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送礼人

16次阅读
没有评论

“走菜!”

“酥肉丸子!”

伴随着百鸟朝凤的喜庆婚乐,婚宴掌勺的满头大汗,扭头吆喝一声,我们这些端盘帮忙的赶忙端着托盘过去端菜。

洛阳水席以上菜速度和菜品质量出名,不管是做菜师傅还是来吃席的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都突出一个“快”字。

我端着托盘走过去,刚把菜放桌上。

瞬间!

十几道筷子凭空出现,跟打仗一样,一只整鸡,十秒不到就被抢完了!

上汤也是,大家都是先捞稠的,再喝稀的。

有的从城里回来的年轻人注意面子,不愿伸手去抢,那对不起,只能饿着。

你要面子就吃不饱,这里每份菜只上一盘,吃完了就得等下一盘。

这种流水席和河北一带的“三道饭”有点像,上完了鱼之后,最后用一道酸甜汤收尾,用山楂和橘子粉冲的,有的家里有小孩的会随身带一个大瓶子,灌一瓶子酸甜汤拿走,做菜师傅让我帮忙打酸甜汤。

我正帮忙给小孩灌酸甜汤,忽然,李家门口传来一阵阵大声喧闹声。

一共进来六个男的,年龄二十多岁,我不是这里的人,并不认识他们是谁。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伙人用杠子抬着个长方形东西,这东西用红布包着,看不清是什么。

“哈哈!大家都吃呢!席怎么样啊?”六人中,为首的这男的笑道。

“好吃!鸡鸭鱼肉啥都有!香着呢!”有人大声回应。

“好吃就行,那大家吃好喝好了!”

这人就像东家,笑着招呼全场。

院外动静惊到了屋内,李学亮李老爷子一身新衣出来了,右胸前还带着一朵红花。

不过,等看到突然到访的这六个人,他脸上本来洋溢着的笑容,一点点消失了。

“哈哈!李老爷子!恭喜恭喜!”

“今儿个是令孙大婚之喜,我大哥特意让我过来给送一份礼。”

“放下吧。”他指挥抬杠子的几人慢慢放下。

“咚的一声落地!”

听声音很沉,应该是石头。

随即说话这人手抓红布,呵呵一笑,直接将布扯了下来。

他们送来一块长方形石条,或者说石碑,上头写着密密麻麻的小字,这些字都是用锋利的刀手刻上去的。

“福寿全归,志行贞坚,铭碑记表,后世显荣,方寸之间,阴阳两断,呜呼哀哉。”

“洛阳李公李元宝,于某某年…..”

这碑,只要是识字的人看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他妈分明就是个墓志铭!

送给死人陪葬用的!

赠送对象,正是李爷孙子李元宝!

今天是李元宝大喜之日,我皱眉心想,这是谁他妈这么缺德?这不是咒李爷晚年丧孙,咒刚过门的新娘子守活寡吗?

在看过去,只见这人双手插兜,笑道:“李爷,这是哥几个特意送来的新婚贺礼,您看看还满意不?”

一身新郎官打扮的李元宝一脸怒气,由于刚喝了几杯酒脸有些红,就要冲过去,不过被老人挡住了。

李老爷子迈步上前,拍了拍为首这人的肩膀,满脸笑容的说:“多谢了,这么好的礼物我怎么会不要,各位一路抬过来累了吧,要不吃点喝点?”

“不用了,您喜欢就好,既然礼物送到就行了,兄弟们我们走。”

这人斜着眼看了老人一眼,直接带人转身离开。

我凑过去问把头,这伙人是谁?什么身份,真不怕挨打啊?人结婚大喜这天送个墓志铭过来。

把头眉头微皱,低声说:“我们不要掺和,我了解我这位老朋友,敢当面咒他孙子,这几个,怕是活不久了。”

周围吃完席还没走的人,纷纷小声议论。

李老爷子对这些视而不见,转身进了屋。

流水席吃完,就该我们这些帮忙的人吃大锅饭,我没吃,因为把头叫我去东屋。

东屋特意摆了一桌,有七个人坐桌上。

李老爷子坐下后,笑着说:“老朋友们,大家认识几十年了,以后能聚到一起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你们这次天南地北能过来,我还是很高兴的。”

“老李啊,刚才那几个不懂规矩的小年轻,是宋老黑的人吧。”

老人点头说是。

“哎…..现在的年轻人,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你用我们帮忙就说话。”

“不用,今天我孙子大喜,咱们聊点开心的。”

“对了,老马,我听人说,你前两年带人在山东活动,碰到了长明灯?”

