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行业都有忌讳,我扔了冥契还想洗洗手,可惜没水。
这东西,相当于活人和阴曹地府签订的买房合同,也可以理解成阴宅文书。
我记得,河北博物馆的文史馆就有一大堆这类东西,那个是用毛笔蘸朱砂写的,下半部分就是我刚看到的那样式,上半部分看不清的字迹,应该是“阎王告地书。”
我掏出打火机把这东西点了,晦气。
火光燃烧,老张一脸可惜,他眼里只看到了钱。
“走啊,别看了,发什么呆?”
老张回过神来,忙把铁锤递给我。
墓葬封门不是一块儿整木,是由六条方木排列而成,我用凿子锤子砸开中间一条方木,然后探头向里看。
主墓室很黑,伴随手电光一寸寸蔓延驱散开黑暗,大致看清了墓室情况。
安葬墓主人的主墓室,面积30平左右,上方是青砖砌成的宝顶,砖缝之间长了一层干黄的青苔,长过青苔,就证明以前墓里进过水。
再说了,这可是庄稼地,村民可能还会浇水。
我举着手电慢慢向左移动,最终,手电光束定格在了一排棺材上。
有五具古代棺材,大头冲西,并排放在墙角,其中四具变形严重,整个扁了,最角落那具棺材看着完好,但同样灰尘满布。
我心想,“这里…..难道是古代某个有钱人的家族墓葬?”
“五棺一室”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在川藏地区很罕见。
我拍拍老张肩膀,又指了指墓顶。
老张明白我意思,他强压激动的心情,快步跑到墓道尽头,抬头对着盗洞学了声狗叫。
“汪。”
很快,作为回应,洞口上方传来两声猫叫。
“喵,喵。”
猫叫是他老婆学的,意思是周围安全,没有情况。
“走,拿上布袋,准备开棺。”
先把包扔进去,然后人钻进去,我站稳后,正准备拉开包,眼角余光忽然看到背后亮起了黄光。
“你干什么?”
只见老张从怀里掏出来一根白蜡烛点上了,他把蜡烛立在墓室墙角,开口说:“我以前听人讲过,这是摸金校尉的规矩,我们要守规矩啊。”
我懒得管他,点就点吧,当照个明。
推开棺材盖儿,我和老张同时向里打量。
里头半棺黑泥,而且有种,奇怪难闻的腐酸味。
这种特殊味道我们叫“棺味儿”,我深吸一口,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就是这个味儿…..比女孩子身上的味道还好闻。
看我一脸陶醉,老张问:“咋了兄弟?”
我说你不懂。
有这种味道,证明这墓从当初下,葬到现在没打开过,而且,棺材中见到的“黑泥”也是好东西,都是死人生前穿的各种衣服,丝绸,寿被等有机物丝织品腐烂形成的。
如果打开棺材没这种黑泥,一般两种情况。
墓主太穷穿不起,再就是被盗过。
“来老张,撑口袋。”
“我天,这是啥!人大腿?”
看我从泥里掏出件东西,老乡顿时惊饭。
“什么妈的人大腿,这是个瓶子,辽金时期的象腿瓶,也称为鸡腿瓶。”
“我没见过啊,这能值多少钱?”老张忙趁开口袋。
我没回话,手在黑泥里乱掏,很快摸到了头骨。
双手捧着端出来,我让老张在地上铺块儿布,小心把人头骨放了上去。
拿人钱花,你不能手扣着两窟窿眼儿拿出来,这是素质问题。
“你看什么?”老张问。
我皱眉说:“是个女的,以前死的时候20岁左右,不超过23岁。”
“这你都能看出来?”
墙角立点蜡烛还在燃烧,火苗映照,头骨的两个眼眶看起来有些阴森。
“你看她牙齿,这是恒牙,换了恒牙说明她度过了青春期,这一排是第三臼齿,臼齿洁白,牙冠磨损轻微,如果过了三十岁,不管刷不刷牙,这里都会变黄。”
“还有,你看她头骨这里,是不是有条缝?”
老张点头:“是啊,怎么会有条缝?难道是被人砸死的?”
“不是,你也有,咱们都有。”
“这叫矢状缝,从21岁左右开始,到35岁基本就愈合了,她这里,能明显看出来是刚刚开始愈合。”
“你在看眼眶这里,这里是冠状缝,如果这里全长上了,这个人年龄最起码要超过六十岁,所以说很年轻。”
“那兄弟,你能看出来她是怎么死的?”
