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人啊,怪不得小萱叫出了声。
要是不仔细看,真以为是张女人脸,惨白无比。
其实不是,我下水后,壮着胆子用手碰了碰。
就是个塑料袋。
因为塑料袋周围埋了白颜色的淤泥,外观看起来特别像人的脸!轮廓有鼻子有眼的!
豆芽仔掏上来后大笑:“哈哈!什么人脸!这不就是塑料袋嘛,赵萱萱你真是,整的一惊一乍。”
“我看一下。”
拿过来一看不要紧,我顿时惊呼出声:“把头,这不是淤泥,这是白膏泥!”
神情激动,我从塑料袋上扣了一点,说把头你快看看,是不是。
把头用手指来回捻了捻,皱眉说:“没错,这是老白膏,可为什么….会跑到上头来?”
把头一脸疑惑,他直接绕路,走到了河对岸。
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下,把头又皱眉盯着河面儿看,我见状赶快跑过去。
“云峰,我觉的,咱们刚才捡到塑料袋的地方,有可能是个探坑。”
“不是吧把头?河底都是淤泥,我没看到有探坑。”
把头皱眉推测说:“以前有人在河底打过探坑,时间久了,淤泥自然会把探坑灌满。”
“应该是没探到什么,后来人离开了。”
“把头,如果照你说的是探坑,那白膏泥怎么会跑上来?”
“还有,如果当时打探坑的人看到了白膏泥,肯定会挖,怎么会像你说的走了呢?这说不通。”
“应该是挖了,后来放弃了。”
“你听没听说过一个词,叫反泥。”
“反泥?”
我摇头表示没听说过。
“试试看就知道了。”
“文斌,你去把铲子都拿来。”
把头后退三步,跺脚道:“就从这里,给我往下挖。”
回去穿好衣服,带上头灯跑过来,我们三个同时下铲挖一个盗洞,把头全程在旁观看,他眉头一直皱着,不知道在想什么。
三个人挖了一个多小时,当深度到达接近一米八时,我和鱼哥跳下去,豆芽仔和元宝在上头提土。
我朝上喊:“把头!什么都没有!都是死土!”
“不要停,继续往下。”
又挖了半个多小时,开始有些反常。
地下土变的很潮湿,挖上来,都是一块一块的土疙瘩。
看到豆芽仔提上来的土疙瘩,把头似乎想到了什么。
他猛的一拍大腿,大声道:“我就知道!原来真是个漏斗冢!”
“太少见了。”
“这地方怎么会有漏斗冢?以往只在长沙发现过….这里可是北方,到底谁埋在了这里?”
把头喃喃自语完,又赶忙吩咐说:“云峰文斌,你们两个把盗洞扩宽到一米五,接着挖。”
我根本不懂长沙漏斗冢是什么东西,豆芽仔和鱼哥更不知道,反正就是听把头的话,他让挖就挖。
挖到接近五米深时,脚下露出了一层白膏泥,黏不拉几的很沾脚。
白膏泥层有近二十公分厚,往下是一层黑的木炭土层,很多年前的木炭已经不成块,碎成了粉末,融合到了土层中。
“累死了,鱼哥停停,我得歇一会儿。”
“我也有点累,那就休息几分钟。”
拍了拍头上的土,我点了根烟坐下休息,这时抬头看,坑底离地表落差很高了。
“接着!”
元宝晃了晃手电,喊了一嗓子,扔下来两瓶水。
这晚三十多度,出了很多汗,我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一瓶水,坐着继续抽烟。
我一直在心里琢磨,这妈的是个什么墓,正常情况下,见到白膏泥很快就能见到墓顶,如果是那种没有墓顶的纯土坑墓,看到白膏泥就代表着棺材就在周围,说不定,下一铲子就能碰到烂棺材板。
可这里,自从看到白膏泥,又往下挖了好几米,竟然又见到了夯土层。
太奇怪,听都没听说过。
我承认,这种情况涉及到了我的知识盲区。
我们简单捋一下墓葬常识。
西周到战国早期,白膏泥被严格的墓葬等级制度约束,平民百姓不能用,也用不起,一两钱一两土,太贵了,只有小诸候王等贵族才能用。
战国以后,由于在九江郡(景德镇)发现了大量微晶高岭土(就是白膏泥),再加上制度放宽,所以,一些有钱的大官小官死后也开始用了。
正常情况下,从墓室到地面上,第一层是白膏泥层,然后是木炭层,在然后是夯土层,最后才是封土层。
邙山黄谷沟小河边儿这个墓,它给整反了!
顺序完全倒过来了!
就是先是白膏泥,然后才是木碳,夯土,我估计在往下是封土….这不是就倒过来吗?
