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表哥表妹——江湖盗门

18次阅读
没有评论

这天是瓦泽晒佛节,喜庆的日子,几个男的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女的在圈里跳舞。

男女们身穿传统服装,脸上洋溢着笑容。

我愣愣的看着地上的倒三角,距离上一次看到这个图案,过去一年多了。

隐约听到,似乎有人在叫我名字。

突然!我定睛一看,眼前烧石头的老太太,双眼成了乳白色,眼球只有白的,没有黑的瞳孔!

我没来由的脚下一软,一头栽倒了!

头磕到了地上,离正在冒烟的火堆,距离不到十公分!

“云峰!”

“你怎么了!快拿纸!

“”拿纸来!”小萱眼神惊恐,大喊大叫。

我伸手一摸,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流鼻血了….

我马上仰起头。

小萱慌乱的用纸帮我擦,可怎么都不止。

血顺着鼻子往下流,一滴滴,打湿了我胸前的衣服。

“水!水给我!”

鱼哥慌乱的托住我脖子,用手沾着凉水,使劲往我头上拍。

“峰子!峰子!睁开眼!”把头和豆芽仔也大声叫我。

我自己感觉,就是呼吸不上来了!像是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死命掐我脖子!

这时,一名背着双肩包的女孩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她快步跑到我跟前看了看,立即大声说:“我是医生!他这是急性高原反应!谁有氧气!谁带氧气了!”

周围没人回应。

“谁有氧气!这是会死人的!”

这背着包的女孩神色着急,她转过头来,突然俯下上半身,和我嘴对嘴了。

舌头不受控制的碰在一起,我感觉嘴唇麻麻的,大脑里一片空白。

随后这女孩儿抬起头,用手拍我脸说:“怎么样了!别说话!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我调整呼吸,几分钟后情况慢慢好转,鼻血也止住了。

小萱哭着喊:“云峰你怎么了!你吓死我了!云峰你跟我说句话!跟我说句话!”

“先别让他开口,让他多休息一会儿。”

“他以前是不是没有来过高原?这是急性高反!如果身边没有人,会要人命的!”

把头忙说:“姑娘,太感谢你了,我们都不懂,你帮了我们大忙。”

“不用谢,这都是应该的,我也是来康定旅游的。”

我扭头看去,此刻烧石头老太太的眼球不在是纯白,而是和正常人一样黑白相见,刚才那一瞬间,应该是我缺氧产生了幻觉。

民宿老板老张,开口说:“哎呦喂!小兄弟你刚才把我吓的都不敢说话了,你怎么有这么严重的高反!这还没到海拔高的地方!石榴村在往上游走10公里,那里才到高海拔区!”

我尝试着站起来,小萱立即扶住我。

“没…..我没事儿了,刚才让大家操心了。”

我弯腰道:“你是医生?谢谢你刚才救了我一命,一点小意思,还望收下。”

“你这是干什么?医生救人是职责,我不要你钱,你快收起来!”

我理解错了,我拿了三百块钱,我以为人家嫌少,又准备去包里拿。

“哎呀!说了不用!”

她开心的笑道:“这样吧!你要真过意不去,就请我吃顿饭吧。”

我说那当然没问题。

找了家卖饭的地方,我丝毫不吝啬,把有东西全点了。康定黄凉粉,酸菜面皮子,酥油包子酥油茶,牛肉粥等等点了一大桌。

饭桌上了解到,她姓馥(fu),叫馥珠,竟然是千里之外的邯郸丛台人,这个姓氏可不多见。

馥珠长相普通,但皮肤白皙,干干净净,圆脸,刘海头,有种领家女孩儿的感觉,她说她是邯郸丛台中医院的一名实习医生,这年22岁。

“馥姑娘,我这么称呼你可以?”

她一笑,眼睛弯成了月牙,说:“可以啊,我这个人喜欢旅游交朋友,我很好说话的,你也可以叫我小名珠珠。”

我还没说话,突然,脚下一阵剧痛。

小萱咬住一只筷子,斜眼看我,桌子底下,她狠狠踩了我一脚。

我忙说:“珠姑娘,吃菜吃菜,这还剩这么多,不吃就浪费了。”

她笑了笑,也不客气,伸筷子,去夹把头面前放的黄凉粉。

把头本来也在笑。

可突然,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我看到把头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

“珠珠!”

