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四人探棺 北派盗墓笔记

24次阅读
没有评论

“看什么看?你看把头,看我干什么?”

“是不是没见过我这么帅的人的裸体?”豆芽仔回头说。

小萱呸的一声!

“你为什叫豆芽仔,就是因为瘦的跟豆芽一样!我哪里看你了?”

豆芽仔拧干衣服,穿上后又拧裤子,“你懂什么?我这叫精瘦精瘦,你以为谁都像你那么胖啊。”

“把头你醒了,身上感觉怎么样?”听到把头咳嗽了一声,我忙过去问。

“咳…”

“我好些了云峰,死不了,这里怎么样了。”

我把发现的事情讲了一遍,又说我们马上就要上去,看看墙洞里那具棺材。

鱼哥将把头扶起来。

把头有些气虚的说:“水下铁棺…..我们这趟,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豆芽仔号称舟山小白龙,我没他那么好水性,不过从他的描述中我能确定,腰坑水下的铁房子棺材,和墙洞里的棺材不是一个时期的。

铁棺是战国早期,墙洞里的棺材,年代大概在战国中晚期。

现在墓室里积水已经淹到了膝盖,水位上涨缓慢,是因为从墓门那里流出去了很多,保持了一种平衡。

我把裤腿卷高,淌水走了过去,鱼哥已经在那儿看了好几分钟了。

“怎么样?”我停下问。

鱼哥摸了摸自己光头:“啧….不行啊云峰,我看过了。”

“你看,这墙上光的,连个坑都没有,这可不止三米,这起码得有四米多。”

我抬头,看着露出来的棺材说:“能不能用绳镖?扎到墙里,然后我们抓着绳子爬上去。”

鱼哥摇头,他比划着说:“云峰你没学过物理?往上扔绳子,和平行扔绳子受到的力度不一样,往上扔,绳镖扎不进这种石灰岩。”

豆芽仔说:“对,这叫万有引力。”

“你们文化真高,那怎么办,把头要不你说说。”我转头问。

把头咳嗽了声,正准备说话,豆芽仔大声说:“我有办法!”

“我们用棺材板把门那里堵住,水流不出去了,水位就会越来越高,然后咱们就浮起来了,这叫浮萍引力。”

“不用,那样太耗时间。”

阿春抬头看着说:“我觉得我应该可以上去,不过我需要帮忙。”

“鱼文斌,我要踩下你脑袋。”

鱼哥目测了下高度,可能是心里有谱了,他点头说:“可以,我帮你。”

“嗯。”

只见阿春后退了十几米,她抬头看了看,深吸一口气,瞬间跑动!淌着水快速跑来。

鱼哥摆了个弓步姿势。

阿春一口气冲到眼前,她左脚踩住鱼哥大腿往起一跳,右脚猛踏鱼哥脑袋,又往起跳。

二连跳,借着向下一踏这股劲儿,阿春双手张开,像猫一样滞空,猛的扒住了墙洞边缘,随后脚蹬墙,爬着翻上去了。

“嘿,怎么样?我说我能上来吧。”

阿春从墙洞里探出头来说。

我喊道:“春姐!我把绳子扔上去!你接住,固定好!”

阿春稳稳接住了我扔上去的绳子,回头开始找地方固定。

十多分钟后,我抓着绳子爬上来了。

举着手电打量。

这个墙洞是以前人为掏出来的,纵向深度四五米,挑高两米,上来离近了才看清,这具棺材不是木棺,是石棺。

石棺盖着盖子,表皮风化的坑坑洼洼,棺材盖儿上灰很厚,用手指轻轻一划,能写出来字。

这种年代久远的石棺,不是现在我们这种滑槽式的木棺,它是一块长条石板盖上去的,没有滑槽,非常重,只能用撬棍撬开。

在石棺材那头的地上,摆放了一些陪葬品,等级不低,这说明棺材里还有货。

这就对了,厚葬成风的战国年代,这么大的墓没陪葬品就不正常。又不是北魏和两晋时期,那时候的墓才寒酸,盗墓的最不喜欢的就是清代墓和魏晋墓,没有金器玉器,全都是砖雕石雕,发不了大财。

其他人陆续爬上来。

豆芽仔蹲下问:“我知道那个,那是个青铜酒具,那这是个什么东西。”

我说这是战国晚期的五联陶罐,西周的原始陶鸡头瓶不算,这种罐子,就是汉代魂瓶最早的雏形。

“你看雕了这么多小人啊,”他伸手往起拿了拿,“怎么这么沉,这里头有东西吧,快弄开看看。”

我说:“弄什么弄,弄不开,这是一体烧出来的,这种瓶子有两种,一种是能拿下来盖儿的,还有一种死人定烧的,拉胚的时候就装了东西,然后在封口入窑烧,当时就没想过打开。”

“那怎么知道里头装了什么?”

“你管它装的什么,可能是粮食种子,也可能是死人的头发指甲,一件衣服。”

“先别管这个,铲子呢?撬石棺用。”

“铲子在我手里。”鱼哥说。

我走到洞口边缘,冲下喊:“小萱你就在下边儿!照顾好把头!”

