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惊讶道:“难道……这是宝顶?”
古墓主要有7种顶,拱顶,平顶,劵顶,灌顶,塔顶,宝顶,还有一种我们叫“啤酒顶”。
啤酒顶面积非常小,周围用砖头垫高了几十公分,像易拉罐啤酒瓶的盖子。
宝顶我只听人说过,这是第一次见实物,这种形式短暂流行在在辽代中晚期,中原地区真不多见。
老张用头灯照了照脚下的砖,转头问我:“兄弟,这么厚的砖,咱们怎么下去?”
我说:“好办,这都是空心砖,只要用锹头翘起来一块儿很快就能开个窟窿,不信你试试。”
老张听了马上动身去撬,结果,因为他站的地方弧度太大,差点摔倒。
我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了他。
前后尝试了五六次,最后总算撬开了一块空心砖。
眼看砖头一块块撬开,老张低头说:“底下这么黑,什么都看不见啊。”
“别着急下去,离天亮还有时间,等十分钟,让里头空气流通。”
老张满脸是土,兴奋的直搓手。
和他相比我淡定很多,心里没什么波澜,当下蹲下,点了一根烟。
土里没发现膏泥,像这种砖实墓一定会渗水,所以我并不担心有沼气甲烷什么的。
看我抽,老张问“没事?”。
我说没事儿,他也忍不住点了一根。
抽完烟,随手在盗洞上摁灭烟头。
觉得通风时间差不多了,我说下吧,你先下,别摔着了。
下去后是条很狭窄的墓道,而且这条墓道不直,头灯打过去,看到前方不远几米处就是拐弯。
如果从我们刚下来的地方看墓道,就会发现形状是个奇特的“刀把形”。
墓道阴冷,黑暗,我没看到有其它打穿下来的盗洞,这墓很可能没被盗过,是新锅。
低头穿过墓道,左拐便看到了墓门。
很罕见,用来封门的竟然是方木,一般都是用砖头封的。
只要不是鬼崽玲那种吓人的金刚门,这种方木封门对我来说小意思,会“点开”法就行。
“唉?”
“兄弟,你快看那是什么?”
我正打算开方木,老张突然指着门头让我看,他说门上有个洞。
我抬头一看,的确,在方木顶部的一排砖墙上,被人位掏进去做了个壁龛。
能看到在壁龛周围,砖头被染成了淡红色,像是朱砂长期浸染造成的。
太高,我伸手试了试够不着。
“什么东西?是不是古代装死人的骨灰盒?”老张问。
我瞪了他一眼,说在墓里别对着别人说“死”这个字,不吉利。
“老张你蹲下,我踩你肩膀上去喵一眼,看壁龛里有没有什么陪葬品。”
“没问题,来吧。”
老张立即蹲下,让我踩他肩膀上。
他把我顶起来,我往壁龛里打手电照明。
“这什么?”
壁龛不深,厚厚的落灰下放着一尊木制小塔,小木塔高度不到15公分,木塔周围的洞龛上全刷过朱砂,通红通红的。
还有,在这尊小木塔靠右的位置,放了一个铜酒具,这酒具造型怪异,行里人管这种器型叫“殇碗”。
有没见过,或者不理解的,我打个比方。
“殇炉”就像是一块甜瓜,对半切开了,在把这一半甜瓜单独拿出来,左右装两个耳朵,就那样式。
看我没动静,老张忍不住了,他抓着我脚脖子大声道:“有东西没,快点拿!我腿肚子抽筋了!”
我直接把东西都掏出来,抱在怀里跳了下来。
老张着急忙慌凑过来:“快让我看看,找到了什么宝贝。”
压低灯,我仔细研究小木塔。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
红朱砂下明显有文字。
而且是两种文字,有是西夏文和汉文。
一排笔画烦杂的西夏文,刻在木塔上,笔画凹槽内有老朱砂,跟鬼画符一样,根本看不懂。
而在另一侧,或许是当年做木塔的人写字不行,用隶书歪歪斜斜的刻了几个字。
这排隶书第三个字很模糊,看不清了。
我尝试着念出声:“木缘…什么,什么…小犬宝之家?”
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
我知道了。
这不是辽金墓,这是纯种西夏墓!
这东西是木缘塔!
竟然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没烂,堪称是个奇迹。
我抬头,再次看向门头上的壁龛,猜测那这个就是“灵枢”。
不会错,就是门灵柩!
这种叫木缘塔的小木头塔,只在西夏墓葬群中发现过。70年代在贺兰山脚下,西夏皇陵也发现过这种小木塔,根据当时有关专家们的解读,具体用处,应该是用来存放一些墓主人生前的重要文书。
四川这边儿,盛产千年不烂的好楠木,这尊木缘塔就是楠木做的。
我下来之前没想到,这竟然是一座西夏墓。
康定以前不属西夏领土,在这里发现西夏墓,那就说明七百多年前,曾有西夏人在这里居住过,并且死后葬在了此地。
“小犬宝之家….”
