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财迷的老张——一起盗墓

1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小萱刚刚的话提醒了我。

石榴村晒佛节用的唐卡,前后被偷了很多次,老张也跟我讲过这件事儿,说最后偷的人都意外死了。

我皱眉想:“诅咒….真的存在?是藏地的诅咒,还是党项人的诅咒?”

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很玄呼,玄呼到人不信。

沙漠里养狗的党项人在死前,确实对我下过诅咒,用倒三角图案咒我什么来着,忘了。

党项人就是西夏人,我不确定21世纪还有没有纯种的党项人,但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来看,西夏确实对诅咒这东西很在行。

宁夏1989年出版的白话文“番汉合时掌中珠”,包括同时期的“契丹史白话”和“宋史:夏国传”中,都明确的写道:“夏国笃信机鬼,尚诅咒,每逢出兵必先卜,用以问吉凶,决疑难。”

我说的都是正史上对西夏诅咒术的原文描写。

当时,宋朝人之所以害怕西夏人还有一点,就是党项人有条族规,“有仇必报。”

宋史夏国传中原话描述是:“唐兀特,若复报仇,谷卖不收,男女秃癞,六畜死绝,蛇入帐。”

翻译过来白话意思就是,“党项人若是和人结仇了没报仇,地里的庄稼不管了,不管是男是女都会秃头,养的鸡鸭牛羊全死光,晚上睡觉毒蛇会钻进自己帐|篷中。”可以看出来,党项人上下都是有仇必报的性格。

我本来没事了,小宣无意中的一句话给我整挺怕。

“怎么了云峰,你脸色不好看。”

“没事儿,你快睡吧,明天一大早还得跟把头他们先走。”

隔天一早,果然像把头预想的,凡结队出村的外地游客都受到了严格搜身,男的搜男的女的搜女的。

有两小伙子不乐意,嚷嚷着说:“凭什么搜我身!这是犯法的!这是侵犯我的个人隐私!我要投诉你们!”

他投诉谁呢?没谁,石榴村这里村长最大,

村长根本不多逼比,直接放出来了只大藏獒要咬人。

好家伙,我看那只大藏獒口水直流,两腿站起来比成年男人还高,把两小伙子吓了个屁|股尿流,最后不敢不听话。

丢了唐卡,人不去立案,开始做法了。

所谓的做法,就是一个老头,手里拿着根棍子,围着火堆转圈,然后挥舞手中的棍子大声喊叫。

我怎么看,动作神情都有点像后来的电视剧里演的,巴拉拉小魔仙变身。

“老张,这是在做什么法?”

“这个啊,我也是第一次见,听我老婆说好像这个叫请爬神。”

“什么东西?请爬神?爬神是什么神?”

老张摇头:“我也不清楚,是他们少数民族的某个神吧。”

老张看着做法那里,眯着眼抽烟说:“可能是壁虎蜈蚣之类的神,爬虫嘛,所以叫爬神。”

“扯吧,你说了等于没说,不光动物,人也能在地上爬,”

等等…

我脑海中突然冒出来三个字。

“七月爬”?

二者之间会不会有某种联系?不太知道。

“兄弟,我问你个事儿啊。”

“问什么?修车钱我不是刚才给了你了吗,一万块。”

“不是。”

老张左右看了看,小声问我:“你们几个,是不是盗墓贼?”

我脸上表情慢慢收紧,皱眉道:“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你看你,装了吧?”

“昨天那个圆脸女孩儿和你说的话我听到了,当时我没走远,她说,没想到你是挖坟的。”

我脸色阴沉,没说话。

他拍了拍我肩膀,压低声音说:“你放心,我不吭声,绝对保密,不让其他人知道。”

“这年头挣点钱不容易,死人拿着钱又没用,浪费资源,生活压力这么大,还不如让咱们活人花了,你说是不啊兄弟?”

我还是不吭声。

他又讲道:“我知道一个地方,就离这儿不远,有个古墓,你要是算我一份,我就告诉你。”

我转头往回走。

他急忙追过来说:“真的!我真知道一个古墓,关键是那里方圆几里地内都没住人!”

“我一直想干笔大买卖,以前还想一个人去挖,但是我不会,这样!你有技术,我有头脑,咱两合作,肯定能大赚!”

话到这份上,我在装哑巴没用,回头问他什么古墓。

老张眼睛小,说不好听的就是老鼠眼,他眼睛滴溜溜一转说:“我查过书,可能是元代的墓。”

元墓?

我心里咯噔一跳。

“你怎么确定的?你不是说不懂?”

老张笑道:“以前有人在那里种地,捡到过一个破铜壶,扁的,还绑着麻绳,有人懂这个就说了,说是元代士兵用的,麻绳是为了让铜壶栓在马背上不掉下来。”

我听的有些心动。

我和把头极少碰到辽墓和元墓。

不是不想碰到,想啊,妈的我想死了,日思夜想。

辽代墓中,常有陪葬铜钱和金器的习惯,像博物馆的金面具就是。

还有辽代的铜钱市面上出土的非常少,我们行里有种说法叫“辽上八品,辽下八品。”

上八品是八个不同年号的同钱,下八品是另外的八个年号。

比如说“天显钱,天赞钱,神册钱等,”不比大齐通宝差多少,这种辽上八品看一眼都奢侈,把头都没见过。

碰不到这种墓的主要原因,还是不好找,我在举个例子,历朝历代,几乎一大半皇陵都发现了,唯独元帝陵发现甚少。

据传是蒙古人下葬之后有个习惯,他们会驱赶几百匹马甚至上千匹马,来回踩踏一个地方,直至把活土踩踏成排列紧密的死土,地表上留的封土堆,也会被踏平,让后人难觅踪迹。

再说,元墓也有可能出元青花,那更值钱。

“考虑的怎么样了?”

