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水晶帘

20次阅读
没有评论

随手丢到水里,豆芽仔拍了拍手说:“这东西没毒,放心吧鱼哥。”

鱼哥刚穿上裤子,小萱最先发现,她大叫道:“还有!还有好多!”

我马上用手电朝水下一看,湍急的水流下,不知道从哪游过来不少这种东西,可能因为眼睛退化,强光手电照这些大蝌蚪没反应。

这些东西确实会咬人,到不了吃人的程度,但会往鞋里和裤腿里钻,很滑。

“这他妈!恶心死了!”豆芽仔一连从裤腿上扯下来好几只。

毕竟是女孩,小萱也不时尖叫出声。

“赶快走,离开这地方。”把头急声道。

我们加快速度,淌着水向前走,很快看到了能站人的岸边,上来后远离岸河,这才松了口气。

之前在水里没见过鱼,但到这里后,除了这种很大的石蛙蝌蚪,我们在这里还见到了一些奇怪生物。

像阿春她发现,在钟乳石上趴着一只长的像蛐蛐的虫子,用手电照不怕,好像也听不到人的脚步声,走进一看又不是蛐蛐,这虫子触角很长,好几只腿,颜色是纯白的。(后来查了查,应该是叫洞穴灶马。)

除了这种洞穴灶马,还看到过没眼睛的盲蛛,长在石头上的一种黄绿颜色菌类,还有一种跳着走的昆虫,没见过,也不知道叫什么。

这里水流湍急,昏暗无光,与世隔绝,似乎存在着一条完整的洞穴生态链。

不像沙漠,在这里生火堆不现实,没什么烧的东西,暗无天日,一切光源只能靠我们手上的手电筒。

很快,我们走到了一处瀑布前。

说是瀑布,其实就是一处断崖,地下暗河从断崖上冲下来,所以听的水声很大。

断崖瀑布右手五六十米,我们发现了一堵矮石墙废墟,已经塌了,把头推测是之前那种厕所。

这证明之前有人来过这里,难以想象,在这种条件下,人是怎么生活的。

因为水流冲下来声音很大,把头大声说:“都找一找!看看从哪儿能绕过去!”

“知道了把头!”

搜寻片刻后,阿春喊我们说:“王把头,从这里应该能钻过去,来看一下。”

我们走过去。

只见两块石灰岩互相挤在一起,紧挨地面有条很窄的石缝,胖的人爬不过去,我们都不胖,应该可以。

“我先来吧。”

阿春放下背包,她摆了摆头灯,侧躺着身子,很轻松穿过了石缝,她过去后我们在把包递给她。

几人先后爬过去,轮到鱼哥时出了问题。

“不行….不行,别拽了,我卡住了!”

鱼哥表情吃力,半个身子被石缝卡住了。

豆芽仔脸憋的通红,想把他拽过来。

“疼!别使劲了!”鱼哥大喊道。

阿春见状笑道:“挺大嘛,我们两个女的都能过来,你竟然卡住了。”

“坚持住…马上出来了….”

豆芽仔双手拽紧鱼哥一只胳膊,鱼哥配合尽量吸气收肚子,就这么慢慢过来了。

眼前出现一幕非常壮观的奇景,所有人都看呆了。

我更是看的移不开眼睛,大自然鬼斧神工我不知道怎么形容,像是秘镜。

钟乳石断了还会长,只是长的慢,这里洞顶不高,大概不到三四米。

从洞顶垂落下来一条条钟乳石,因为重力原因断掉后,又在其断口处,长下来一种晶莹剔透的长条状晶体。

这些透明的长条状晶体,密密麻麻垂落下来,就像是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道“水晶门帘。”

这种像水晶的长条,地质学上应该叫“鹅管”。

鹅管是钟乳石生长发育的最初形态,富含碳酸钙和水溶液,一般几十年时间能生长一厘米,像这种天然溶洞不受污染,导致从洞顶长下来的鹅管洁白无瑕,色白如玉,所以我叫水晶帘。

不知道这东西拿出去当水晶卖行不行,因为看着很像,要是能当水晶卖,做成首饰摆件,那这些可值不少钱,我看到豆芽仔往包里藏了一截。

穿过鹅管区,地上零零散散看到了几块白骨。

我蹲下来看了看,问:“把头,这是动物骨头还是….”

