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山野地寻宝的乐趣是什么?只有自己玩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那是非常的刺激,因为你不知道会发现什么宝贝。
西夏瓷器了解的人不多,其实,它是极其特殊的,尤其是那种黑白釉剃刻花瓷,在当时,全世界完整器的存世量不足百件。
灵武窑只是其中一个烧仿生瓷的窑口,其他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窑口,因为资料太少,很多玩意我到现在都分不清,所以全都统一称为“西夏瓷”。
除了西夏瓷,我们最想挖到的是西夏金银器,因为西夏有个“文思院”,类似于清代的造办处,专门替皇室贵族打造生活中用到的金银器。
带有文思院戳记的金银器,比唐代金银器都贵!毫不夸张的说,一对金筷子可以换一辆奔驰车,一只金碗可以换一线城市三环一套房。
一双筷子一只碗,有房有车就这么简单。
第一天,我们有找到一个大木头箱,有些烂了,就放在其中一栋石屋的炕上。
我和豆芽仔兴冲冲把箱子抬出来,结果打开后发现里头装的全是各种各样烂衣裳,有的烂到手一提起来就断了。
这些衣裳,皮质的居多,有袄子,袜肚(西夏女人穿的一种裹胸肚兜,带松紧带儿,)草编凉笠等等。
没用啊这些玩意,看着黄不拉叽,基本上都让我给烧了,烧的时候我还特意检查了,看看衣服袖口里,有没有藏着什么铜钱拉,玉佩了之类的东西。
我正烧着衣裳,听到豆芽仔突然大呼小叫道:“你们快看!快看我找到什么宝贝了!”
我回头,豆看芽仔高举着一个“电风扇”,正兴冲冲跑来。
“这你在哪儿找到的?”
“就在那屋里!我他妈一看有个电扇,就拿出来了!”
这东西,有底座,木轴,三片螺旋风叶套在一个圆形木框里,还有个类似拉手环的东西。
和我们现代人用的落地扇不能说完全一致,只能说一模一样。
我第一想法是谁到过这里,留下了这个破电扇,实在看不懂这东西,我问把头。
把头看后笑道:“这东西有意思,我以前见过一个比这小的残器,它就是西夏时期的风扇,不是用电的,你们看,那里有个拉环,以前拉环上套了绳子,只要丫鬟仆人不停拉绳子,风叶就能不停的转,产生凉风。”
豆芽仔问这东西有人收没有?
把头点头说当然有人收,算是个稀罕物件,先放一边儿吧,走时看看能不能带上。
把头又叮嘱道:“你们打探坑的时候要小心,用布挡上口鼻,或者干脆带口罩,这里的土不长草,可能含有某种药物。”
“土里有毒?”我问。
把头说:“不能确定,1977年考古队探西夏陵的时候,很多人都生了病,有医生推测说和那里的土壤有关,现在去王陵旅游看,会发现那里在原土基础上,又铺了一层新土。”
说完,把头抬头看天道:“要是下场雨就好,那样就不会起灰尘了。”
老天爷似乎听了把头的话,这晚上就开始下雨了。
我们匆忙收了东西,都躲到石屋中避雨。
结果屋里也漏雨。
找了处干的地方点上蜡烛,把头笑着说:“想什么来什么,大家晚上将就下,不要离太远,分开找两间屋睡觉,云峰豆芽子,等雨一停你们就去打探坑。”
把头又转身道:“还得劳烦你守夜了。”
折师傅点点头。
是的,折师傅他不用睡觉,给点东西吃就行,24小时全天候保护守夜。
蛇女和她娘还有小萱住一个屋,我们这些男的住另一个屋,紧挨着,折师傅就抱着他那本产后护理书,看着门外下雨。
可能睡了两三个小时,有人踢我脚。
我迷迷糊糊,起来问:“怎么了?有情况?”
鱼哥和把头也坐起来了,豆芽仔仔在打呼噜。
外头下着小雨,稀稀拉拉。
“什么事儿?”我看把头脸色不太好看。
把头指了指门外。
我穿上鞋去看。
“没什么啊?”
我就看外头一片泥泞,黑咕隆咚,连个鬼影子也没有。
打开手电。
下一秒钟,我看的头皮发麻!
放眼望去,地上全都是个头非常小的蛤蟆,密密麻麻,到处都是!
数量成千上万!根本数不清,也有大蛤蟆。
有的一动不动,有的正在跳,我脚下就有十多只!很多都跳进屋里来了!
“呀!”
这是对过石屋里小萱的尖叫声,显然,她也被惊醒了。
我紧张问:“把头!这怎么回事儿!怎么一下雨出来这么多蛤蟆!”
把头环顾四周,猜测道:“这里是生活区,下雨天突然出现这么多蛤蟆,证明附近绝对有水源地。”
有两只小蛤蟆跳到了豆芽仔腿上,我一脚踢醒了他:“赶紧起来!还睡!”
