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九清水 北派盗墓笔记

38次阅读
没有评论

快到到篷包那里了,豆芽仔小声对我说:“峰子你说这人晚上不会冻死吧?”

“冻死就冻死,回去睡你的觉,其他事儿少管。”我推了豆芽仔一把。

不知是敌是友,生人不能乱救,何况是在这大沙漠里,要不晚上睡着被人捅死了都没人知道,我晚上睡一小时醒一小时,杀羊刀随身放着,就这么挨到了天亮。

等天亮了我在跑过去看,那人还趴在地上,和昨晚的姿势一样,没动。

“喂,醒醒,喂!”豆芽仔踢了这人一脚。

“没反应啊,不会真搁外头冻死了吧。”

豆芽仔话音刚落,我看到他上半身突然动了动。

这人下半身盖了厚厚一层沙子,昨晚上我还担心这人摸过来夜袭,等我和豆芽仔把人拖出来才发现一件事。

小萱看了眼差点吐出来,怪不得这人一直趴着不动,他是动不了。

这男的右小腿受了伤,粗看之下看不出来什么伤口,他腿上的血迹干成了黑红色,上面沾着大量沙子,伤口上面一层沙子就像芝麻烧饼上的芝麻,密密麻麻的黏在他小腿上,冷一眼看到只觉得头皮发麻。

“你腿怎么回事?”我皱眉问道。

这人摇摇头,虚弱的开口说:“踩到蚂蚁窝里了。”

“踩到了蚂蚁窝?”

“你说的是沙漠里住着行军蚁的那种土包?”

他点点头,说我没有绷带,就用火折子烫自己腿止了血,你做件好事,救救我吧。

我心想:“怪不得看着一片黑,原来是自己烫的,是个狠人。”

我又冷不丁的开口问道:“北派的南派的?”

“怎么?不说话?”

“这里是大沙漠,没外人,我也就不拐弯抹角直说了,我知道你不是旅游迷路了,你是下坑被人搭背了吧?(搭背:被人从背后下了黑手)”

见他还是闭着眼睛不开口,我接着说:“我们救你不为别的,只想从你口中知道点有用消息,我不相信你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

听了我这句话,他睁开了眼睛。

“你想知道什么?”

见他终于肯开口了,我深呼吸一口问:“你们几个人?哪个团队的,认…..认不认识王显生?”

豆芽仔和小萱也紧张的看着这一切。

“先给我点水。”

豆芽忙拧开瓶盖,递给了他半瓶水。

他喝了几大口水缓了缓,这才开口说:“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同行,碰到你们是我老马命不该绝,你们是王显生什么人?”

“真是把头!”

“你们是不是一道来的!都是来摸黑水城的!”消息得到了确认,豆芽仔有些激动。

因为这人底细不明,我说芽仔你别乱,先听听他怎么讲。

接下来这人断断续续的讲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能确定他说的话里有几分是真。

这人叫马德明,河北涞水人洛平村人,他自称跟着四代九清水混。

刚听到“九清水”这个名我着实吃了一惊,这个马德明我不认识,但要说九清水的名号,混北派的很多人都听过,连我这个小年轻都不例外,我以前听二哥说过九清水。

在古代盗墓这活没有女人干,还有些地区甚至认为不能带女人下墓,谓之不吉利,所以以前大明鼎鼎的盗墓贼全都是男人。

但这种情况在晚清民国时发生了变化,那时候地主家富死,穷人家穷死,穷人经历连年的战乱饥荒,家中无男丁的不在少数,守寡养家的女人自然也很多。

九清水是我们行里人称呼的一个外号,一代九清水就是四代九清水的太奶奶,有人说这女的叫王连秋,也有说叫王秋,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发家史,我就叫她王秋了。

王秋这女的生活在晚清民国时期,她丈夫生病饿死了,给她留下一儿一女,王秋为了养活孩子什么活都愿意干,据说还陪二流子们睡觉挣钱,后来王秋攒了一点钱,她用这点钱拜师学艺学会了做玫瑰胭脂。

为了养育一儿一女,她就在北|京慕贞女中门口摆摊卖玫瑰胭脂,慕贞女中那时是最早的教会女中之一,现在改了名叫一二五中学,位于东城区后沟胡同。

九清水的外号最初就是在慕贞女中卖玫瑰胭脂传出来的,那时候女孩的化妆品不像现在,现在还有专门的卸妆水,以前哪有啊,那时除了好看还讲究个持久性耐用性,王秋卖的玫瑰胭脂因为配方特殊,十分耐用,往脸上抹一次,半个月都不带掉色儿的。

有人做了试验,在女生脸上抹上胭脂,要想冲掉王秋卖的这玫瑰胭脂,最少需要用九大脸盆的清水才能完全洗掉,所以有人叫她九清水。

这么好的产品自然卖爆了。

那一年联军大鼻子打来紫禁城,老佛爷慌乱中南下避难,百官也早跑了,紫禁城只留了一些小太监小宫女看门。

小太监小宫女不傻,老佛爷前脚刚走,他们后脚开始就偷宫里的东西往外卖,已瓷器和书画为主,还有香炉,景泰蓝,桌椅板凳等。

看守午门的侍卫们收抽成当瞎子,因为太监服没口袋,于是都往怀里塞,这样就造成了一副奇景,当时每天从南门午门出来的人,不论是小太监还是小宫女,全都是大腹便便,怀胎十月的样子。

他们衣服里藏的可都是真宝贝。

像八十八珍珠点翠凤冠,成化本朝鸡缸杯,北宋汝瓷,赵孟頫花鸟山水等等,都是这次流出去的,若不是成化鸡缸杯这次让小太监偷出去流落到了民间,早就被远渡重洋带到我国湾岛了,如果这样那位姓刘的收藏家根本买不到,2亿也买不到。