“我知道了!”小萱喊道。

从鱼哥手里拿过来,我把旋风铲反过来,找缝隙插到石板下。

然后我伸手往下压了压,没按动,太重。

“照着点儿。”

阿春帮忙打着手电。

鱼哥,我,豆芽仔,我们三个一起发力。

盖着的石板动了。

石头与石头间传出刺耳摩擦声,沉重的石板一点点被我们撬动了。

摆了下头灯,我探头朝棺内看去。

这里地势高没进水,棺内干燥,首先看到了一些烂成渣渣的条状物,这些堆积的条状物很厚一层,可能是以前的丝织品。

风化了,手一碰就碎,根本拿不起来。

扒拉开这些东西,我看到了一些巴掌大小的玉璧,玉璜,手指玉环,玉片子。

玉质上等,尤其是两片子鼓钉纹玉璧,因为石棺没沾土没进水,所以玉璧上一点儿沁色也没有。

我用袖子擦了擦,看着跟前两天新做出来的一样,水汪汪油润润,自然的氧化包浆,让人看了不敢相信这是两千多年的东西。

“那儿!”

“那里还有一个!”

豆芽仔神情激动。

他拿着铲子翻来翻去,几乎几秒钟就能捡到一件。

要知道,入土的高古玉,没有沁色的很少。

有沁色的,在以前都认为是二等品,现在有闲钱玩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慢慢就把那种满身土沁水沁的高古玉炒作起来了。全民收藏,我们不盗他们收藏什么,相信我,这类东西没有传世品,不要听人吹牛比,全是从死人棺材里摸出来的。

我把东西装进兜里,打着手电仔细翻找,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铜印章或者玉印章。

在棺材出现的印章都是随身印,战国时期还没有墓志铭出现,墓志铭最早出现在汉代早期,流行在宋代,那是墓主人的身份证。

这时候,要想确认墓主人叫什么,一般只有三个途径,如果这三个途径都不行,基本上就无法断定墓主是谁。

这三样分别是。

棺椁内,死人贴身放的随身印。一般都摆放在棺材的中间位置,这种随身印都有眼儿,能系绳子挂在腰上。

还有青铜器上刻的铭文。

最后就是能保存下来的竹简记录。

只有南方泡在水里的那种墓,竹简才有千分之几的概率能保存下来,长沙的马王堆竹简,湖北的云梦睡虎竹简,全都是在南方。

我带着头灯翻了半天,楞是没看到随身印,墓主人的骨头也没翻到。只要看到随身印,就能确定,到底是历史上哪个牛比人物葬在了这里。

有一些木器陪葬品,烂成了渣渣,鱼哥在那儿摸来摸去,他突然让我看,问我这是什么。

我拿手电照去,他拿的东西,像现在的千眼菩提,不过是白玉做的。

我告诉他:“鱼哥,你手里拿的是gang塞,也叫窍珠。”

“奇怪啊….有这东西,说明这棺材里躺过尸体才对,难道,真就烂的一点儿没剩下?”

鱼哥还没反应过来,他拿在手里来回搓了搓说:“缸塞?我觉得这是个好东西,光溜溜的,我回去钻个眼儿挂脖子上怎么样。”他还对阿春比了比。

“怎么了?”

“都这么看我?”

鱼哥看阿春脸色,他突然明白了过来,大骂一声,直接把窍珠扔出去了。

“哎?”

“这啥啊这是?”

豆芽仔似乎看到了什么东西,他上手抓住,往上一提。

那是一缕缕白头发。

豆芽仔不知道,他抓着头发就提起来了。

没想到,这些白头发下,还连着一颗死人头骨。

 

注释:

 

“五联陶罐”通常指中国古代汉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一种特殊随葬陶器,其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1. 基本特征

  • 结构:由一个较大的中心陶罐和周围四个较小的陶罐相连组成,形成“一大四小”的联体结构,整体呈中心对称布局。
  • 材质:多为灰陶或釉陶,部分表面施以青釉(东汉后流行),装饰简洁或刻画纹饰。
  • 功能:主要作为明器(冥器),用于陪葬,而非日常实用器。

2. 历史背景与用途

  • 流行时期:盛行于东汉至三国两晋时期,尤其常见于江南地区(如浙江、江苏等地)。
  • 象征意义
    • 五谷丰登:五罐可能象征储存五谷,体现对死后世界丰饶的祈愿。
    • 灵魂观念:又称“五联魂瓶”,与“魂瓶”“谷仓罐”类似,顶部小罐被认为引导灵魂升天,或为亡灵提供 sustenance(食物)。
    • 阶级象征:多出现于贵族或富裕阶层的墓葬,反映社会等级与厚葬之风。

3. 演变与文化关联

  • 与“魂瓶”的关系:五联罐可能是“魂瓶”(堆塑罐)的前身。后期魂瓶造型更复杂,常在罐顶堆塑楼阁、人物、鸟兽等,融入佛教、道教元素。
  • 地域特色:在越窑、瓯窑等南方窑口中有较多发现,体现江南丧葬文化特点。
  • 文献佐证:东汉王充《论衡》提及“谓死如生”,厚葬习俗盛行,此类明器符合“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4. 考古发现与典例

  • 出土实例
    • 浙江上虞东汉墓、江苏金坛三国墓等均出土过五联陶罐。
    • 部分罐身刻有铭文,如“用此丧葬,家亲安宁”等吉祥语。
  • 馆藏情况: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均有类似藏品展出。

5. 艺术与工艺价值

  • 制作工艺:轮制与捏塑结合,联体部分需高超的黏接技术,避免烧制时开裂。
  • 审美特征:简洁朴拙的造型反映汉代陶器典型风格,后期釉色发展体现早期青瓷技术的萌芽。

延伸知识

  • 五联罐的变体:如“九联罐”(更多小罐相连)或顶部增设鸟形钮、人物俑的形态。
  • 文化交流:类似联罐造型在东南亚古代文化中亦有发现,可能存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影响。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