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地窟

24次阅读
没有评论

 

墓道内,静可闻针,

几束手电光照在墙上,显的人影很大,有些不真实。

没一个人说话,因为现在需要安静。

地上,一罐尚未开封的易拉罐啤酒,缓慢向前翻滚,最后,在墓道拐角处撞到墙停了下来。

鱼哥过去捡起来,又将易拉罐往回滚,最后滚到了豆芽仔脚下。

易拉罐滚动的过程中,我一直皱眉聆听。

我听后摇了摇头,示意这段区域正常,再去别的地方试试看。

豆芽仔说:“峰子,这有用吗,我怎么听着声儿都一样啊。”

“芽仔,不一样,有细微区别,”把头凝声解释说道:“云峰天赋异禀,现今我们北派中能干这事儿的,总共不超过七个人。”

北派绝技中有种叫“回声定位法”,性质类似于传说中的“听雷”,没天赋的人学一辈子都学不会,但我18岁时就掌握了。

五米算一段距离,我们不断在古墓中摸索搜寻。

“等等!”

在回字形墓道,大概七米左右的位置,我听的声音有点不太对劲。

“再来一遍。”

易拉罐又在地上滚了一圈。

“再来一次!”我皱眉大声说。

鱼哥又做了次。

我深呼吸,道:“把头,回声不对劲儿!就这里!绝对有问题!”

把头立即划定了区域,让动手。

墓道铺的是青石条,我们用撬棍把这段区域的青石条全撬了出来,这时露出了土层,然后我们找来铲子向下挖。

“我靠!有东西!”

刚挖不久,豆芽仔先大喊出声。

我们挖到了一块坚硬的大石板,很厚重!整块儿石板是嵌在土里的!

我试了试,根本撬不动,石板太重了!

把头大声说:“芽仔你和文斌撬一个角!云峰!你准备好垫石头!”

“妈的……起……给我起!”

豆芽仔半拉身子压在撬棍上,他脸憋的通红!吃奶劲都用上了,鱼哥看样子也差不多。

巨大的石板,缓缓被撬起了一角?我眼疾手快,迅速将石头垫在了下面。

很快垫起来了两个角,把头让所有人一起抬,把石板翻过去。

随着砰的一声闷响!

大石板被我们合力翻到一旁!此时地面上露出了一个深不见底的黑窟窿。

我趴在边儿,用强光手电向内照了照。

神秘,幽暗,深邃。

强光手电根本照不到底,黑暗吞噬了周围所有光线。

鱼哥扔了块儿石头,隔了好长时间才听到轻微的回声。

我惊恐道:“好深!把头!这….这最起码几十米深!好像是天然形成的地窟啊!”

豆芽仔激动道:“你管它呢峰子!我来!我先下!说不定宝贝都藏在下面!”

鱼哥说别冲动!这么深,底下有可能缺氧气!还是先等等再说。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不下去根本不知道底下有什么!商量过后还是一致决定下去看看。

我们找来了所有能用的绳子绑在一起!把两根撬棍,呈交叉状砸进地面儿!在把绳子绑紧在撬棍上。

两个人一组,我和豆芽仔决定先下去摸摸情况,如果一个人下的话风险太大,两个人最起码能互相照应。

检查了装备,我和豆芽仔抓着绳子开始向下爬,鱼哥和把头在上面用手电帮我们照明。

下到二十多米深度时,豆芽仔突然大叫:“峰子你快看!这是什么玩意儿!”

我一看!只见,墙上有几条满身是脚的虫子在缓缓爬行,像是洞穴马陆,又像是蜈蚣。

不过这几条虫子是白颜色的,哪里有白颜色的蜈蚣?简直是未知生物,我至今都不知道这东西叫什么,姑且就叫白蜈蚣吧。

我说豆芽仔别碰这些虫子,保不齐有毒,但豆芽仔没听我的,他双脚蹬墙,左手抓紧绳子,右手从腰间抽出刀,把一只白蜈蚣直接切成了两段。

随后,豆芽仔还乐呵呵让我看,可就在这时!豆芽仔刀上,那只剩半截的白蜈蚣突然动了,爬的飞快,眨眼功夫!就顺着豆芽仔手腕钻进了他袖子里!

豆芽仔大喊大叫!顿时绳子晃来晃去!他拼命的甩胳膊!

“外套!”

“他妈的!脱了外套!”我在旁看的着急大喊。

豆芽仔迅速脱掉外套扔了,此时,我看到那半截白蜈蚣正趴在豆芽仔毛衣的后衣领处,也不知道是死是活。我喊他千万别乱动!随后我抓紧绳子晃过去,一把打掉了这东西。

豆芽仔满头汗,喘气说:“峰子!我感觉我好像被咬了!怎么办,这东西没毒吧?”

我气的大骂:“活该!谁让你乱动的!我又不是生物学家!有没有毒我他妈怎么知道!”

“还问我怎么办!万一有毒!他妈的就按照你们当地风俗办吧!”

听了我的话,豆芽仔脸拉的老长。

遭遇了这一突发状况,豆芽仔老实了不少,继续向下滑,期间又见到几只一模一样的白蜈蚣,豆芽仔都没敢再去碰。

整整用了四十分钟才下到底,如果再深一点,那我们绳子都不够长了。

下来后我扶正头灯,打量周遭环境。

头灯手电光一寸寸驱散黑暗,突然!我看到了棺材!那是一具巨大的花岗岩石棺!