小犬宝应该是个西夏人名。
西夏人,包括党项人在内姓氏奇怪,像叫什么“没藏”,“拓跋“,”“旁讹”等等都有。
“之家”这个很好理解,这个墓就是他死后住的家。
“帮我拿着。”
老张接过来我的手电,帮忙照明。
我伸手一摸,发现在木缘塔正后方,有个很窄的小门,是滑槽式设计,用力一推能推上去。
推开后赫然发现,最里头放的竟然是一摞摞折叠起来,发干发黄的麻纸。
破旧的麻纸上有黑色毛笔字映出,由于保存得当,时隔700多年,大部分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我抽出来一张,小心打开,生怕一用力碎了。
是用汉文写的内容。
“诸人有典房舍田地于小犬宝家,未赎,不许卖与他人。
“若违律卖时,有官罚马一,庶人十三杖。”
“所典处得本利钱全部给予,然后允许另卖。”
“若未予本利,可卖与他人,本利不至,弥药集东三间房舍,归小犬宝家所有,双方情愿,互留凭证。
底下有落款签名,还能清楚看到,当然画押留下的红手印。
落款双方,分别是小犬宝,和一个叫熊闽的古代人。
我又抽出来一张打开看。
这张麻至里头不好,就是泛碱了,字迹漫漶不清,部分文字难以辨识,但最后几行能看清楚。
我压低头灯,逐字逐句去看。
当看到末尾最后两个字时,我顿觉头皮发麻,一把将麻纸扔到了地上!
看我扔了,老张想弯腰去捡,我拽住了他!
老张不解,回头说:“怎么了兄弟?这可是文物,不是说古代的书画都值钱?你丢了它干什么?浪费啊。”
“你不想倒霉就去捡吧,我不拦你,妈的…..”
我暗骂一声,往手心里吐了口吐沫,来回使劲儿搓手。
活人见到这东西都不好,更别说看了,因为太晦气。
这是张“冥契”。
把头以前跟我讲过,古墓里三样东西最晦气,分别是,“人脸形状带眼睛的镇墓兽,死人头底下枕的枕头,最后一个就是纸冥契。”
“呸呸呸!”
我连续吐了三口吐沫,在胸口上下左右画了个十字架,希望自己别沾上晦气。
…..
……
作者说:“书友们好,这两天有时断更,是因为我身体出了点问题,上午去做了个小手术,要几天恢复期。期间我会尽量更新。谢谢。”
注释:
木缘塔是西夏时期独特的墓葬文物,1977年出土于甘肃武威西郊林场的两座西夏墓葬中,现藏于武威市博物馆,被列为国宝级文物。其造型、工艺及文化内涵为研究西夏葬俗、佛教信仰与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线索。以下从发现背景、结构特征、文化意义及历史价值等方面综合阐述:
一、发现与概况
-
考古背景
木缘塔于1977年在武威西郊林场两座西夏单室砖墓中被发现,共出土四座,其中一座保存完整,通高76厘米。墓葬年代为西夏天庆年间(1194-1201年),墓主人为西夏官员刘德仁及其家族成员,题记中明确记载其官职为“西经略司都案”,卒于天庆五年(1198年),塔于天庆七年(1200年)建造完成 -
形制与材质
木缘塔由柏木制成,分塔座、塔身、塔顶和刹四部分,整体呈四级八角形,表面涂饰红、蓝、黄三色。塔座为阶梯状八边形,塔身由八块木板围合,以铁片加固,书写梵文经咒及汉文注释;塔顶绘云气纹与梵文字,塔刹为圆形相轮结构,底座绘卷草纹
二、结构特征与文化象征
-
佛教元素
-
梵文经咒:塔身四周以黄色书写梵文陀罗尼(咒语),如“一切如来咒”等,并用汉文标注经名,体现了西夏对佛教密宗的推崇148。
-
舍利塔属性:木缘塔作为骨灰容器(灵匣),兼具佛教舍利塔功能,反映西夏人将火葬与佛塔供奉结合的葬俗34。
-
-
汉地葬俗融合
-
土葬形式:西夏早期党项人盛行火葬,但此墓采用砖室土葬,墓室结构(如二层台、石灰抹面)及随葬品(木器、瓷碗)均受汉文化影响23。
-
题记与官职:塔顶墨书记载墓主生平及建塔时间,显示西夏官僚体系对汉制官职(如“都案”)的沿用
-
三、葬俗文化意义
-
火葬与塔葬结合
西夏虽受佛教影响推行火葬,但仍保留土葬墓穴,木缘塔作为骨灰容器置于墓室二层台,兼具佛教“舍利供奉”与汉地“入土为安”的双重特征。此葬俗与四川宋代火葬墓类似,但形制更为复杂 -
家族合葬模式
两座墓葬共葬四人,各置一座木缘塔,其中一座较大(高76厘米),三座较小,推测为夫妻合葬墓。这一形式反映西夏家族观念与等级差异
四、历史价值与学术贡献
-
破解西夏社会制度
-
题记中“西经略司都案”等官职为研究西夏行政建置提供了实证,印证了西夏仿宋官僚体系的特点
-
塔身梵汉双语经咒体现西夏文字与佛经翻译的成就,如《番汉合时掌中珠》的编纂背景
-
-
工艺与艺术研究
木缘塔的榫卯结构、彩绘工艺(如云气纹、卷草纹)及铁片加固技术,展现西夏木器制作的高超水平,融合了汉地建筑与藏传佛教艺术风格 -
民族融合的见证
木缘塔的多元文化特征(佛教密宗、汉地葬俗、党项传统)是西夏“兼容并蓄”文化的缩影,印证了河西走廊作为文明交汇点的历史地位
五、
木缘塔不仅是西夏葬俗的实物载体,更是佛教传播、民族融合与技术交流的见证。其发现为破解西夏文字、官职制度及宗教艺术提供了关键线索,亦揭示了党项人在汉化过程中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作为武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木缘塔持续吸引学界关注,成为解密西夏文明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