休息了十来分钟,接着干,我突然听到鱼哥的铲子“砰的一声!”撞到了某种东西。
鱼哥低头一看。
竟然是一具漆黑的棺材盖儿!
“停!别挖了!”
我忙喊鱼哥停手,然后蹲下看。
没错。
这个奇怪的墓,没有墓室,也没有灌顶,就是个纯土坑墓,挖下来就是烂棺材!
从露出土层的这个棺材盖儿看,棺材非常薄,非常窄,虽然没有全部挖出来,但目测也很短。
猛一眼,给人的感觉这就不是棺材,就是一个长条盒子。
把头下来看过后,深吸一口气说:“这是…..薄棺葬啊。”
我问把头:“这棺材是哪个年代的?这是白膏泥土坑墓,大概率在唐代之前,是隋代?还是西汉?”
“不好说….要看一下,都有可能。”
“文斌把你水给我。”
从鱼哥手里接过来半瓶水,把头缓缓倒在了露出来的黑棺材盖儿上。
棺材木质不明,不知道刷了什么漆,一点没烂,浇水以后用手一擦,看着很新,对于土坑墓来说这个很反常。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木碳层和白膏泥层,把空气和水分隔绝了,如果像上头那么潮湿,木头早烂成了渣渣。
我在打个比方,白膏泥就像剥完了鸡蛋壳,我们看到的那一层“白膜”。
浇水后,把头打着手电仔细观看,他小声问我看到了没有?
我说看到了,好像是羽人。
隐隐约约能看到。
棺材盖儿上画了几个长着翅膀,光着身子的小人。
没有男女的特征器官,因为羽人不分男女。
注释:
漏斗墓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古代墓葬,其特点、历史背景、考古发现实例及文化意义均十分丰富。以下是对漏斗墓的详细介绍:
一、定义与特点
漏斗墓,顾名思义,其墓室结构形似漏斗,四壁倾斜向下,底部较窄。这种设计在承重能力、抗腐蚀性与抗震性方面相较于早期的“箱墓”(墓室四周直上直下,如箱子般)有显著提升。漏斗墓的承重设计由柱子转变为木质框架结构,不仅减少了工程量、降低了造价,还使得墓室的稳定性更强。此外,其特殊结构还有助于死者怨气的快速发散,这在古代被认为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历史背景
漏斗墓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由陈国人卞矶发明。这一时期的墓葬方式正经历着重大变革,漏斗墓作为一种新型的墓葬形制,迅速风靡至后汉时期,成为当时的主流墓葬形式之一。在汉代,墓葬方式发生了从竖穴木椁土坑墓向砖室墓的转变,漏斗墓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三、考古发现实例
-
马王堆汉墓
- 位置与结构:位于长沙,是一个像漏斗形状的方形墓葬,直通地下20多米,相当于现在6层楼的高度。底部放置着一个巨大的梓室,长6米,高2.8米,用了几十块千年杉木拼接而成,最重的一块达到了1.5吨。
- 随葬品:墓中有三层棺,一千多件随葬品,包括漆器、丝织品、竹简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保存程度极高,如出土的素纱襌衣等,堪称稀世珍品。
-
安徽武王墩墓
- 位置与结构: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是一处战国晚期楚国的高等级大型墓地。墓室呈方形漏斗状,口大底小,开口平面近方形,边长约51米。墓中有长斜坡墓道和21级逐级内收的台阶,通向墓坑底部。
- 随葬品与文字:墓中有复杂的棺椁结构和丰富的随葬品,包括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等。椁盖板上还有大量墨书文字,记录了墓葬的营建过程、职官制度等信息,对研究楚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长沙辛追墓
- 位置与结构:整个墓葬呈漏斗状,上面宽大,下面窄小,墓室底部正中间摆放着墓主的棺室。
- 随葬品:棺室四周摆满了珍贵的陪葬品,包括金器、银器、玉器、漆器等文物,足有上千件之多。其中,出土的辛追夫人遗体保存完好,被誉为“东方睡美人”。
四、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墓葬形制的演变:漏斗墓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墓葬形制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从早期的“箱墓”到后来的漏斗墓,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研究古代社会的丧葬习俗:漏斗墓作为古代墓葬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丧葬习俗、文化观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漏斗墓的考古发现,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丧葬礼仪、随葬品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 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漏斗墓中的随葬品、棺椁结构、墓葬形制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例如,通过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推断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通过棺椁结构和墓葬形制,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建筑技术和文化观念。
综上所述,漏斗墓作为古代墓葬形制的一种特殊类型,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漏斗墓的研究和考古发现,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丧葬习俗、文化观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