“你怎么在这儿吃上饭了!我以为你去别的地方了,害我好一顿找!”

“这几位是……”

说话的是名年轻男人,和我差不多高,皮肤晒的黝黑,短发,眼神明亮,看起来很精神。

“哦,表哥,他们是我刚认识的朋友,可好了,还请我吃饭了对了,我还不知道你们叫什么呢?”

我说我叫项峰,其他人当然报的也是假名。

“你们好,赵志平,我是珠珠表哥。”

“别吃了珠珠,你没看开始了?大唐卡被抬出来了,走吧,咱们还要拍照。”

再次谢过我请客吃饭,二人结伴离开了。

豆芽仔吃的满嘴油顾不上说话,鱼哥不吃辣椒,正往自己小碗里盛牛肉粥,小萱在我耳旁小声说:“还看人家?她有我漂亮?你别多想,人和你嘴对嘴只是为了救你。”

我说我当然知道,她没你好看,你最美。

“云峰,吃完了吧?出来一下。”

从屋里出来,我看到村民已经举起了巨型唐卡,那张唐卡目测最少五米多高,五米多宽,用一排棍子支撑着,画的应该是绿度母,通体用矿物质颜料手工绘成,看的很震撼。

风一吹,巨型唐卡冽冽作响,半空中的绿度母眉眼传神,随风飘动,像是活了过来。

许多藏民见此情景,纷纷跪下。

他们拿着小号唐卡,双手举过头顶,虔诚的顶礼膜拜。

阳光撒下,真是一副千人跪度母的奇景。

我看到了不远处的馥珠,她此刻手拿小型单反相机,正在聚精会神的拍照,她那个叫赵志平的表哥也在拍照。

“云峰,你没看出来?”

“看出来什么?”

把头看着不远处的馥珠,开口说:“这个女孩儿,不是医生…..”

“啊?把头,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医生?人刚可是救了我?”

把头皱眉说:“救你是救你,这是两码事,刚才,她伸手夹菜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她的食指和中指,长度一模一样。”

手指长度一样?这个我真没注意到。

我问把头那是什么意思?

把头说:“意思就是,她不是医生,她是小偷,是职业扒手。”

“小……小偷?!职业扒手!把头!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

把头冷声说:“以前的盗门,像这种女孩儿,在五六岁时就会被人训练,用锉刀连皮带肉,活生生把两根手指磨成一样长短,我见过,小快手卢的手指也是这幅模样。”

“把头我不懂,就算是小偷,为什么要磨短手指?”

把头对着我,伸出手指道:“将中指磨平,与食指齐,这样,两根手指会一样长,偷起来方便,就像筷子,若筷子有长有短,用起来就会不方便。”

就在这时,听到有人大喊:“来了来了!唐卡出来了!”

是老张说的那张唐代巨型唐卡,被一群人抬出来了。

“让让!都让让啊!”

我和把头看着。

只见人群中的馥珠和她表哥,对着抬出来的巨型唐卡一顿猛拍,随后,二人放下相机,对视了一眼。

馥珠慢慢伸出舌头,舔了一圈嘴巴。

 

 

注释:

“江湖盗门”是中国古代江湖社会中以盗窃、劫掠、情报刺探等为主要活动的隐秘组织统称,其体系庞杂,融合了技艺传承、江湖规矩与生存哲学。以下从历史脉络、组织结构、技艺门类及文化影响等角度综合解析:


1. 历史脉络与起源

  • 先秦至汉晋
    盗门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游侠”与“刺客”,如《史记·游侠列传》所载郭解等豪侠,虽以义行闻名,但其私刑执法、结党营私的形态已具江湖组织特征。汉代“绿林”起义军中的劫掠行为,亦被视为早期盗门活动的历史投影。

  • 唐宋时期
    随着商业繁荣与市井文化兴起,盗窃技术逐渐专业化。唐代笔记《酉阳杂俎》记载“飞贼”穿墙越户之技,宋代《武林旧事》描述临安城“柜坊”(黑市)中销赃团伙的运作,标志盗门职业化。

