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七道墙 蝌蚪门

22次阅读
没有评论

我们侧退了几步,计师傅伸出一只手,没说话,意思让我们看他手势。

三,二。

一….

声音不大,只听咔的一声!

墓室墙壁从上到下,瞬间裂纹满布,但没有一块儿墙面掉下来。

计师傅摸了摸墙面,他看起来对效果比较满意。

如果是砖室墓,到这一步的话就会用铲子捅掉砖头,但这种黄泥墙是土坑墓,是一块整体,为了保证稳定性,要一点点开。

“嗯?这什么?”

伴随着墙上泥块落下,田三久先看到了什么东西,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这…..这是透明玻璃?”小萱捂嘴惊讶道。

我们手电打上去,水波纹流动,银光闪闪,干净的地方能倒映出人脸,看着很虚幻。

田三久手中动作加快,不大会儿,露出了这东西的全貌。

是一道水滴形的小门,上头尖下宽,目测厚度超过五十厘米,擦去浮灰,能看出里头有很多棉絮状物体,纯白颜色,手电光靠近后会发生折射。

怎么看,这就是一块大玻璃,或者说是一块水晶!

而且整体呈水滴形状,严丝合缝的卡在山体内。

把头看后疑惑问:“田兄,你的看法呢。”

田三久皱眉道:“这很像是打磨过的水晶,王把头,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90年8月份,杭州那个活儿你有没有参与?”

“你说的是石塘村砖瓦房那个战国墓?”

把头摇头:“没有,我没有参加,那后来被举报了,抓了三个人。”

这事我也听说过,我不知道是哪个墓,但我知道那墓里出来的一件文物很出名,那东西一度被许多人质疑,认为不可能存在于那个年代。

就那个战国水晶杯。

透明度,造型,大小,就跟现在人喝扎啤的玻璃杯一模一样。

眼前这东西谁都没有见过,只能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过类似的东西出现。

扎啤杯现在在杭州博物馆,属镇馆之宝,永久禁止出国展览。

“哈…”

豆芽仔哈了两口气,用衣服袖子使劲擦了擦。

“哈…”

“哎,把头,你看这里刻了个笑脸啊?”豆芽仔说。

我一看还真是。

在玻璃门右边儿靠下的位置,有几道白印,仔细一看轮廓,就是一张“笑脸”。

不知道是工匠技术太烂,还是刻刀打滑,这笑脸刻的有些卡通化,不像几千年的东西,正笑着看我们。

从侧面看更没法直视,都没法形容,有点像动画片里演的大耳朵图图。

“看不到里头有啥啊。”豆芽仔脸趴在玻璃上说。

“是光线折射的问题,好奇特的东西,这不是一道门,这是国宝级的文物。”把头说。

“国宝?”

豆芽仔哒哒哒敲了敲,“那捞着了,咱们不是发了吗,快搞开吧。”

接下来几个小时,我们碰到了最棘手的一件事,违背了物理常识,不可思议。

电钻钻上头,连一个白点儿都留不下。

田三久让红眼睛用钢铲砸,砸的都冒火星子了,也是一点痕迹都没留下。

这都不知道多少年了,简直硬的不像话。

如果不搞开这东西,就进不去,也不会知道里头藏了什么。

我们商量过后虽然觉得可惜,但没办法,决定上炸药。

如果考古队发现这里,会慢慢研究好几年,这就是盗墓和考古的区别,说到底我们是破坏者。

计师傅说了,只要是用过炸药的墓,墓葬整体结构都会受到损害,短的话四五年,长的话二三十年,就会塌,这种结构损害不可逆转。

上了炸药,雷管和硝酸甘油气球都不行,对这道门一点损伤都没有。

一通忙活,累的出了汗,豆芽仔喘气说:“这…..这他妈还是水晶吗,也太操蛋了,你们看这个笑脸,是不是在看着我们,笑话我们。”

田三久环顾四周,喃喃自语说:“不会,这世上不存在打不开的墓,只是缺了办法,就算防盗做的再好,好比乾陵始皇陵,也一定会存在漏洞。”

在把头和田三久的指挥下,两队人马,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一切办法,动静搞的很大。

砸墙,炸药,冲击钻,挖横井等等。

两天之后。

我和豆芽仔并排瘫靠在墙上,双腿放平。

周围散落着没电的冲击钻,卷了刃的旋风铲,还有大包小包。

都饿的饥肠辘辘,我们经历了从信心满满,到自我怀疑,最后到颓废失望。

“云峰。”

“怎么了?”