“不是动物骨头,是人骨。”阿春淡淡的道。

“人骨….死人….?”

起初这些骨头零零散散不多,越往里走人骨越多,手电随便一照就能照到一块。

有小的指骨,碎成几半的大腿骨。

有些奇怪,一块头骨都没看到。

我们干这个,死人骨头见的多,倒没怎么害怕,就是很惊讶,不知道这里怎么这么多尸骨。

把头停下脚步,皱眉问我:“云峰,你记不记得那句话?”

“鬼崽庙庙碑上的?”

“头下黄泉身作庙….”把头喃喃自语说:“这是不是一种丧葬文化?”

“把头,你的意思是说….这些白骨是当时开采石灰岩的那些人?那他们的头去哪了?”

把头环顾四周,眉头紧锁,摇头说:“我感觉这里不像祭祀文化,像是某种丧葬仪式。”

把头说丧葬文化,那就是墓葬文化,有关专家曾推测是舜帝陵,这说法不对,舜帝是4000多年前的人,先不说那个时候有没有“皇陵”这个概念,就算有,在空气湿度如此大的溶洞环境中,这种白骨不可能保存下来,会烂成渣渣。

时间一定要往后推。

又往前走了几十米,突然,一个深坑出现在眼前,在坑上边缘处堆了一圈石头。

坑下深不见底,非常黑。

把头皱眉说:“文斌,我们人别下去,你用绳子绑上手电,送下去看看。”

鱼哥点头。

鱼哥先将三把手电捆到一起,打开手电,用绳子慢慢往下送。

三把手电挨个一块儿,开的是散光,照亮的面积很大,往下送的时候,就像一颗小太阳,一寸寸,驱散了周围黑暗。

所有人趴在洞上朝下看。

当绳子放到一半时,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们的手电筒突然开始闪烁,像是电压不稳。

“小心!”

哗啦啦!

谁都没料到,不知道是不是受强光灯的影响。

突然从洞底飞上来一大群蝙蝠。

而且越来越多,简直是铺天盖地….

 

注释:

 

“洞穴灶马”通常指生活在洞穴环境中的一类灶马(学名:Diestrammena japonica),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Rhaphidophoridae)的昆虫。它们与常见的“家灶马”(厨房灶马)亲缘关系较近,但更适应洞穴或类似阴暗潮湿的环境。

特征与习性:

  1. 形态特征
    • 体长约1.5-2.5厘米,体色多为浅棕色或灰褐色,与环境融合。
    • 后腿细长,善于跳跃;触角极长,用于感知环境。
    • 无翅膀,无法飞行,依赖爬行和跳跃移动。
  2. 栖息环境
    • 偏好天然洞穴、岩缝、废弃矿洞或潮湿的森林底层。
    • 喜黑暗、高湿度(70%以上)和相对恒温(10-20℃)的环境。
  3. 食性
    • 杂食性,以腐殖质、真菌、藻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或同类残骸为食。
    • 在洞穴生态系统中承担分解者的角色,帮助物质循环。
  4. 行为
    • 夜行性,白天隐匿于缝隙中。
    • 通过振动或化学信号交流,求偶时雄性会发出微弱鸣声。

分布与生态意义:

  • 分布:主要分布于东亚(如中国、日本、韩国)的喀斯特地貌区域或山地洞穴。
  • 生态作用:作为洞穴食物链的基础,是蝙蝠、蜘蛛、蜈蚣等捕食者的猎物。
  • 研究价值:因长期适应洞穴环境,可能具备独特的感光退化、代谢调节等进化特征,是研究生物适应性的模型物种。

与“家灶马”的区别:

特征 洞穴灶马 家灶马(普通灶马)
栖息地 天然洞穴、岩缝 人类居所(厨房、地下室等)
体色 较浅,接近岩石色 深褐色或灰黑色
活动范围 依赖自然生态系统 与人类活动区域关联
趋光性 避光 弱趋光性(可能被灯光吸引)

趣闻:

  • 灶马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灶王爷的坐骑”,尤其在东亚民俗中有吉祥寓意。
  • 某些洞穴探险者常误将其视为“洞穴蟋蟀”,实际它们是洞穴生态健康的重要指示生物。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