石棺左右两侧,立着两个面目狰狞的彩绘人形镇墓石雕!大小足有兵马俑那么大!手电照到石雕脸上,给人的感觉眼睛突出!凶神恶煞!很吓人!

隔了几百年,石雕身上的彩绘仍旧十分鲜艳,尤其那抹朱砂红,就和人血的颜色一模一样!

这种一左一右,守在棺材旁的大型石雕非常罕见!这不是普通的镇墓兽,镇墓兽一般都摆在门口或者墓道中,这种有彩绘的叫“镇墓灵”!

在唐代某些大型地宫的神道中偶尔能见到,传说武则天乾陵中有一百六十具镇墓灵!都是用活人封在泥俑中烧成的!因为没人进去乾陵看过,所以就不知道真假了。

眼前巨大的石棺先不说!光这两具镇墓灵就看的我心惊肉跳!我怀疑其是不是用活人做的。

这是国宝,如果能运出去,必然能卖到天价!我入行五年多,这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完整的彩绘大型镇墓灵,由此不难判断,这东西的稀罕程度。

豆芽仔人都看傻了,反应过来后他就要过去,我拦住了他,让他别轻举妄动,眼前这具石棺非同小可,要等把头下来后再做定夺。

说完我掏出手机,对着彩绘镇墓灵一连拍了几张照,准备日后发给买家看。

等了很长时间,把头和鱼哥才下来,饶是见多识广的把头,他再看到眼前一切后也很激动。

不用说,石棺中躺着的主,非富即贵。

八成概率,就是南宋大将吕文德

注释:

镇墓石雕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宗教祭祀、驱邪护墓和等级象征功能。其发展贯穿战国至五代,形态与材质随时代变迁而演变。

⏳ 一、历史演变与分期

  1. 始作期(战国至秦汉)

    • 战国楚墓最早出现木质镇墓兽,造型简单,如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的单头曲颈兽,通体彩绘云纹。

    • 战国中晚期出现双头造型并附加鹿角(象征防御),如信阳楚墓的漆彩绘镇墓兽,高达128厘米。

    • 汉代镇墓兽材质转向陶质,形象融合狮虎特征,并出现带翼造型,如南阳汉墓的牛形红陶兽,肩生双翼,体现升仙思想。

  2.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

    • 受佛教影响,造型趋向华丽。河南偃师晋墓出土的陶质镇墓兽,头部演化为狮面,四肢粗壮,动态凶猛,延续东汉独角兽风格。

  3. 鼎盛期(隋唐)

    • 三彩工艺广泛应用,体型高大(可达77厘米),人面、兽面双兽成对出现。如河南偃师唐墓的人面翼兽(额生螺旋角)与狮面翼兽(獠牙外露),踞坐高台,釉彩绚丽,反映盛唐厚葬之风。

  4. 衰落与消亡(晚唐至五代后)

    • 晚唐被“魌头”(陶制面具)替代,如巩义出土的虎面彩绘魌头。

    • 五代后彻底消亡,原因包括:

      • 丧葬观念转变:堪舆术流行,铁牛、铁猪等替代神兽功能。

      • 纸明器普及:纸质冥币盛行,石雕随葬减少。

      • 盗墓破坏:镇墓兽自身难保,实用性受质疑。

🛡️ 二、功能与象征意义

  1. 驱邪镇墓

    • 类狮虎造型震慑魑魅,保护墓主尸身,如宋代沙岩镇墓兽虽残损仍张口露“王”字,彰显虎的威猛。

    • 汉代“辟邪”神兽(如扬州汉广陵王墓4吨石雕)兼具驱秽与纳吉之意。

  2. 等级标识

    • 唐代三彩镇墓兽仅见于贵族墓;汉代太守级墓葬方设耳室并配精美石兽。

    • 帝陵规制更严格,如西魏文帝永陵石兽现存西安碑林,体现鲜卑族与汉文化融合。

  3. 灵魂护卫与升仙载体

    • 战国鹿角、汉代飞翼均象征通灵能力;北朝镇墓兽的火焰纹与云翅强化神性。

🧱 三、材质与造型艺术

  • 材质多元:战国主木胎漆绘,汉唐渐兴陶、石及三彩。

  • 地域特色

    • 北方缺石料,黄河以北汉画像石墓极少(济南仅见2座),济阳东汉墓石柱浮雕青龙白虎,技法精湛。

    • 南方楚地战国木雕发达,曲阳五代王处直墓汉白玉浮雕(如盘龙踏鹿武士)展现北派石工技艺。

  • 符号化装饰

    • 明清陵墓神道石刻程式化,但民间祖墓浮雕延续文化寓意,如“四君子”“三羊开泰”表达品德传承与人丁兴旺。

🏛️ 四、文化传承与影响

镇墓石雕的消亡不代表石雕文化断绝,而是转化为地上神道石刻(如明清帝陵石象生)或民间祖墓浮雕。其艺术精髓融入建筑、宗教雕刻,成为中华丧葬美学与雕塑史的关键篇章。

💡 纵观镇墓石雕演变,其兴衰映射了古代生死观、工艺技术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堪称“刻在石头上的信仰史诗”。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