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紧紧跟着她。
她走我便走,她停我就停。
就这样走了一段时间,前方出现了一条倾斜60度的下坡路段,竟然有台阶!
我心里咯噔一下。
这种60度的斜坡我在熟悉不过!这他妈是墓道啊!
联想之前看到的墙角沟槽,我心里惊疑。
那是古墓的排水沟!
这地方,是一座西汉大墓!
我吓了一跳,进来后就一直觉得不对劲,汉墓都是挖山而建,我早就该想到的!
蛇女也很惊讶,她说没想到这山洞里还有台阶。
我脑海里快速旋转,这他妈太奇怪了。
如果是西汉大墓!那这种斜坡墓道就应该埋在夯土之中,而不是这么暴露在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夯土以前被人清除了,那不是小数量的夯土,绝对是一帮人清理的。
“走啊,愣着干什么?下去看看。”
我皱眉说:“别慌,你让我想想,这不对劲。”
进来之前,山洞上方是平的,没有坟包。
闭上眼,我脑海中自己浮现出一张结构图。
汉代大墓都是不计工本,“凿山藏墓”,斜坡墓道下去后应该是“甬道”,甬道左边是南耳室,为了对称,北边儿应该还有个北耳室。
如果我从中间继续向前走,应该是墓门。
穿过墓门是个正方形的中室,照这个墓的挑高看,中室两侧,应该配有盥洗室和衣帽间。
穿过中室,可能还有一道门。
打开这道门进去就是主墓室,汉墓的主墓室情况特殊,如果是王侯级别的墓,主墓室一般就是一个巨型的木制棺椁,所有陪葬品都集中藏在棺椁中。
“棺材”和“棺椁”不是一种东西,后者比前者往往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有经验的盗墓贼打盗洞下来,都会直接落在棺椁正中间,然后切一个口子,人钻进去拿东西。
“喂?喂!你在想什么?”
被叫醒了。
我睁开眼,脑海中出现的平面结构图,一点点消失了。
“没想什么,这里肯定是一座古墓,下去以后不要乱走。”我说。
“古墓?”
看她表情,她也十分惊讶。
我点头,迈步下了台阶。
下去后和我想的一模一样,左右两侧是处在黑暗中的甬道,强光手电能打到头,目测三十米左右。
我发现地上散落有一块儿腐烂的大木板,还有一块儿小很多的木板,当下就走过去看。
“这是什么啊?”蛇女问。
我皱眉说:“这大的是椁板,小的可能是门栅。”
“可能是以前山洞里进过水,被水冲出来的,这个墓肯定被盗了。”
根据这板子的长度,我推断,以前的主墓室应该是是三层椁盖板,每一层九块,每块儿重一吨左右,这是西汉标准的“三九一”制式。
揭开椁盖板,中间是躺墓主人的“椁墓室”,周围都是大大小小的边厢。
靠近墓主人头部的就是“头厢”,头厢最肥,陪葬品最多,然后是“足厢、南边儿厢、北边儿厢”,西边一般都会空着,不放东西,古人认为那个方向通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要空着,不能遮挡。
在这些“厢”于“厢”之间,也可以看作外棺和内椁之间,还有个东西叫“门栅”,门栅上会写文字,一般都写的是“南一”,“北二”这种文字,用处是帮墓主人家人认清方位。
因为死者生前都定好了,“南一”放锅碗瓢盆,“北二”放五谷杂粮,“北三”放金银玉器,不能乱扔乱放,都有制式。
椁板和门栅都他妈跑甬道里来了,百分之一万被盗了。
我小声说:“我们说话声音小点儿,说不定七月爬就藏在某一间耳室里,别打草惊蛇。”
我让她关了手电,摸着黑向前走。
摸黑到了一间耳室外。
我们配合,她猛的打开手电,我立即端起猎枪。
一般耳室侧室都没门,主墓室有门,一间间找过去,这些不大的耳室内空空荡荡,别说人,连个人影子都没有。
有的汉墓就像小型迷宫,参考阳陵和景陵,很多都还设置了“暗室”,古墓中所谓的暗室,一般都隐藏在耳室和耳室中间的墙体中。
这种暗室对我们盗墓的来说不难找。
侧着看,如果看到墙体明显向外凸出五到十公分,直接砸,砸了后会发现,墙后往往还有个藏东西的小房间。
“你快过来看,这里有个洞!”
“在哪儿?”
我一看,墙上还真有一个洞,直径就半米,洞口形状不规则,像是砸出来的。
用手电照了照,洞里空间不小,很黑。
我把包扔过去,自己先钻进去,结果卡住了腰,我硬磨进去了,然后我伸手拉蛇女。
她太瘦,一拉就进来了,根本不会碰到洞口。
肯定有人在这里住过。
我在地上零零碎碎发现有几个烟头,看着像几天前丢的。
我怀疑是林神或者七月爬之前住在这里,因为我还记得彪哥曾说过的一句话:“他们住在山洞里。”
“谁!”