“是啊,那是个明代晚期坑,是一名波斯传教士的墓,墓室西南角有一缸油连着一盏灯,我们进去的时候还亮着呢。”

李爷听的连连摇头咋舌。

我忍不住好奇,插话说:“长明灯真的存在?我只听说过有,还没见过。”

这时把头介绍说:“几位,这是我前两年收的一个小徒弟,项云峰。”

“云峰,快打声招呼。”

“各位爷爷好。”

“大家叫我小项就行。”

说自己见过长明灯的这老人喝了口水,笑道:“显生,这就是小神眼峰吧?听人说,小神眼峰的眼睛晚上能看见东西?”

我脸色有些不自然。

谣言太可怕,这就是纯粹的以讹传讹,我看不见,晚上能看见的那是猫头鹰。

主要是因为在行里田三久名气很大,一传十,十传百,我们圈子就那么大,所以很多人都知道了我。

除了透视,夜视,更有甚者说,神眼峰的眼睛能夜观天象推演风水,人在东北抬头看星星,能看出来海南哪里有大墓,这是神眼峰的绝技,叫“千里观穴。”

这桌坐的都是老人,除了我,年纪最小的也有六十多岁,这些都是北派中的一些老把头,有些曾经是把头,现在基本不在活动。

把头叫我上桌,我自然不会给他丢脸。

一伙人喝酒聊天,谈起盗墓之事,我都是侃侃而谈,这帮老头们听后,连连称赞说:“江山代有才人出,显生,你收了个好徒弟啊。”

听到这些老友称赞,把头也感觉脸上有光。

气氛很融洽,众人似乎都忘了刚刚发生的不愉快。

晚上就是在婚房内闹洞房,很好玩。

玩的游戏有“喂菜”,“咬苹果”,“冲击波”,“弹簧深蹲”,“高跟鞋酒杯”,“春泥护花。”

豆芽仔和鱼哥在旁看的哈哈大笑。

喂菜是新娘喂新郎,菜名叫“铁棍菜”,就是去了皮的铁棍山药炒野生木耳,应该有什么寓意吧。

弹簧深蹲,是元宝脱了裤子,就穿着个红裤衩,抱着女方做深蹲。

春泥护花,这个玩的真有点儿黄了,各位自行脑补吧,我看看有没有猜对的。

反正把小两口折腾够呛,不知道元宝晚上还有没有力气了。

闹完洞房是晚上九点多,我以为今天就这样了,没事了。

哪知道。

把头突然把我叫出来说:“云峰你洗把脸,等到十一点整,你叫上小萱。”

“上邙山。”

注释:

邙山,又称北邙、芒山、郏山、平蓬山等,是秦岭余脉崤山向东延伸的支脉,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部、郑州市西北部,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过渡带上最东南缘的黄土塬。邙山东西绵延100多千米,海拔200至400米,地势北陡南缓,地貌以黄土台地和黄土丘陵为主,因覆盖黄土且呈岭丘状,故有“邙岭”之称。

地理位置与范围

  • 广义范围: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千米。
  • 狭义范围: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历史与文化

邙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内涵。

  • 帝王陵墓群:邙山素有“生居苏杭,死葬北邙”之说,是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归葬之地。自东周至五代,有33位帝王选择在此长眠,包括东汉光武帝刘秀、西晋司马氏、北魏孝文帝等,号称“东方金字塔”“中国帝王谷”。
  • 道家文化发源地:老子李耳曾在邙山炼丹,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在邙山建设上清宫以祭祀老子,中国道教史上首座上清宫就此诞生。
  • 军事战略要地:邙山是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东西魏邙山之战、隋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王世充与李密邙山之战等著名战役均发生于此。

自然景观

邙山山势起伏,沟壑纵横,植被覆盖良好,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 主要山峰:平逢山、谷城山、宜苏山、翠云峰、首阳山等三十三峰,自西向东一字排开。
  • 地貌特征:广武以北的地段呈北陡南缓的黄土丘岭状态,顶部海拔在180—260米之间。

现代意义

邙山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

  • 生态保护:作为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邙山的生态环境对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旅游开发:邙山陵墓群、上清宫等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代表景点

  • 邙山陵墓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着大量古代帝王将相的陵墓,是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
  • 上清宫:中国道教史上首座上清宫,供奉道教始祖老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圣地。
  • 翠云峰:邙山主峰之一,因峰顶常有翠云缭绕而得名,是登高远眺、俯瞰洛阳城景的绝佳地点。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