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夜幕中的篝火晚会 ——北派盗墓笔记真实性

16次阅读
没有评论

此时刚过中午不久,伴随着巨型唐卡被人挑起,顿时点着了围观民众的热情,吵吵声很大。

女孩儿馥珠,混在人群中哭着相机佯装拍照,并未看到我。

“把头,她们兄妹….目标是偷这张唐卡?”

“嗯,不会错,你没听说过头三年前的新闻?”

“是02年?什么新闻。”

把头抽了口烟,缓缓吐出说:“那年的11月份,也是一张御制阎罗唐卡像,在香港佳士得卖了3087万港币,而这张,也是阎罗像唐卡。”

我又看了几眼,那不像个唐代唐卡,那帮专家不知道什么水平,石榴村这张阎罗,可能是明清时期仿的。

如果是唐代,这张要过千万。

要是明清仿,大概值个十万左右顶了天。也就是说,珠珠可能不知道。

“怎么,云峰你还想告诉她啊?”

“别,”把头呵呵一笑:“我们都是贼,只是目标不同而已,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江湖规矩,看破不说破。”

我点头说是,同时脑海中回想起那一幕,和女孩子亲嘴的感觉还不错。

晚上村里有篝火晚会,我们没出去,在等老张。

大概晚上9点头,有人敲门。

“老板,我把人带来了,快开门!真不好找,我下午来开着车硬是跑了三十多里地!”

打开门,老张身后领着个身穿百褶服包着头的老太太,老太太满脸皱纹,看起来岁数很大,最起码比把头大。

进来关上门,把头问:“这是木雅人?

“是!雅江石绵一带!最正宗的木雅人!我把人拉过来费了老鼻子劲!”

我是第一次见木雅人,心想这就是800年前党项人的后裔?除了眼眶深一些,感觉和普通的老太太没啥区别。

把头数了五张一百递过去,老张立即喜笑颜开接到手里,笑着说:“谢谢老板啦。”

木雅老太太说话了,语速不快,但一个字都听不懂,我努力听了半天,感觉像在听天书。

“说的什么意思?”把头问。

“什么意思我也不知道啊,你们下午光让找个木雅人过来,可没让我找翻译,这是他们自己的木雅语,别说我,藏民都听不懂啊。”

“不过没关系,”老张马上笑道:“我老婆懂一点木雅语,可以帮你们翻译,就是这个…..呵呵,咱们都是朋友,给我意思意思就行了。”

木雅语是少数民族中的濒危语言,没有文字版,就是只会说,没法写,都是口口相传。我感觉或许在过50年到一百年,这种古老神秘的语言就会完全消失,就像西夏文。

雅江,石棉等地的木雅人认为自己是藏族人,但藏族人并不接纳他们,因为本质上的文化不同,如今的木雅人,还残留着古党项人的少数习俗。

10点多,老张老婆赶来了,充当我们之间的翻译。当然我们又给了几百块钱好处费。

把头从怀中掏出张纸铺了到桌面儿上,纸上用铅笔画了一座圆柱形石塔。

“你帮我问问,这种样子的塔,她见没见过?”

老张老婆尝试用木雅语帮我们问,她说的断断续续,有时候,一个单词会想好几秒。

随后,木雅老人指着白纸讲了一大堆。

老张老婆眼睛瞪大,讪讪的说:“我…我大致听懂了一半多,她说她小时候见过这种圆石塔,在一座大山深处,那里有很多野狼。”

“具体些,哪座深山里?”把头问。

又帮我们问了,老张老婆摇头道:“她说她也不记得了,没人会去那里,在西北方向。”

“西北方向….”

“那就这样,张老弟你们走吧,有事儿再找你。”

把人打发走,把头找出地图看了半天,皱眉小声说:“从这里往西北,主要是弭药山和堡子山,而“弭药”在藏文中的意思,就是木雅!”

把头重重点了下地图:“可能就在这儿,检查下东西,缺什么赶快买,近一两天,我们就动身进山。”

我说好。

的确有要买的东西,我被那种高原反应整怕了,要买两瓶氧气带上,听说只要时不时吸两口纯氧就不会有高反了。

从屋里出来,看着远处盛大的篝火,听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我突然想,如果以后金盆洗手不干了,在这里山脚下买间房子定居也不错,没人认识我。

但那还远,钱这东西,没够,我有了三百万,还想挣到五百万,有了五百万我还想存到一千万,真没吹牛逼,我的目标是30岁之前,攒一个亿。

坐地上伸手摸烟,结果空了,我直接进屋把我的双肩包拿出来了,包里还有几盒。

“峰子你坐这儿干什么?走呀,跳舞去啊!”

豆芽仔乐着说:“今天晚上兄弟可能要有福了!我刚才跟着她们跳舞,最少有5个女的看上了我,这我顶不住啊。”

“吹,你长什么吊样?还五个女的看上你了。”

“真的!你看你还不信!你太小看我了,我马上给你领个过来!”

