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的内镜装在皮盒里,连着线,样子像大号带屏幕的测温枪,当时屏幕清晰度不高,只能说是模模糊糊。
把头把铁塔平放倒,用钻头顺着边缘打了一个点,随后就是不断往里钻,刚开始不好弄,经常打滑,钻头稍微下去点就好多了。
阿育王塔,塔基部分大概7公分厚度,就是一点点换着钻头磨进去的,磨了三个多小时。
我听到钻头突的一声,这声音说明塔底打穿了,和把头猜的一样,中层是空的。
把头擦了擦汗说:“芽仔把线捋直,看看能不能顺进去。”
豆芽仔说好,他捋直皮线,一点点往里塞。
“不行啊,这线头上带着个小灯,眼小了点,卡住了,”豆芽仔说塞不进去。
把头又磨了好大会儿,才让线能成功送进去了。
“怎么样云峰,能用不能?”
我调了调亮度,看着两寸多的小屏幕说:“能用,有图像了。”
把头和小萱都围过来看。
通过内镜我们看到了塔里的画面,原来内部是每一截塔身下都横插着三根铁棍,这应该是加强塔身承重强度的。
“往里塞啊芽仔,你稍微使点劲。”我指挥道。
豆芽仔又往里塞线。
“又卡住了。”豆芽仔说。
我看着小屏幕道:“你挨着铁棍了,往左拽拽。对,在走点。”
我指挥着豆芽仔,把内镜线从三根铁棍中间的缝隙穿了上去。
“嗯?等等”把头一眨不眨的盯着内镜屏幕说:“这什么东西?”
我疑惑的看着内镜上的小屏幕,只见在三根短铁棍上,横躺着一卷纸一样的东西,由于屏幕分辨率不高有些模糊,看这颜色像黄白色。
“纸??”
“不是唐卡,不是九眼天珠?”
“西夏的一卷纸?这能保存下来?”
把头看着小屏幕,惊疑不定的说:“这不好说,科滋洛夫当年从黑水城带走了不少文献,现在乌拉国博物馆的那本《番汉合时掌中珠》,不就是纸张的汉文对翻西夏文辞典吗。”
豆芽仔侧着脖子看着屏幕,“艹,完了啊,就一小卷破纸!我们赔大了!”
我咬了咬牙,指挥豆芽仔继续往上送线,结果顺到了塔顶也没发现有别的东西。
我问把头,“咱们晃塔身传出来了响声,纸能响?”
把头摇头说搞不清,得把这东西拿出来看看。
我们找来一根铁丝,把铁丝前头弯成小勾,豆芽仔用铁丝捅了捅,一点点的把那东西赶到了边儿。
“掉下来了!”
“拿不出来啊!”豆芽仔急声说:“钻的眼太小了!拿不出来!”
都走到这一步,要不把东西拿出来心有不甘,把头没办法,又用电钻扩充了孔洞。我看的都出了汗,这么大的窟窿该怎么修补,买主刘元宁要是看出来不要了怎么办。
等东西掉出来,我们一看,原来不是纸,而是一小块羊皮似的东西,因为很薄,又氧化变色了,看起来像是纸。
这块羊皮卷成了筒状,中间用银线捆着,银线早已氧化的发黑。
把头很小心,他捏着一角,慢慢打开了羊皮卷。
打开巴掌大小的羊皮卷,我们看到羊皮右上角写了一排排西夏文小字,小字下方画了几座山,山前有立着一些炮楼样式的建筑物。还有几棵树。
把头一脸迷茫,“这是什么,西夏文,画?地图?怎么看着还有炮楼?”
