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 DENIED

第112章 捡古董

32次阅读
没有评论

豆芽仔没看清,他一提起来,结果发现底下连着个死人头骨。

“卧槽!”猛的看见吓了一跳,豆芽仔骂骂咧咧扔了,不停往身上擦手。

阿春低头看着,皱眉说:“这怎么回事,这些白颜色….是头发?”

棺材里有人骨头没什么,本来就是盗墓的,不怕看见那个,可豆芽仔找到的这不一样,是啊,正如阿春所说,怎么会有头发….

上千年时间,棺材里的头发能保存下来吗,而且看这些白头发的长度,已经过了肩膀,算长发。

难道是个女的?白发魔女?

我暂时停止找随身印,带了双层手套,我把这东西提起来,又仔细看了看。

薅着头发转过来。

骷髅头的两个眼眶就像是黑洞,和我看着对视了几秒。

我喃喃道:“这….这些白色的长毛,好像不是头发吧。”

手感和我们现在人的头发有些像,但仔细感觉起来,少了两分头发的质感。

我满心疑惑的压低手电,看向头骨的头顶处,想看看是不是用什么古代的鱼膘胶水沾上去的。

仔细看清楚了。

不是,这些白白的长毛,就是从头骨上长出来的。

真是罕见,从未见过骷髅头上会长这么长的头发,还是白颜色的,也没听说过。

我把这头骨从棺材里提出来,小心的放到了地上,说不定,这东西有什么研究价值。

除了头骨,棺材里还见到一小块指骨,考古队干这活儿肯定会拿上小刷子慢慢刷,我们不是啊,豆芽仔用铲子直接来回铲着翻,有两件小漆盒样式的东西,被他铲烂了。

接近棺材最底下一层,发现散落着很多打磨整齐的碎片,不用擦都能看出来,五颜六色,有红的,淡绿的,还有淡黄色。

这些碎片有些像战国时期的蜻蜓眼,从我的经验看,这些五颜六色的片子应该是琉璃做的,最早应该是用蚕丝,或者细线连在一起,构成了类似一张琉璃凉席一样的东西。

入棺之前,先铺上这张席子,然后放几层厚被子,把死人平放上去,在人体周围放入一些陪葬品,在盖上几层厚被子,最后在盖棺。

那种小球样式的战国蜻蜓眼,我在别人手中见过,但我第一次见这种垫在尸体背后,五颜六色的琉璃片儿,这种琉璃席….怎么说,极有可能是汉代早期金缕玉衣的过渡物原型。

“呼!”

“装吧,看仔细些,都装上。”

抖开塑料袋吹了吹,我们开始往袋子里装,先装上,回去再清洗。

装了一会儿,眼看就要装完,这时在棺材右侧的边角处,鱼哥突然摸到个东西,一个硬疙瘩。

接过来放在手心里一看,我心里一惊,这是个印章,很小,脉动瓶子盖儿那么大的铜印章。

印章锈很大,这是那种干坑货,浑身布满透骨绿绣,看着跟假锈一样,在铜印章顶部,做了个螭龙扭,中间有眼儿能穿过去。

我拿在眼前看。

不会错,这就是我一直想找的东西。

死人的身份证,随身印。

“没了吧?”

“在仔细检查一遍,别漏东西。”

鱼哥和豆芽仔又看了一遍,都说没了。

“哎峰子,你拿这玩意干什么?能卖钱?”

看我用黑塑料袋把白发骷髅头装里头了,豆芽仔不明白的问。

“你见过?”

豆芽仔连连摇头:“没见过。”

我说:“没见过的东西就是稀罕东西,稀罕东西就有人要,有的有钱人人专门收西北地区的古干尸做标本,说不定,这东西比青铜器还贵。”

连五连瓶陶罐一起,都装进包里拉上拉链,打着手电转了一圈,看没什么东西了,我们准备下去。

他们先下,我是最后一个。

“下啊峰子,你愣着干什么。”

我手都抓到绳子了,这时回头看了眼,皱眉说:“等我两分钟,马上来。”

这具石棺为了保持干燥是离地的,四个角,分别垫了四块方石,离地高度大概三四十公分。

我趴下探头下去,用手电照着看。

以前石匠干活用心,棺材底部打磨的十分平整,结了一些蜘蛛罗网,没看到蜘蛛,估计早死了,我一吹,有很大的灰。

这里空的,没东西,但棺材底部好像刻了字迹。

我使劲吸肚子,咬着手电筒,挣扎着钻了进去。

这刻的什么。

看不懂,是大篆文字,十多个字,有拳头那么大,刻画的不规整,很潦草,像是当初某人急匆匆刻的。我猜想,是不是做石棺工匠们的名字,虽然看不懂,但感觉像人名儿。

“峰子。”

“干什么呢!快下来!”

