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去霉运

9次阅读
没有评论

刚才吓着了,光顾着跑,不知道把李奶扔哪了,反正肯定是丢了。

我说赶紧找吧,没跑多远,应该就在这附近。

打着手电开始找,最后在草窝里找到了。

宋先生连连给李奶作揖赔不是,并且厉声呵斥我不小心,还说我们几个这几天都会倒大霉。

翻过狼坡,到了土林沟,我看到在一片空地上堆着一大堆干柴,显然是白天就准备好的,在柴火堆旁边还摆着个木头做的东西。

三角形,像是古代的小房子,又像是以前那种带三角顶的花轿,这东西上头刻着某某年,某某月,某某人用,我没敢多嘴问。

山里很安静,时不时能听到几声怪鸟的叫声。

两个人把李奶抬到柴火堆上,宋先生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

他之前说过,我们火葬和文化局拉到火葬厂火化不一样,没错,是完全不一样。

我从未见过这种火葬形式。

宋先生磕了头以后,点了三根香,起来就把李奶身上穿的衣服全扒了。

不光寿衣,是里外全部衣服,都扒了。

然后,他喊他师弟查户口来帮忙,二人用力将李奶身子弯曲,弯成了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姿势,整个身子蜷缩着。

由于死人身体关节僵硬,光这一步,两人就花了半个多小时,我在一旁看的极度不适应,可以想象一下画面,死去多时的老人被用力折叠,有时用的力气大了,还能听到骨头和关节的咯嘣声。

宋先生擦了擦汗,又从他随身的布包里掏出一大把绳子,每根绳子半米多长,有十几根。

他用绳子在李奶的手腕,关节等部位打了花结,我大概数了数,前后总共打了13道花结。

没有犹豫,干完了这些,查户口掏出打火机直接点着了干草。

火势上升,又引着了木头,几分钟后已经是一片火海。

干柴噼里啪啦燃烧,热浪打到人脸上有些疼,我们三个往后退了几步。

“尘归尘,土归土,来时干干净净,去时干干净净,走吧。”

我看着熊熊燃烧的火势,问为什要这么烧。

宋先生解释说:“这是土家族一种葬法,他们认为人就应该”精肚儿来”,“精肚儿去”,打绳结是为了让尸体保持住姿势,能完整的烧完,这样灵魂就会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纯净,不会在对人世间有任何留恋。

土家族确实有这种葬法,当地民俗学家称呼为“还土葬”。类似的还有彝族的“还虎葬”,摩梭人的“蹲着葬”,还虎葬是烧尸体时要往人身上批一件绣着老虎的袍子,蹲着葬顾名思义就是蹲在柴火上烧人。

添了两三次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大概烧了一个多小时,把李奶烧成了灰。

用木棍把结块的骨灰挑出来,晾了几分钟,宋先生把骨灰装到了木头小轿子里,又盖上了红布,他解释说这个叫灵轿,很多人都不知道,死人用这个比用骨灰罐子更好。

火熄灭了,宋先生双手捧着木头轿子说:“没事了,大家辛苦了。”

“文化局明天来了要怎么说?”我问他。

他说:“我们人都烧了,他们还能怎么的,最坏的结果就是交点罚款批评一顿而已。”

“对了,小伙子,你上午在家休息,吃了中午饭下午过来找我,我们要除除晦气,不然近期可能要倒霉。”

“行,那我明天下午过去找你。”

“忙完了这些,差不多后天我就要走了。”

“去哪?”

“当然是回去,回家,我又不是天井村的人,我在花村住,你以后需要办白事儿的话可以来找我。”

我说那就不必了,我尽量不去找你,他听后摇头笑了笑。

其实,我们这晚干的这事儿叫什么?

这就叫正儿八经的封建迷信。

至于有没有用,那鬼知道,反正我是秉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回去烧水洗澡,我坐在大盆里把身上搓了个遍,那身衣裳直接扔了,洗都懒得洗,因为闻起来总是有股子尸臭味。

忙活完这些凌晨三点多,我倒头呼呼大睡。

…..

日上三竿,太阳晒到屁|股了,我头昏脑胀的爬起来穿鞋。

脚疼,腿也腿,腿肚子那里的肌肉酸麻酸麻,昨天晚上真是给我累够呛。

“啊……”

张嘴伸了个懒腰,我穿上衣服想自己弄点吃的,可转念一想,这马上到饭点了,我为什要自己做?

我应该去蹭饭。

叶子做饭好吃,就去她家吃吧。

“叶子,干什么呢?”

我刚到她家,看到叶子正围着围裙在切菜。

“项峰你来了,我中午打算做纤纤菜。”

“那是什么菜?”