“就咱两?”

“不,加上我老婆,我们三个。”老张说。

“这样,要不我带你去看看?不用出村,往那边儿走,”他指了指身后方。

我其实并未报多大希望,辽墓元墓哪有那么容易找到。

很快老张带我到了地方,我到了后一看这里的地形,眉头直皱。

这里一面儿靠山,三面儿开阔,周围看不到房子,正好是在一户人家的菜地里头。

种的都是萝卜,10月末气温开始逐渐由暖转凉,康定这里更是有昼夜温差,所以刚长出来不久的萝卜苗都包了一层厚厚的保温膜。

这里一点古墓的迹象都看不到,老张却坚持让我找找看,他还知道洛阳铲,问我有没有,让我用洛阳铲找。

要是我用铲子探这么一大片菜地,最少得打几十个探坑,若结果是没墓,那人家刚长出来的萝卜苗全让我糟蹋了,到时候留一地坑,还容易被发现。

想了想,我快步跑回去,从我们的大包里,拿了四根细铜管和一些工具过来。

就像给汽车做四轮定位一样。

我想试试,在这一大片菜地里做个古墓定位。

 

注释:

《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时期编纂的一部西夏文与汉文双解辞书,由党项学者骨勒茂才于西夏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完成,被誉为“破解西夏文的密钥”,对西夏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以下从编纂背景、内容结构、历史价值及现代研究等角度综合阐述:


一、编纂背景与目的

  1. 语言融合的需求
    西夏建国后,境内党项、汉、吐蕃等多民族共存,语言隔阂成为社会融合的障碍。骨勒茂才在序言中明确编纂目的:“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138,旨在促进番(党项)汉双语互通,推动民族交流。

  2. 政治与文化考量
    西夏虽创制文字,但长期依赖汉文化典籍。编纂此书不仅满足语言学习需求,也体现西夏政权对中原文化的借鉴与融合,如书中“四海”“五常六艺”等词汇直接引用儒家概念,折射出西夏的“大中国观”


二、内容结构与特色

  1. 分类体系
    全书以“天、地、人”三才为纲,每类分上、中、下三品,共九大类别:

    • 天部:涵盖天体、星象、气象(如“青龙”“天干地支”);

    • 地部:包括山川、矿产、动植物(如“菠棱”“松柏”);

    • 人部:涉及人体、亲属称谓、社会活动(如“诉讼程序”“婚姻”),其中“人事下”类目占全书一半,详细记录西夏社会制度与日常生活257

  2. 四项对照格式
    每个词条分四列排列:

    • 中间两列:西夏文与对应汉文;

    • 两侧注音:汉字标注西夏文发音,西夏字标注汉字发音。
      例如,“泥”的西夏文由“水”与“土”组合而成,体现会意造字法


三、历史价值与学术意义

  1. 破解西夏文的“金钥匙”
    西夏灭亡后,其文字成为“死文字”。1909年俄国科兹洛夫在黑水城遗址(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此书原件,学者通过其双语对照功能逐步破译西夏文。例如,美国学者陆宽田1982年整理出版的影印本,首次公开完整原件,极大推动了西夏学研究

  2. 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书中收录的“政府机构”“农事耕具”“佛事活动”等内容,为研究西夏政治、经济、宗教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例如,“弹奏乐器”条目揭示西夏音乐与中原的关联,“诉讼程序”反映其法律体系


四、版本流传与考古发现

  1. 国际流散与回归

    • 黑水城出土的完整本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早期仅有罗福成1924年抄本流传

    • 1989年莫高窟北区B184窟出土残页(编号B184:9),内容为“地用下”植物类词汇,是国内仅存的孤本,2010年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 现代整理与研究
    宁夏博物馆藏有复制品,学者史金波等通过残页与俄藏本比对,完善了西夏语语音体系。马洋等研究者指出,此书不仅补充了西夏史料,还修正了汉文文献的疏误


五、文化融合的见证

  1. 语言互鉴的典范
    西夏文在结构上借鉴汉字(如点、横、撇等笔画),但笔画更繁复,且独创部首组合(如“姓”与“苏”合成姓氏“苏”)

  2. 民族交融的桥梁
    书中“四海”“圣人”等词汇直接源自汉语,而西夏人虽处内陆仍使用“江河”一词,显示其对中原地理概念的认同。这种双向学习机制,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早期例证


《番汉合时掌中珠》不仅是语言学工具书,更是西夏社会与中原文化深度融合的缩影。它通过双语对照的智慧设计,跨越时空为现代学者打开西夏文明的大门,并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其残页的发现与保护,亦提醒我们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与研究传承的重要性。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