“怎么了!”
豆芽仔惊醒道:“草啊,我以为咋了,不就是癞蛤蟆嘛?又吃不了人,下雨天多的是!我以前见多了!”说完,他又倒头睡。
蛤蟆多了可能会出什么东西?
蛇,因为蛇是吃蛤蟆的。
我怕睡着了在有蛇爬进来,匆忙披上雨衣跑出去看小萱她们。
地上小蛤蟆太多,一脚能踩死好几只,我知道小萱很害怕看到这种数量密集的爬行动物。
进屋后,我看小萱跳到了炕上,她不停的跺脚,嘴中大声喊叫:“走开!走开!”
蛇女不害怕,她还蹲在地上,好奇的看着小蛤蟆跳来跳去,
看了几秒钟,她突然抓起来一只,放自己嘴里吃了。
我看傻了。
“这能吃?!你怎么什么都吃!”
她嚼了两口,微笑道:“这是可以吃的啊,我要去抓一些存瓶子里,当零食吃。”
“呕!”
小萱见状,忍不住干呕了声。
然后,她拿着空矿泉水瓶,真冒雨去外头抓小蛤蟆了。
外头那些东西到处都是,抓到的她就塞到了瓶子里,然后上下晃一晃。
外头下着雨,她身上有重病,我跑出去想劝她赶紧回去。
“怎么了?”
不知发现了什么,她突然起身向远处跑去,我赶紧去追。
“你快看那里。”她指着墙角让我看。
把手电照过去,我看到了很诡异的一幕。
有三条个头不大的褐色小蛇,互相缠在了一起,缠成了一个麻花,这三条蛇上半身直立了起来,不住的冲着一个方向点头。
“这…….这是什么?”
她皱眉,小声说:“这是蛇拜蛇,这附近肯定有蛇王。”
“卧槽!
“啥玩意儿?蛇王?蟒蛇?”
她脸色凝重:“蛇王不是普通蛇,可能是某种剧毒的毒蛇,当然,也可能是蟒蛇。”
“不行,我要去找一下它。”
注释:
黑白釉剔刻花瓷是宋代民窑极具特色的装饰技法瓷器,其制作工艺复杂且艺术效果独特,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介绍:
一、工艺特点
- 技法分类
- 黑白釉剔刻花瓷属于剔花工艺,通过在坯胎上施黑釉后剔除花纹外黑釉,露出白地形成黑白对比效果。此技法需两次施釉与剔刻,工艺难度较高。
- 技法包括”留花剔底”(剔除花纹外空间使纹饰凸起)和”留底剔花”(直接剔出露胎纹饰),前者因浅浮雕效果更具代表性。
- 工艺流程
- 在坯胎上施白化妆土后覆盖黑釉,待釉层半干时用工具刻划花纹轮廓,再剔除轮廓外黑釉露出白地,最后罩透明釉烧制。此过程需精准控制湿度与剔刻力度,避免损伤底层白化妆土。
二、艺术特征
- 视觉效果
- 黑白釉色对比强烈,形成鲜明视觉冲击。白地与黑釉的交界处常呈现自然过渡,如磁州窑黑釉剔刻花梅瓶的口部釉色变化,体现工艺的随机美感。
- 纹饰题材
- 纹饰涵盖花卉(如牡丹缠枝纹)、动物(如龙纹)、诗文等,题材贴近生活且充满艺术感染力。例如北宋黑釉剔花诗文梅瓶腹部刻民间诗及宋初魏野诗,体现文化与实用结合。
三、文化与历史价值
- 文化传承
- 黑白釉剔刻花瓷融合金银器凹凸纹饰与民间浮雕艺术,展现北方文化特色。其装饰手法对西夏瓷器烧造产生深远影响,如西夏黑釉剔刻花瓷器通过胎釉反差突出纹饰,并融入开光形式。
- 历史地位
- 作为宋代民窑代表作,其工艺传播至山西、河南、山东等地窑系,推动北方陶瓷艺术发展。磁州窑白釉剔花与黑釉剔花分别代表柔美与粗犷风格,体现民间审美情趣。
四、代表作品与鉴赏要点
- 经典器物
- 北宋磁州窑白釉剔缠枝牡丹纹梅瓶:缠枝牡丹纹饰立体感强,剔划细节纤巧,成交价达670万港元,体现市场价值。
- 北宋黑釉剔花诗文梅瓶:腹部刻民间诗与宋初魏野诗,诗文内容与元代器物呼应,体现文化延续性。
- 鉴赏维度
- 工艺精度:观察剔刻线条流畅度与釉色过渡自然度,如磁州窑黑釉剔刻花梅瓶的剔壳规整性与釉色肥润感。
- 历史痕迹:关注器物因环境侵蚀形成的皮壳特征,如水碱腐蚀痕迹可辅助判断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