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这是明代圣人王阳明哲学书里的中心思想。
把头背着手站在书架前,抬头就这么看着。
我的字非常难看,但也能看出来这四个字写的好,不比西安诗人的书法差,用的是徽宗的瘦金体,铁勾龙画,气势非凡。
“你们几个,快过来看看!”帮主突然喊道。
墙角有个四条腿的木头柜子,整个用一层防尘红布盖着,揭开红布一看,这竟然是一座木漆金的老神龛,神龛中部向内掏空,有堆满香灰的香炉,香炉之后摆了三个同等大小的木头灵位。
我掏出手电照了照,木头灵牌能看到非常明显的牛毛纹,这都是小叶紫檀做的。
三个灵位最上方,都用红毛笔写了个字。
“奠”。
然后从左到又,依次是:“先考,孺人亡父讳名王鹏之灵,
“先妣,孺人亡母闺名增凤之灵。”
“先妣,孺人长姐闺名红花之灵。”
“先祖考,孺人长祖讳名绍义之灵。”
这一排四个灵牌,猛一眼,看的人很震撼。
这灵位写的有说法。
“考”指男性,先考就是爸爸的意思,同理,先妣特指女性,包括妈妈,姐姐。
还有“先祖考”意思是太爷爷。
此时把头目光锁定,紧紧盯着那个“先祖考”灵牌看!眼睛都不眨!
“没想到,怎么会是这个人…..绍义,王绍义!王元杰父亲是王鹏,太爷爷竟然会是他…..”
我问怎么回事,把头缓了一阵才对我讲了他知道的。
怪不得!
帮主说,王鹏从外地来洛阳盗墓,在当年李爷的地盘上抢肉吃,这他妈是个盗墓家族啊!
这人有个外号,叫“弹棉花王绍义”,也有人叫他“棉花大盗”。不是说他是偷棉花的,是说他当年用弹棉花的工作当掩护,疯狂盗墓作案,盗了很多清代王陵,包括慈禧的清东陵。
当时孙殿英走后,没把东西拿干净,他又找了几个人合伙,用土炸药炸开封土,再次下到地宫里,摸出来了不少漏网之鱼。
1951年3月21号,这个弹棉花老人被当众审判后枪毙了,地点就在景陵牌楼前。
随后那几年,跟他有过交集的人陆续被枪毙,原汤泉华北采金公司矿警,张尽忠张大麻子,还有马兰峪康家的贾振国,蓟县赤霞峪的赵小草等。
当时扫了一批盗墓贼,不光有野路子,还有老北派的人,最后听说有两个人全身而退了,一个是主动交出“九龙白玉杯”的田大化,另外一个,就是河北涞水大名鼎鼎的“三代九清水”。
这些人,有的枪毙现场现在还能在网上找到黑白照片,我看过,穿着棉袄双手反绑跪在地上,背后绑了个白颜色的处决牌子。
听了把头的话,我皱眉心想:“会不会,是因为一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的老辈恩怨?按年代看的话,王绍义和李爷的父亲,元宝的太爷爷李鸭子,是同时期的人啊。”
这时,帮主脸色阴沉说:“基本能确定了,这里就是王元杰的住所!可能当年二锥子埋了他们一家子,这小子没死,不知道怎么从墓里跑出来了,这小子长大以后,旧账新仇一起算,决定报复李爷一家!”
把头眉头紧锁,点头说:“没错帮主,的确有可能是这样,这个人住在洛阳,可能谋划了很多年,他也的确成功了,如今的李爷,已经是家破人亡…..”
“砰!”
帮主一脚踹翻了神龛!那几个木头灵位掉在地上,香炉里的香灰也撒了一地。
“我呸!”
帮主怒声大骂:“孬种!有仇就正大光明的报仇!像小人一样!暗地里不敢露面!还找羊老腰强|奸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偷偷摸摸!我草他八辈祖宗!”
把头皱眉问:“帮主你说的羊老腰是谁?”
我把刚知道的解释了一遍,把头听的目光渐冷。
深呼吸一口,把头道:“云峰,你们都小心点儿,这个年轻人很厉害,他把借刀杀人玩的出神入化,如果不是我把孟尝叫来强硬清场,恐怕结局已定了。”
我知道把头说的“可能的结局”指什么。
李爷被打死或者判死刑。
元宝知道小霞的事后自杀或气疯。
宋氏兄弟被李爷打死或进监狱。
我们这伙人被宋氏兄弟打死或活埋,就是我们躲过了宋氏兄弟,也可能受到误会中的青姨报复。
这个人,还利用了懵懂无知的泡菜妹,利用了雷厉风行做事狠辣的小青龙。
这可以说是连环计。
“一箭四雕”,手段非常厉害。
但!
把头常说世事无常,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这场连环计,到最后,突然出现了个“x因素”。
“x因素”代表的是无法掌握。
此人,就是田三久!