叶子说是山上的一种野菜,长在庄稼地里,这个月份最嫩,加上大蒜炒着吃,或者剁碎做包子吃都很好吃。

“你吃了吗?要不中午尝尝吧。”

“嗯…..不是太饿,吃点也行吧。”我说。

中午,我吃了两大碗纤纤菜配大米饭。

她爸端着碗去了门口,我们在屋里吃,我发现叶子还是有点想勾我,因为吃饭的时候,她老是看着我,使劲嗦筷子。

“项峰,你今天不是说给我钱嘛。”叶子突然问我。

“你慌什么,我又不跑,就这一两天,你别慌,我有空就去了。”

叶子笑了笑,放下筷子说:“那你可要记得,要给我八万块钱。”

“知道,吃饱了,我走了,还有事。”

宋先生和他师弟都住在李奶家,老全为了办这场喜丧可谓是大出血,不算赔给人的医药费,光被文化局罚款就罚了三千多。

“小伙子来了,吃过了没,我们正好吃饭。”

“吃了。”

“那你等我们吃完啊。”

下午要“去霉运”,这是宋先生教我的,我觉得寓意挺好,感觉自己事业学业不顺的朋友都可以试试,反正又不用花什么钱,万一有用就赚了。

找一枚鸡蛋,把蛋黄蛋白都倒了,只留空鸡蛋壳。

剪自己两根头发,揉吧揉吧塞鸡蛋壳里,然后砸碎一块煤球,抓一把煤块也塞到鸡蛋壳里。

宋先生用指甲刀剪了一丢丢头发,长度还不到一厘米,看他模样十分心疼。

最后拿着鸡蛋壳出门,面向西方,使劲扔出去。

蛋壳摔地上碎了,煤块也丢出去了,就代表“霉运”走了,好运要来了。

 

注释:

摩梭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独特族群,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的泸沽湖周边,以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等地。他们属于纳西族的一个分支(部分学者认为应单独划分为摩梭族),以独特的母系社会结构、家庭制度和“走婚”习俗闻名,是人类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群体。

核心文化特征:

  1. 母系社会
    摩梭家庭以女性为血缘纽带,家庭成员由母系亲属组成(母亲、舅舅、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财产和权力由女性继承,家中最年长的女性(“祖母”或“达布”)是权威人物,舅舅(母亲的兄弟)负责协助管理家庭事务。
  2. 走婚(“色色”)
    摩梭人传统上实行“走婚制”:男女双方不结婚,而是通过夜间男方到女方家访宿(“暮合晨离”)维持感情,所生子女由女方家庭抚养。这种关系基于自愿,双方经济独立,感情破裂可自由解除。需注意,走婚并非随意结合,而是有严格的血缘禁忌和社会规范。
  3. 家庭结构
    典型的摩梭家庭是几代同堂的“母系大家庭”,家庭成员共同劳动、共享资源,强调集体利益而非个人财产。男性在家庭中扮演舅舅的角色,负责教育姐妹的子女,而非自己的子女。
  4. 达巴教与藏传佛教
    摩梭人信仰本土宗教“达巴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同时受藏传佛教影响,许多村寨建有喇嘛寺。达巴(祭司)负责主持祭祀、占卜等活动。
  5. 成人礼(成丁礼)
    男女在13岁时举行成丁礼,女孩穿裙、男孩穿裤,象征正式成为家庭和社会成员,可参与社交活动。

社会现状与挑战:

  • 人口与分布:约4-5万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周边。
  • 语言:使用摩梭语(属汉藏语系羌语支),无文字,部分人兼通汉语、纳西语或彝语。
  • 经济:传统以农耕、畜牧和捕鱼为生,旅游业成为重要经济来源(泸沽湖景区开发)。
  • 文化保护:随着现代化和旅游业的冲击,母系家庭和走婚习俗逐渐减少,年轻一代更倾向外出工作或组建小家庭,传统文化面临传承压力。

常见误解澄清:

  • 走婚≠随意性关系:摩梭人的感情关系严肃,伴侣相对固定,社会对滥交行为持否定态度。
  • 母系≠女权社会:男女分工明确,女性掌管家庭内部事务,男性负责对外社交和重体力劳动,社会地位平等。
  • 民族识别争议:云南的摩梭人被归为纳西族,四川的摩梭人则被划为蒙古族,学界对其民族归属仍有讨论。

若想深入了解,可阅读人类学著作《无父无夫的国度?》《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或探访泸沽湖地区与摩梭人直接交流(需尊重当地文化禁忌)。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