我摇头说不知道,看不出来。
又按顺序打开棺材,应该是古代四个女的,一个男的,葬在了这里。
从摆放位置看,女的应该是从棺,男的是主棺,男棺没扁,从外表就能看出,男棺用的楠木料极厚,足有十多公分厚。
我在女棺中找到四个象腿瓶,一个棺材一个,应该是她们死前右手搂着象腿瓶。
此外,还零零碎碎找到一些金银器,主要是两条素面儿金手镯,和六个喝酒用的银质小酒杯。
保存这么好,没大货,我有些失望,当下把目标放在了最右侧的主棺上。
主棺墓主人的头骨大半埋在黑泥中,我刚伸手准备清理。
忽然,墙角立的蜡烛,噗的灭了。
墓室完全封闭,我没感觉有风,怎么蜡烛突然灭了?
老张咽了口吐沫,问我:“兄弟,是不是有看不见的东西?”
我说:“有,就在你身后,四个穿着古装的女的,一脸惨白,正手拉手盯着你看。”
老张额头冒汗,能明显看到,他小腿肚子开始打哆嗦。
他这个就叫“有心没胆儿”,刚才还牛哄哄说发要大财,现在却自己害怕了。
老张慢慢转头,猛的打开手电!
“呵…..没有,哪有四个女的手拉手,兄弟你吓唬我是吧。”
“别在那儿杵着自己吓自己了,过来。”
“把头拿出来。”我吩咐他干活。
老张很紧张,他双手刚把头骨捧起来,突然吃痛喊道:“卧槽!什么东西扎到我了!”
“这……这是什么?”
我一看,死在人头骨后头,也就是后脑勺那里,长了一大片“白水晶”似的东西。
在手电照亮下晶莹剔透,要不是老张拿起来我都看不到。
“妈的!疼死了,你看我手都流血了!”他抱怨我让他拿了。
这么硬,竟然把老张手指割破了。
是水晶?
不是吧?水晶怎么会长在死人头骨上?
我用刀在后脑勺位置刮了刮,刮不动,这些像水晶的东西,似乎就是从骨头缝里长出来的。
我真没见过,我也不是医生,不懂。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骨刺?要是骨刺就太厉害了,几百年后还能把人手扎破。
老张使劲吸手指受伤部位,嘴里骂了两句。
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找陪葬品上。
很快有了重大发现。
这男的,把好东西都留给自己了。
先找到是一个褐釉剔缠枝,番莲纹瓷罐,口用木头封死了。
擦擦能看到罐子上有两行字。
“青山晨露入口中,琼浆玉液流心田。”
我脑海中第一想法是酒瓶子,古代人视死如事生,常会把生前最喜欢的东西带到棺材里。
我用力拔下木头塞子一看….
不是酒,里头装了十来块儿大银锭!
每块足有橘子那么大,这是把酒罐当成存钱罐用了!隐约还看到,都带着古代官银的记重戳记。这么小的瓶口,这些银锭是怎么装进去的?
我不动声色,塞上了木头塞。
“有什么?”老张好奇问我。
“没什么,你不是也看到了,就是酒瓶子,可能原先里头装了酒,早挥发了。”我轻描淡写的说。
老张并未多疑,继续在棺材泥里来回翻找。
我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凌晨4点多,马上5点,按照康定这边儿季节看,五点半就会天亮,到时说不定有人早起来田里做农活。
毕竟算不上什么大墓,陆陆续续又有了些收获,我们装了两个麻袋,扛着爬上了盗洞。
“老婆,没情况吧?”
天还没亮,老张满身是土爬上来,扭头看了看周围问。
昼夜温差大,老张老婆嘴唇冻的发紫,她说:“没有!我守了一夜,连个鬼影子都没看到,你们弄完了没有?”
“完了,你看我这一袋子,装的满满的,都是古董。”
我说:“别聊了,天马上亮,来不及把土回填了,土盖一下,然后拿木头板子把盗洞挡住,这里白天不来人吧?这谁的地?”
“放心吧,”老张老婆说:“这时候地里没活儿,根本没人跑来看。”
我点头说那就好。
酒罐子在我麻袋里,别说他老婆,老张都不知道罐子里有成块儿的古代官银。
为什么我不吭声?
因为我想黑了,就这么简单。
我知道,如果老张先看到,他肯定也会这么干。
拖过来事先准备好的木板,老张又伸手拿铁锹。
他老婆也在帮忙。
突然!老张高高举起铁锹,砰的一下!拍在了他老婆脑袋上!
那血直接喷出来了!溅了他一脸。
老张一脚把人蹬到盗洞里,转身用力盖上了木头板,死死压住!