把头都看不懂的东西,我们几个更不知道,豆芽仔老嚷嚷着完犊子了,亏了亏了,亏大发了。
的确,要是九眼天珠就发了,舍利子也行,可这羊皮纸上都不知道写的啥,根本不值钱。
把头看了下时间,深吸一口气吩咐道:“把这东西先收起来,过后再好好研究研究,云峰你拿上东西,跟我去找一个人,芽仔你和小萱留下来看家。”
把头说要我拿上的东西,指的是铁塔和钻下来的那些铁屑,我们去找的这个人很厉害,是做赝的高手,做赝不光有作假,还有非常厉害的修复手段。
这人前天秘密到的银川,如今藏在一家小旅店里,道上管这人叫廖三钉,把头让我喊他廖伯。
廖伯五十多岁,脑门上有一大片红胎记,他修东西的手段都是不传之秘,他看到阿育王塔底下的电钻窟窿后只是摇了摇头,说需要五个小时。
我至今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修复,只知道他要走了塔底打下来的一些铁屑,用了四五个小时就把阿育王塔塔底的窟窿补好了。
五个小时收费五万块钱,合算着一小时一万块,又速度又高效。
回去后豆芽仔看直了眼,他说这也太神了,谁修的,天才啊这人。
我悄悄问过把头,我说这种修复能保多久,把头笑着说,“你这辈子应该坏不了。”
刘元宁收货时也仔细检查过,他没说什么,这就是代表没看出来,我们顺利拿到了余下货款。
分钱的时候豆芽仔高兴坏了,他说这辈子没见过那么多钱。按照规矩把头拿百分之四十,剩下百分之六十要刨出去百分之十当团队经费,剩下的由我,豆芽仔和小萱三人分。
原本有秦兴平我们分不到这么多,现在等于我们四个把他那份吃了。这都是按人情分的,按理说我应该多拿点,不过也就那样了,小萱是混子,我不会说什么,就先让她混着。
钱包鼓起。
那天晚上豆芽仔跑来说:“云峰啊,谢谢你带我入行。”
我说怎么样没骗你吧,是不是比跟着你老舅跑船挣的多。
豆芽仔说那是,跑十年船都攒不下这么多。
过了片刻,豆芽仔又笑呵呵的说:“云峰你是不是忘了点什么啊。”
“忘了?忘了什么?”
豆芽仔嘿嘿笑着搓手道,“你在好好想想,想想咱们在船上的日子。”
我这才恍然大悟,记起来了,原来是那件事。
这小子记性真好,我当初给把头交手术费借了这小子两万多块钱,我记得他藏钱那小铁盒里有零有整的。
我笑着说没问题,两万块明天就给你。
“没事没事,我不着急的,是两万七千六百五十块。”豆芽仔挠着头说。
我们在银川留了几天,把头一直在研究阿育王塔里的羊皮卷,至于豆芽仔小萱还有我,我们对羊皮图兴趣不大。
我们兜里有钱了。
都出去浪去了。
注释:
《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时期(1038–1227)编纂的一部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双语词典,也是现存最早的西夏文-汉文对照辞书之一。它由西夏党项学者骨勒茂才于西夏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编写完成,旨在帮助西夏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促进民族交流。
主要内容与结构:
- 分类编排:全书按内容分为天、地、人三大类,细分九章,涵盖天文、地理、时序、动植物、人体、社会活动、器物、宗教、礼仪等主题,收录词汇约1000余条。
- 双语对照:每条词汇均以西夏文、汉文并列,并标注西夏文的汉字注音(音译)和汉字的西夏文注音,形成双向对照,方便学习。
- 实用功能: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包含大量实用词汇和短句,如“天晴”“骑马”“买卖”“诉讼”等,反映了西夏社会的经济、法律和风俗。
历史价值:
- 语言学研究:它是解读西夏文的关键工具。20世纪初西夏文献出土后,学者通过此书逐步破译了失传的西夏文字。
- 文化桥梁:展现了西夏与中原的文化交融,证实了西夏在吸收汉文化的同时保留自身特色的多元性。
- 社会研究:词汇涉及西夏的官僚制度、佛教信仰(如“菩萨”“和尚”)、军事(如“铠甲”“弓箭”)等,为研究西夏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
发现与流传:
- 1909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Pyotr Kozlov)在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此书,原件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
- 中国学者罗福成、罗福苌等曾对抄本进行整理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出版了影印本和校勘本。
现代意义:
《番汉合时掌中珠》不仅是语言学瑰宝,更是丝绸之路多民族交流的见证。它填补了西夏史料空白,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对研究宋辽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语言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