我问:“那咱们现在怎么办?要不要找人秘密蹲守在这里?说不定这个叫王元杰的会突然回来。”
把头摇头:“此人不会回来了,他已经发现事情败露了,而且….”
把头若有所思,环顾四周道:“我总有种感觉,感觉他还在这里给我留了什么,想让我看到。”
“床底下,抽屉里都找找看,另外书架上那些古书,也都翻翻看。”
把头神了,我们一找,真就在一本书里翻到了王元杰留的东西,不确定他是故意留的,还是忘了带走。
是一张彩色照片,照片中有个看起来十二三岁的孩子,在给一位老人洗脚。
这老人正在看报纸,他头发花白看不到脸。
怎么说….给人的感觉,像是徒弟在给师傅洗脚,毕恭毕敬的。
忽然,泡菜妹突然指着照片中的小男孩惊呼出声!
“这个!这个就是杰哥!”
我瞪了他一眼,说你还叫杰哥?这个比差点他妈的害死我们所有人!
泡菜妹眼神躲闪,心虚的说对不起,我不知道。
“把头?你还在看什么?”
把头举起来照片,对着灯一直看。
他说:“云峰你眼神好,你看看,这张照片里的白发老人,是不是脑袋后头,扎了个小辫儿?”
我凑近仔细看了,还真是,看报纸的白发老人,脑门后扎了个小辫子,很小。
随后把头把照片放下,掏出手机翻了半天,打了过去。
“喂,刘爷,是我,显生。”
乞丐刘的声音传来。
“呵,怎么了?突然想起来给我打电话了?”
把头说:“刘爷,有件事我想问问你,诸葛青,这个人还活着吗?”
“诸葛青….你说的是…..小报童诸葛青?”
把头说是。
“不知道啊,多少年都没听说过这个人了,诡计多端小报童,这外号,我都快忘了。”
“那,刘爷你休息吧,我不打扰了。”
把头挂了电话,眼神中满是担忧。
他犹豫了几秒钟,才开口说:“希望不是吧,如果王元杰的师傅是诸葛青,那就能说通了。”
我问他是谁,把头摇摇头,看样子现在不太想说,我也知趣的没在多问。
找不到已经藏起来的王元杰,我们就开始全力找羊老腰。
这人是个突破口,帮主一直怀疑说是羊老腰祸害了小霞。
把头连夜给万事通打电话,给他五万块钱,请他帮忙找这两个人。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五万块不是白花的。
第二天一大早,万事通就传来了准确消息,说羊老腰最近突然变得有钱了,他昨天,在市里一家理发店出现过,一次包了三个小姐。
“我就知道!他哪来的钱!”
“他妈的!走!现在就去找他!”
帮主咬牙切齿道:“要真是他害了小霞,我替李爷,非得把他多余的蛋,用剪刀全挖出来!”
注释: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心学(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佛家和道家学说,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论,对中国乃至东亚思想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生平与成就
-
早年经历
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自幼聪颖,早年研习程朱理学,但逐渐对“格物致知”的实践方式产生怀疑,后转向心学探索。 -
龙场悟道
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县),在困顿中顿悟“心即理”——真理不在外物,而在本心,标志着阳明心学的形成。 -
事功与军事
王阳明不仅是思想家,也是能臣良将:-
平定江西宁王之乱(1519年),仅用35天迅速平叛。
-
剿灭南赣地区的盗匪,推行保甲法以安民。
其“知行合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
二、核心思想
-
心即理
反对朱熹“向外求理”的格物论,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真理存在于人的本心之中,需通过内省体悟。 -
知行合一
批判将“知”与“行”割裂的倾向,认为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动(如知孝必能行孝),强调实践是认知的最终目的。 -
致良知
晚年提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致良知”即通过去除私欲遮蔽,恢复本心的澄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历史地位与影响
-
对儒学的发展:突破程朱理学的框架,使儒学从经院哲学转向实践哲学,被称为“儒家最后一位圣人”。
-
对东亚的影响:阳明心学传入日本后,推动了江户时代的变革,影响了吉田松阴、西乡隆盛等明治维新志士。
-
现代意义:其思想被应用于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当代“内在驱动”理念不谋而合。
四、主要著作
-
《传习录》:弟子记录的王阳明语录和书信,是研究心学最重要的文本。
-
《大学问》:阐释《大学》的哲学思想,系统论述“致良知”。
-
诗文与奏疏:如《瘗旅文》《平濠记》等,兼具文学与思想价值。
五、争议与评价
-
批评者认为其思想过于强调主观,可能导致道德相对主义;支持者则认为其以“良知”为根基,本质上维护了儒家伦理。
-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称其“唤醒中国人心灵五百年”,日本学者冈田武彦视其为“行动者的哲学”。
王阳明的思想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其强调的“心性修养”与“实践精神”对现代人追求自我完善、平衡内外矛盾具有重要启示。若想深入了解,可从《传习录》入门,辅以《王阳明大传》(冈田武彦著)等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