他不断喘着粗气,回头看了我一眼。
“兄….兄弟,你就当什么都没看到,有人要问,就说,就说我老婆回娘家了。”
注释:
褐釉剔缠枝纹瓷器是西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工艺之一,其独特的剔刻技法与民族化的纹饰设计,展现了党项文化与中原制瓷技术的深度融合。以下从工艺特征、典型器物、文化内涵及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解析:
一、工艺特征与技法
-
剔刻花工艺
西夏褐釉瓷采用“剔刻法”,即在施釉的胎体上剔去部分釉层,露出胎体,形成釉面与胎色的对比。具体流程为:-
施釉:先在粗胎上施褐釉(或黑釉),釉层厚薄均匀;
-
剔刻:以刀具剔去纹饰外的釉层,保留主体图案(如缠枝花卉),形成浅浮雕效果;
-
烧制:高温烧成后,釉色与露胎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纹饰立体感强烈
这种工艺受中原磁州窑系影响,但西夏剔刻更显粗犷,线条简洁有力,凸显党项民族豪放的审美取向
-
-
纹饰设计
-
缠枝纹主题:以缠枝牡丹、西番莲为主,牡丹象征富贵(受汉文化影响),西番莲则具佛教意涵(西夏崇佛),枝叶连绵不断,寓意生生不息
-
布局特点:纹饰多集中于器物腹部,上下辅以弦纹或卷草纹,层次分明。例如武威出土的褐釉剔缠枝番莲纹瓷罐,腹部刻五朵缠枝莲,颈肩饰卷草纹,形成繁简对比
-
二、典型器物与出土分布
-
褐釉剔缠枝番莲纹瓷罐
-
出土地:甘肃武威塔儿湾遗址,直口、纺锤形腹,施褐釉至腹下部,腹部剔刻五朵缠枝西番莲,釉色莹润,黑白对比鲜明,为国家一级文物
-
文化影响:此器物的造型与纹饰启发现代设计,如武威“武酒坛藏”酒瓶即以此为灵感
-
-
褐釉剔花缠枝牡丹纹瓷罐
-
出土地:青海互助县丹麻乡宋墓,敛口、鼓腹,腹部一周剔刻缠枝牡丹,胎质粗厚,器型规整,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234。
-
工艺细节:罐口缘下饰三周凸棱纹,兼具加固与装饰功能,体现西夏瓷器的实用主义倾向
-
-
其他代表性器物
-
内蒙古西夏褐釉剔花罐:高36.8厘米,腹部两组剔刻牡丹纹,胎体厚重,造型端庄,现藏包头博物馆
-
褐釉剔粉划缠枝牡丹纹罐:甘肃博物馆藏,高26.5厘米,内施黑釉,胎釉对比鲜明,粗缸胎质地凸显西北制瓷特色
-
三、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
民族融合的见证
西夏瓷器在吸收中原磁州窑剔刻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党项民族元素。例如,缠枝纹虽源于汉地,但西夏工匠简化线条,强调几何化构图,形成粗犷质朴的风格,与宋代瓷器的细腻形成对比468。 -
佛教与世俗结合
西番莲纹的广泛使用反映西夏佛教信仰,而牡丹纹则体现对汉地吉祥文化的接纳。例如,青海出土的缠枝牡丹纹罐可能用于贵族墓葬,兼具宗教祭祀与世俗审美的双重功能28。 -
技术传播与窑址研究
宁夏灵武窑是西夏核心窑场,其剔刻花技术影响深远,甚至延续至元代。灵武窑瓷器种类涵盖生活用具与宗教器物,装饰以牡丹为主,印证了西夏制瓷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
四、艺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
美学独特性
西夏褐釉剔缠枝瓷器以釉色对比、纹饰张力为特色,如武威瓷罐的“黑白相间”釉面,赋予器物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西夏艺术“刚健之美”的典范 -
考古研究价值
此类瓷器为西夏社会研究提供了实物证据。例如,塔儿湾遗址的发掘揭示了西夏瓷器的生产流程,而墓葬出土器物则有助于还原党项贵族的生活场景 -
文化遗产传承
西夏瓷器因历史记载稀少,长期被忽视,现代考古发现使其重新进入学界视野。其工艺对当代陶瓷设计仍有启示,如粗犷纹饰与实用器型的结合
总结
褐釉剔缠枝纹瓷器是西夏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其技术融合、纹饰象征及文化多元性,不仅体现了党项民族的创造力,也为研究宋夏文化交流、西北地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素材。目前主要珍品藏于武威市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及甘肃省博物馆,后续研究需结合更多窑址考古与跨学科分析,进一步解密西夏瓷器的历史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