里咀嚼着大米饭说:“没见过,都死了。”

叶子爸表情一愣。

我没在意,又低头继续吃饭。

吃完了饭去送碗,我在门口听到他爸小声说:“闺女,我看这小伙子很好,人也挺老实的。”

“而且长的方方正正的,个子还高,最重要的是他没父母,你嫁过去不用伺候公婆,光你们小两口过日子了,我唯一担心的,就是有点远。”

我在门口听的哑然失笑,心想自己打了一棍子,怎么一棍子打了个老丈人出来。

“咳!”

“叶子,你出来下。”

他爸推了她一把说:“快去快去。”

叶子出来后显得有着不好意思,她看着我说:“我爸刚才说的,你是不是都听到了?”

我笑着点了点头。

“那你….”

“你别多想,我不喜欢你,对你也没什么感觉。”

叶子有些恼怒道:“是你想多了,谁稀罕你一样。”

我说我就是不喜欢你,脑海中想了想,我说我喜欢类似白老板那样式,有气质的。

“白老板是谁?你前女友吗?”叶子问。

“说了你不认识。”

“那我没气质?”她说完挺胸抬头。

“你有啥有,那气质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别说这个了。”

“趁中午都睡觉,我得赶快去拿罐子,藏草里时间久了怕被人发现,你有没有小推车?借我用用。”

“有,那你快去拿。”叶子忙去帮我找推车。

晌午十二点,村里看不到什么人,外头太阳大晒的人脸疼。

我推着小推车到了水库,先洗了把脸,然后把车推上了土包。

大白罐子都在,一个不少,我装车斗里盖上扇布,准备分批推回去。

下了山,顶着大太阳推车正走着,我突然碰到了宋先生,他看起来也很着急,脚步很快。

“小兄弟,你这推的什么?要去哪?”

“没什么,就是一些生活用品,锅碗瓢盆什么的,我不是搬地方住了吗,先生你这是去哪?”我语气平淡,没露出破绽。

他左右看了看,脸色凝重的低声说:“出问题了,我昨天晚上烧纸钱,在李奶的棺材底下,看到了两只白蚂蚁。”

“那没事吧,棺材底下阴凉,大夏天招蚂蚁不是很正常吗,别想多了。”

“不….那不一样…..”

“这是棺底蚁,而且不是阴凉招来的,是阴气招来的…..”

“行了行了,”

脑海中突然想到那副画面,李奶盘腿坐在棺材上抽烟。

一想到就不舒服,我找了个借口说有急事,匆忙离开了。

把从墓坑里挖出来白罐子都推回去,我直接反锁了门,拉上窗帘,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

“一,二…”

数了数,正好十个白罐子,大小花纹都一模一样。

望着地上这些东西,我心想这是干什么的….

起身去抽屉里找来钳子,我把封口的烂铁丝都掐断。

掐断铁丝后,那些黄锈,都透到了罐子的胎骨里。

拿掉盖子,我发现里头竟然还包着好几层防潮油纸,就是以前古代做油纸伞的那种材料。

这些油纸一碰就烂,全风化了。

撕掉这些,我抱起来罐子,探头向里看。

晃了晃,有东西沙沙的响。

什么啊这是…我仔细打量。

这….这怎么像是一大堆旺旺雪饼。

 

注释:

古代油纸伞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关于古代油纸伞的详细介绍:


历史起源

  1. 起源时间
    油纸伞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最初以竹、木为骨架,覆盖动物皮毛或丝绸,后逐渐发展出涂刷桐油的防水纸伞。汉代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改进,油纸伞成为平民百姓的日常雨具。
  2. 普及与兴盛
    唐宋时期,油纸伞因轻便、耐用而广泛流行,成为文人雅士的随身之物,并融入诗词绘画中。明清时期,油纸伞制作工艺达到顶峰,各地形成独特风格(如杭州油纸伞、福建油纸伞)。

制作工艺

  1. 材料选择
    • 伞骨:精选竹材(如淡竹、毛竹),需经浸泡、晾晒、削制等工序,确保柔韧轻便。
    • 伞面:用韧性强的皮纸或宣纸,涂刷天然桐油防水,晾晒后形成透明保护层。
    • 装饰:手绘山水、花鸟、诗词,或采用剪纸、刺绣工艺,体现传统美学。
  2. 制作流程
    • 制骨:手工削制伞骨,穿线固定成伞架。
    • 糊纸:将纸张裁剪后黏贴于伞骨,需均匀无褶皱。
    • 涂油:多次涂刷桐油,每次晾干后方可继续,确保防水性。
    • 装饰:由画师或工匠进行彩绘、题字,赋予文化内涵。

文化象征

  1. 吉祥寓意
    • “油纸”谐音“有子”,象征多子多福;伞形圆润,寓意团圆美满。
    • 古代婚嫁中,新娘撑红油纸伞遮风避邪,象征护佑与喜庆。
  2. 文人意象
    • 油纸伞常出现在诗词中,如戴望舒《雨巷》的“丁香般的姑娘”,成为江南烟雨的经典意象。
    • 书画伞面融合诗、书、画,是文人雅士彰显品味的物件。

传承与现状

  1. 传统工艺的没落
    20世纪后,钢架布伞和现代雨具的普及使油纸伞逐渐退出日常生活,手工作坊大量减少。
  2. 非遗保护
    • 2008年,油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浙江余杭、四川泸州的分水油纸伞)。
    • 部分匠人坚守传统,结合现代设计开发文创产品(如婚庆伞、装饰伞),吸引年轻群体。
  3. 文化符号
    油纸伞成为影视剧(如《白蛇传》)、汉服文化、国风摄影的重要元素,焕发新的生命力。

小知识

  • 防水原理:桐油干燥后形成致密膜,隔绝水分,同时保持纸张透气性。
  • 耐久性:传统油纸伞若保养得当,可使用数十年,甚至作为传家之物。

古代油纸伞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工具,更是中华传统工艺与美学的缩影。如今,它作为文化遗产和艺术载体,继续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独特魅力。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