我猛的一晃手电,突然照到了一个黑影。
这黑影动作很快,迅速闪了过去。
我下意识砰的打了一枪!打在了墙壁上。
蛇女的手电照到他了!
我隐隐约约看到了那张脸。
是七月爬!
“快追!”
追着拐了两个弯,眼前突然出现一堵墓墙。
我瞳孔猛的收缩。
这…..这是什么。?
不对,不能说是墓墙,应该是墓门!
门高近五米,全都用手掌宽的青砖砌成,奇怪的是,这些青砖都不是平放的,而是有的朝左斜,有点朝右斜,还有的超上斜,唯一的一点!这些砖都紧贴在一起,砖与砖之间,没有一点水泥加固。
在砖门的最上方,是一道悬空的木横梁,木梁和青砖之间全垫的那种很小很薄的石片儿,石片儿数量很密集,一层压一层。
这像墙不像墙,像门不像门,我没见过这种东西。
看着看着,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词。
“抽砖门。”
汉代抽砖门是防盗手段的一种,我根本没见过实物,传说只要抽掉一块儿砖,整个墓墙会瞬间塌下来!把抽砖的人砸死。
我确定刚才没看错。
到了这里,七月爬突然消失了。
“人跑哪了!”
我紧张的来回照手电,突然看到了,在“抽砖门”西北角,还有个不大点儿的小洞。
“难道是他钻进去了?”
我趴下,当下匍匐着向里钻。
咬着手电,刚钻进去半个身子。
我抬头,突然看到了一张七窍流血的人脸!
是张死了很多天,女人的脸!
已经开始腐烂了,几百只蛆在脸上爬来爬去,很多从眼睛钻进去,又从鼻子钻出来。
我看到过这张脸!
是福夏!
注释:
汉墓是指中国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时期的墓葬,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艺术、科技和丧葬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汉墓的形制、陪葬品和墓葬结构因时代、地域和墓主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观念。
汉墓的主要特点
-
墓葬形制
-
竖穴土坑墓:西汉早期延续战国传统,多为竖穴土坑墓,棺椁分层,贵族墓常设多重棺椁(如长沙马王堆汉墓)。
-
横穴崖洞墓:西汉中期后,受“凿山为陵”影响,出现横穴式崖洞墓(如河北满城汉墓)。
-
砖室墓:东汉时期广泛使用砖石砌筑墓室,结构复杂,出现多室墓(前室、后室、耳室等),顶部有券顶或穹窿顶。
-
-
等级制度
-
帝王陵墓规模宏大(如汉武帝茂陵),诸侯王墓常采用“黄肠题凑”(以柏木堆砌椁室,如北京大葆台汉墓)。
-
贵族和官员墓随葬玉衣(金缕、银缕、铜缕玉衣),平民墓则多为陶器、钱币等。
-
-
陪葬品
-
生活器物:陶器、漆器、青铜器、玉器、丝织品(如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
-
俑类:兵马俑(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乐舞俑、侍从俑等,体现“视死如生”的观念。
-
文献:竹简、帛书(如马王堆帛书《老子》《天文气象杂占》)、汉代文书(如居延汉简)。
-
象征性器物:镇墓兽、买地券、陶仓、陶灶等,反映汉代生死观和宗教信仰。
-
-
装饰艺术
-
壁画墓:东汉墓室壁画盛行,题材包括车马出行、宴饮乐舞、神仙祥瑞(如洛阳卜千秋墓)。
-
画像石/砖:山东、河南、四川等地汉墓中常见,雕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如武梁祠画像石)。
-
著名汉墓举例
-
马王堆汉墓(湖南长沙)
-
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墓,出土保存完好的女尸(辛追夫人)、帛书、帛画、漆器等,展现汉代贵族生活与科技水平。
-
-
满城汉墓(河北保定)
-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出土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国宝级文物。
-
-
海昏侯墓(江西南昌)
-
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大量黄金、竹简、孔子屏风等,揭示汉代列侯的奢华生活与文化。
-
-
南越王墓(广东广州)
-
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墓,出土丝缕玉衣、角形玉杯等,反映岭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
汉墓的历史价值
-
社会研究:墓葬等级、陪葬品差异反映汉代阶级结构和礼制。
-
科技见证:如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天文图体现汉代工艺与科学成就。
-
艺术宝库:壁画、画像石/砖是汉代绘画与雕刻艺术的代表。
-
文献补充:竹简、帛书填补传世文献的空白(如《老子》甲乙本)。
保护与挑战
-
汉墓因年代久远,常面临盗掘、自然侵蚀等问题,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技术(如洛阳铲探测、实验室考古)尤为重要。
-
部分汉墓(如秦始皇陵外陪葬坑)因技术限制尚未全面发掘。
汉墓不仅是汉代文明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连续性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