等了几分钟,豆芽仔还真领着个年轻女孩儿过来了。

“拉姆!介绍一下,这是我兄弟,快叫峰哥。”

“峰哥好,”这女孩儿笑着,乖巧的叫了声。

看豆芽仔得意的眼神,就像在说:“怎么样?没骗你吧?”

由于外头没灯,光线不太好,我看不太清这女孩儿长相,不过豆芽仔看上的,应该不差。

“峰子你不去拉倒,拉姆,走,咱两去玩去。”

这女孩儿转身刚走没多远,突然和一个“黑影”撞在了一起,由于速度过快,两人都摔倒了。

拉姆叫了声哎呦!豆芽仔忙去搀扶。

“他妈的!怎么走路的!没看到有人!是不是没长眼睛!”

“是你?!”

伴随“黑影”起身,豆芽仔一愣。

我也看清楚了,竟然是珠珠。

“这么着急,你是要去哪儿?”豆芽仔问。

珠珠随手捡起来她的背包,忙笑道:“没事儿,我表哥喊我过去,你们在这里慢慢玩,我先走了。”说完就快步离开了。

我很想说:“珠珠别装了,我知道你身份,咱两都一样是贼,你是不是把唐卡偷到手得手了?现在是要连夜跑路了,其实你偷的唐卡只值几万块。”

摇摇头,这些话我心里想想就算了,把头说的。江湖规矩不挡人财路,看破不说破。

人走后,豆芽和女孩儿拉姆继续去跳舞了,我抽完了这根烟准备回屋。

刚提起包,我马上皱眉。

不对…..

我的包怎么这么轻?

 

 

注释:

党项人作为西夏王朝的主体民族,在1227年西夏灭亡后经历了复杂的迁徙与民族融合过程。根据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及现代民族学研究,党项后裔的分布与演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中原地区的汉化群体

  1. 河南濮阳杨氏家族

    • 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杨什八郎等村庄的杨姓村民被确认为党项后裔。其先祖唐兀台原为西夏遗民,归附蒙古后随军征战,其后代定居中原并改姓杨。现存《唐兀公碑》、家谱《述善集》等物证证实其身份。该群体高度汉化,语言、习俗与周围汉族无异,仅保留个别传统(如丧礼不告庙、尚武遗风)

    • 据家谱记载,家族自元末至今已传28世,人口超4000人,民族登记为汉族,但仍保留对西夏祖源的记忆

  2. 安徽余氏家族

    • 安徽合肥及安庆的余氏家族为元末党项名臣余阙后裔。余阙原籍武威,因任职庐州定居安徽,其后代在元末战乱中隐姓埋名,改姓余,现存《余氏宗谱》为证。该群体现约5000余人,已完全汉化,仅少数年长者知晓党项渊源


二、西部地区的藏化与蒙古化群体

  1. 四川木雅人

    • 分布于四川甘孜州康定、道孚等地的木雅人,被认为是西夏灭亡后南迁的党项遗民与当地弭药人(党项原始分支)融合形成。藏语称其为“木雅巴”,自称“博巴”,语言兼具藏语与古党项语特征。当地传说“西吴王”(西夏王)曾在此建立小政权,藏语“木雅”一词源自西夏都城兴庆府

    • 木雅人保留尚白传统(象征纯洁),部分建筑风格与西夏类似,但整体已融入藏族文化

  2. 唐古特人与蒙古化遗民

    • 元代蒙古人称党项人为“唐兀惕”,部分西夏故地遗民被编入“唐兀军”为元朝征战,逐渐蒙古化。甘肃酒泉出土的《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显示,西夏遗民家族自第二代起改用蒙古姓名,最终融入蒙古族或回族

    • 现代学者推测甘肃裕固族可能包含党项、回鹘、蒙古等多民族血统


三、其他地区的融合与遗存

  1. 西藏夏尔巴人

    • 部分学者认为夏尔巴人(中尼边境未识别民族)可能为党项后裔。其体貌特征(高鼻深目)与西夏人有相似性,且传说中西夏遗民曾向珠峰地区迁徙,但此说缺乏直接证据,争议较大

  2. 河北与宁夏遗存

    • 河北保定曾出土明代西夏文经幢,显示至明中叶仍有党项后裔聚居,但此后完全消失

    • 宁夏、甘肃等地部分群体保留尚武传统或语言遗迹,但已无明确民族标识


四、民族融合的普遍性

党项后裔的消亡本质上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 文化同化:中原及南方群体因长期与汉族杂居,语言、习俗被同化,仅通过家谱或特殊风俗保留记忆578

  • 政治压力:蒙古统治下,西夏遗民为生存改姓或依附强势民族(如蒙古、藏族)

  • 地理分散:失去共同地域的党项人分散于各地,加速了与其他民族的交融


党项后裔的分布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典型路径:

  1. 中原汉化(河南、安徽)

  2. 西部藏化与蒙古化(四川、甘肃)

  3. 边疆遗存与争议群体(西藏夏尔巴人、河北经幢)
    尽管党项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已消失,但其血脉与文化通过多元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