“来了!”

下去后把头看了我们找到的东西,他说:“这批东西档次高,品相好,流到外头就是抢手货,在加上那两麻袋青铜器,我们这趟,在永州辛苦了这两三个月也算没白费。”

“这头骨,云峰说的没错,外头道上的确有人收这类东西,那些人可能会感兴趣。”

鱼哥皱眉说:“那水下铁墓里肯定还有好东西,就是不好开。”

包括把头在内,众人陷入了沉默。

根据豆芽仔描述,铁房子整个沉在水底,门窗都是封死的,分量不用想都能猜出来很重,曾侯乙的墓棺都有14吨重,这是铁水铸的,肯定更重。

如此重,在水底,用起重机整个吊出来太不现实,这地方也开不进来勾机。事实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在水下开,没有别的办法。

问题来了,想用铲子锤子砸开不可能,当初借来的气瓶没有换过,我们已经用了几次,没有新的,剩下的够不够用是个问题。

豆芽仔点了根烟,他盘腿坐在棺材板上使劲抽烟,小萱阿春没说话,鱼哥一直挠头。

“云峰。”

“你看过没有,包里吃的喝的东西还够不够。”

我说之前看过,之前你们都没吃,省下来不少,再用几天没问题。

“嗯。”

把头说:“你算过没有,我们下来几天了。”

我说五天半了,过了今晚十二点,就是第六天了。

“六天了….”

把头神情有些疲惫,他说:“除了芥候那次,我们从来没有在一个墓里待这么久过,差不多快要结束了。”

“把头….你的意思是….”

“我们走?不管铁棺材了?”

把头慢慢摇头:“这次起码是上百万获利,田三久调动自己的人脉在牵制着自伤蛇,如果我们现在不干,那就是对不起他了。”

“所以,你去吧。”

把头看了眼手机时间说:“今天星期五,明后天是周六日。”

“我给你两个任务,周一之前要完成,如果你到时候来不了,我就带人离开这里。”

“什么任务?”把头这话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十分钟后。

“把头,你去不行?我在这儿守着等,我都不认识人家,没见过。”

把头咳嗽了声说。

“你能办好,年轻人腿脚快。”

“我岁数大,跑不动了。”

 

注释:

 

“战国蜻蜓眼”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出现的一种特殊玻璃珠,因其表面装饰的同心圆纹样形似蜻蜓的复眼而得名。这类珠子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历史背景与来源

  1. 外来文化的传入
    “蜻蜓眼”玻璃珠的工艺起源于地中海地区或西亚,后通过欧亚草原或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战国时期,随着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兴盛,这类珠子被贵族阶层视为珍宝,常用于装饰或陪葬。
  2. 本土化发展
    战国工匠在吸收外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土审美,用铅钡玻璃(中国古代特有)仿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蜻蜓眼珠,纹饰逐渐融入云纹、几何纹等元素。

工艺与特征

  • 材质:多为玻璃(琉璃),少数为玉石或陶瓷。
  • 纹饰:表面以多层同心圆为主,中心常点缀蓝色、白色或绿色,形成“眼睛”效果,有些还镶嵌金箔或附加凸起装饰。
  • 工艺:采用“缠芯法”(将熔融玻璃缠绕在芯柱上)或“镶嵌法”制作,技术复杂,色彩绚丽。

文化意义

  1. 身份象征:蜻蜓眼珠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河南辉县固围村墓),表明其主人身份显赫。
  2. 宗教与信仰:古人认为“眼睛”纹样有辟邪作用,可能与“萨满信仰”或“护身符”功能相关。
  3. 中西交融:蜻蜓眼珠是早期全球化贸易的缩影,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国与西亚、地中海地区的文化交流。

考古发现与存世

  • 重要出土:湖北江陵望山楚墓、湖南长沙楚墓、山东曲阜鲁国故城等均有发现。
  • 存世情况:真品稀少,国内外博物馆(如湖北省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均有收藏,拍卖市场上偶见,需谨慎鉴别真伪。

延伸知识

  • 命名争议:学界对“蜻蜓眼”名称的起源尚无定论,一说因其纹样似昆虫复眼,另一说认为与古代“眼睛崇拜”有关。
  • 后世影响:汉代以后蜻蜓眼珠逐渐消失,但其工艺对后来的玻璃器、珠饰制作仍有启发。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