九清水嗅到了其中的爆利,她天天带着现金去午门外蹲守,每当见到肚子鼓囊的太监宫女出来,她便会上前与之攀谈,由于能说会道,所以常能以低廉的价格买到宝贝。

她起初也不懂宫里宝贝,只知道买进后加价卖出,随着见的好东西越来越多,她的眼力界也在逐步提高,这个时期,九清水正慢慢的从一位农家妇女,蜕变成一位古玩商人。

后来大鼻子撤走后老佛爷又回来了,她一看自己大雅斋吃饭的碗入厕的盆都没了,当即大发雷霆,所以下旨民间,要求不管是商人还是百姓,凡是得到宫里东西的,主动上交者可酌情减轻罪责。

谁交谁傻。

九清水自个卖了那么多,家里还存着好些瓶瓶罐罐,她害怕被人查到,于是就想了个不是法子的法子,她把那些瓷器的底款都用锉刀磨掉了,这样一来就像人没了指纹,谁也不能说她家的东西是宫里的。

随后很多人都学她这么干,这也造就了现在有很多精美绝伦的清代瓷器明明不弱于官窑,但翻过来一看就是没有款,有些专家不懂这段历史,就定为精品民窑仿官窑,其实那些东西都是真正的清宫遗珍。

这就是晚清时期著名的“闹官窑”事件。

王秋靠着闹官窑一夜暴富,靠着这笔钱随后她又转战地下黑市和盗墓贼打交道,收重器,青铜器,石棺石人,随着钱越来越多,她又成了组织者,开始组织自己的人马盗墓。

王秋的后代,二代九清水更擅长谋略,解放以后,大古董商卢芹斋逃亡海外终身不敢回国,岳斌死在监狱中,唯独二代九清水上交财产安然抽身了,但他活的岁数不大,因为癌症,不到40岁就去世了。

接下来就是三代九清水,这也是个女人。

这个女人是最狠的。

注释:

 

“闹官窑”事件是清末至民国初期因政局动荡导致宫廷官窑瓷器大规模流失、款识被磨的著名历史事件,与八国联军侵华及慈禧太后的追查行动密切相关。以下是事件的背景、经过及影响的综合分析:


一、事件背景

  1. 八国联军入侵与宫廷混乱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紫禁城陷入无主状态。在此期间,宫中大量珍贵瓷器被太监、官员、士兵等盗取或变卖,大量官窑瓷器流入民间甚至海外。
  2. 慈禧回宫后的追查
    慈禧回銮后,发现宫廷珍宝大量遗失,震怒之下下令追查。大臣建议以赎买方式回收文物,但许多人因惧怕治罪而拒绝归还,反而选择将瓷器底部的官窑款识(如“大清雍正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手工磨去,以销毁证据,使其无法溯源。

二、事件经过与特点

  1. 款识的磨除与瓷器身份隐匿
    • 磨款过程需极高技巧:因瓷器釉面坚硬,需手工缓慢打磨以避免损坏器物,导致底部釉面出现细密气孔或不平整痕迹。
    • 此举使原本的御用瓷器失去官方标识,混杂于民窑器物中,难以辨别,部分精品甚至被误认为普通仿品。
  2. 文物流失与海外流转
    • 被盗瓷器通过走私等途径流向日本、欧美等地。例如,马未都曾从日本购回一件被磨款的雍正粉彩牡丹花卉盘,其原为宫廷御用,后因“闹官窑”事件流失。
    • 部分瓷器在民国时期被藏家重新发现,但因款识缺失,其历史价值与市场价值大打折扣。

三、历史影响与后续

  1. 对收藏界的影响
    • 捡漏案例:磨款官窑瓷器因身份隐匿,成为藏家“捡漏”的重要对象。例如,马未都以7万元购得一件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其原为宫廷御制,因款识被磨而长期被误认为清代民窑仿品。
    • 学术研究价值:出土的御窑遗址残片(如景德镇成化地层)与传世磨款瓷器的比对,为复原明末清初官窑生产体制提供了关键证据。
  2. 对官窑制度的冲击
    • 事件暴露了清末官窑管理体系的崩溃,加速了御窑厂向民窑化生产的转变。明末清初的“官搭民烧”制度在此时进一步扩大,民窑逐渐承担御用瓷器烧造任务。
  3. 文化记忆的承载
    • 磨款瓷器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实物见证,其背后承载的动荡与权谋,赋予了器物独特的叙事价值。例如,故宫博物院藏“万历壬寅”铭青花云龙纹炉,即通过款识与纹饰揭示了官窑与民窑的互动。

四、相关争议与学术讨论

  1. 款识磨除的动机
    部分学者认为,除逃避追责外,磨款亦可能因民间对官窑器物的禁忌或避讳,如避免使用带有前朝年号的器物。
  2. 御窑停烧时间争议
    明末御窑厂是否完全停烧存在争议。考古发现表明,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御窑厂虽停止大规模烧造,但仍通过民窑承接少量御器生产,直至崇祯十年(1637年)才彻底停烧。

总结

“闹官窑”事件是清末政治动荡与文物劫难的缩影,不仅导致大量宫廷珍宝流失,更深刻影响了中国陶瓷史与收藏史的走向。磨款瓷器的存世,既是历史的伤痕,也为研究官窑制度、文物流转提供了独特视角。当代藏家与学者通过比对文献、考古发现与传世器物,仍在不断还原这一事件的全貌。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