小萱悄悄碰了碰我,她摊开手,手心里抓着最后一块巧克力糖。

“不了,”我摇头小声说:“你留着吧,没吃的了,吃了也没什么用。”

“要不给我吧,我可以帮忙吃了,”豆芽仔看到后说。

小萱立即把巧克力装到了裤兜。

“你看你小气的,我吃了就代表峰子吃了,是不是啊峰子?”

“老计,你还有没有什么办法。”

“把头….”

计师傅一脸疲惫,摇头说:“凡是我想到的,能试的都试了,不行了,都两天了,什么吃的东西都扔了,在这么下去,咱们都得饿死在这儿。”

“王把头,你怎么想的。”田三久又问。

把头考虑后说:“我们一连破了六道门,本以为这次会成功,没想到….”

“就算走出去也要耗费很大体力,虽然不甘心,但没吃的,不能干耗了。”

听了把头这话,田三久闭上了眼,没在开口。

我越看越像,那水滴玻璃门上的卡通笑脸,就是在笑话我们这帮贼。

这水滴门之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时间略过。

四天之后。

早上七点,几声鸟叫声把我吵醒了。

“好,老朋友你再给问问,没问题,哪天到正定了给你打电话。”

我揉着眼出去,把头早醒了,正坐在客厅椅子上打电话,见我走出来,他指了指椅子。

“哎,玉门啊,怎么样了?”

听着电话,把头滕的站了起来。

“没谁,是云峰,他也在,”把头又坐下,打开了手机免提。

“玉姐好,我是云峰,好几个月没见了。”我冲着电话打招呼。

“呵,云峰啊。”

“前天你们发的东西我看了,我也问了我书,那个水滴门也可以叫蝌蚪门,之所以那么硬,大概率是因为物理原因。”

“物理原因,什么意思?”

姚文忠文化水平不高,很早的时候就把姚玉门送去国外上了几年学,学的国际考古,她见识很广,所以当初二哥失踪时,把头才找玉姐帮忙。

可以说她对机关陷阱,墓葬结局,都比较精通。

玉姐说了半天,大部分没听懂,不过有一个词反复出现。

“鲁什么特之泪。”

 

注释:

 

战国水晶杯是中国考古发现中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基本概况

  • 出土地点与时间:1990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的战国中晚期墓葬(约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 材质与形制:由整块天然水晶打磨而成,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呈敞口、斜直壁、圈足造型,与现代玻璃杯极为相似。
  • 工艺特点:水晶硬度高(莫氏硬度7),加工难度极大。其器壁最薄处仅1毫米,展现了战国时期匠人高超的切割、抛光和掏膛技术。

历史与学术价值

  1. 罕见性
    中国先秦时期的水晶制品多为小型配饰(如珠、环),如此大型且完整的水晶容器目前仅此一件,全球范围内亦鲜见类似文物。
  2. 技术之谜
    • 水晶杯采用整块水晶掏挖成形,需耗费大量工时,工具可能是硬度更高的解玉砂(如石英砂)或金刚石。
    • 其造型简洁实用,可能受西亚或地中海玻璃器皿的影响,反映了中外早期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3. 用途推测
    作为随葬品,可能象征墓主人的高贵身份,或用于祭祀仪式。水晶在古代被视为“水之精”,可能被赋予辟邪、通灵等宗教意义。

争议与鉴定

  • 现代感引发的质疑
    因造型极似现代玻璃杯,刚出土时曾引发是否为后世混入的猜测。但考古层位学、材质检测(天然水晶无现代加工痕迹)及工艺分析确认其为战国遗物。
  • 同类对比
    古埃及、两河流域曾有水晶容器出土,但战国水晶杯的工艺水准可与之媲美,显示中国早期玉石加工技术的独立发展高度。

文化意义

  • 战国工艺的缩影
    体现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精细化与实用化趋势,打破“先秦无水晶器皿”的认知。
  • 审美与功能的结合
    其简约造型跨越时空,与现代设计美学形成奇妙呼应,成为古代智慧与艺术传承的象征。

参观信息

  • 展出地点: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常设展览。
  • 保护现状:保存完好,杯身有少量天然裂纹和云雾状包裹体,属正常矿物特征。

这件战国水晶杯不仅是中国古代科技与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早期水晶工艺的杰出代表,至今仍吸引着考古学、工艺史等领域的研究与公众的惊叹。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