  • 明清鼎盛
    明末流民激增与清初秘密会社(如天地会、白莲教)兴起,推动盗门组织严密化。清代《江湖丛谈》记载“金、皮、彩、挂、评、团、调、柳”八大门中,“金门”(盗窃)自成体系,分“上八贼”(高门大盗)与“下八贼”(市井扒手)。


2. 组织结构与行规

  • 门派分支

    • 燕子门:专精轻功与夜行术,擅入高墙深院,传有“踏雪无痕”之技。

    • 神偷门:以巧手开锁、妙手空空闻名,多用“探囊术”“隔空取物”。

    • 响马帮:马贼集团,活动于山野要道,劫掠商旅,讲究“留财不留命”。

    • 千门:以骗术为核心,设局行诈,与盗术结合,称“盗亦有道”。

  • 等级制度
    盗门内分“祖师爷”(创派者)、“瓢把子”(首领)、“踩盘子”(探路者)、“下手”(执行者)、“销赃人”等层级,等级森严,需“拜香堂”入门。

  • 江湖规矩

    • 三不偷:不偷妇孺、不偷救命钱、不偷忠烈祠。

    • 黑话切口:如“走水”(失手)、“亮子”(灯笼)、“顶天”(帽子),用于内部沟通。

    • 惩戒机制:叛门者受“三刀六洞”之刑,销赃私吞则“断指谢罪”。


3. 核心技艺与传承

  • 轻功身法
    通过“绑沙袋跑桩”“夜走梅花阵”训练,追求“壁虎游墙”“燕子三抄水”等绝技,清代《清稗类钞》载有飞贼“一夜间盗尽九家府库”的传说。

  • 开锁术
    分“硬开”(暴力破坏)与“软开”(技巧解锁),高手可用铁丝、竹片开“九转连环锁”。

  • 易容伪装
    利用“人皮面具”“缩骨功”改变体态,或伪装成商贩、乞丐混迹市井。

  • 销赃网络
    通过“鬼市”(黑市)、“当铺暗线”洗白赃物,形成“盗—运—销”产业链,清末北京琉璃厂部分古董商被指为盗门销赃枢纽。


4. 文化影响与虚实辨析

  • 文学演绎

    • 《水浒传》中时迁“鼓上蚤”形象奠定盗门侠盗化倾向,其“火烧翠云楼”“盗甲诱徐宁”成为经典桥段。

    • 民国武侠小说(如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将盗门技艺神化,衍生“盗帅”“神偷”等浪漫化角色。

  • 历史真实
    清代档案中“江南连环盗案”“京师飞贼黄三太”等记录,证实盗门活动的存在,但其组织严密性常被文学夸大,实际多为松散团伙。

  • 现代遗存
    部分技艺(如传统锁具破解法)被魔术或特技表演吸收,而“盗门规矩”则成为江湖文化研究的素材,如人类学家王铭铭对闽南“暗语帮”的调查。


5. 盗门与主流社会的互动

  • 对抗与共谋
    官府对盗门多采取“剿抚并用”,如清乾隆年间招安盗首张百龄为捕快,利用其熟悉江湖规则缉盗。

  • 民间评价
    底层民众对劫富济贫的盗门(如“义盗廖添丁”)抱有同情,但痛恨欺压百姓的匪帮,民谣云:“盗亦有道百姓容,无道之盗天不容”。

  • 江湖地位
    盗门在江湖八大门中地位复杂,既被视作“下九流”,又因技艺高超受敬畏,民谚称:“宁惹阎罗王,莫惹盗中郎”。


附:盗门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 与绿林的区别:绿林多为武装反叛集团,目标为政权;盗门侧重财物窃取,求生存而非改朝换代。

  • 与丐帮的关联:丐帮中“诡门”分支(如“采生折割”)与盗门存在利益勾结,但丐帮以乞讨为主,盗门以盗窃为业。

若需进一步研究,可结合地方志中的盗案记录、江湖秘本(如《贼经》)、口述史等资料,辨析盗门的历史真实性与文化建构。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