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讨亡书——西夏敕燃马牌

1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峰子,这怎么用?不亮啊?”

深更半夜,豆芽仔蹲在地上,鼓捣着我刚背回来的发电机。

大货可能就在墓里,都睡不着,想着直接加班干吧,毕竟现在才探了一个区域。

“起开,什么都不懂,你瞎鼓捣什么。”

我快步走过去,打开发电机配电箱,将按钮向左旋转了两圈半,吩咐说:“再拉下试试。”

豆芽仔猛的向上一抽绳,顿时哒哒哒响了,同时配电箱上的灯泡也亮了。

把油箱和发电机搬到盗洞口,我带上头灯直接下了盗洞。

脚下站的地方已经画好了线,就从这里向下打。

比划了两下电锤,顺了顺线,我冲上喊:“行了!插上电!”

上头一插电,我一按开关,顿时“滋的一声……!”

不常用电锤的人容易走偏,我搞了几分钟才适应,一开始打,顿时,盗洞内灰尘四起,我脚下的水泥块儿不断被打碎崩起来。

以前的水泥凝固后没有现在水泥的硬度高,肉眼可见,打的非常快,豆芽仔看的大呼小叫道:“牛逼啊!”

我们开的盗洞本来就在主墓室的正上方,而我打的是一个长方形,因为水泥不会塌,我想的是一口气打到底,运气好的话能直接打到棺材盖儿上,就算运气不好没碰到棺材,也可以左右扩宽。

效果就像老鼠在地下做窝,总能碰到棺材。

打了一个小时下去半米多,我让豆芽仔把水泥块拔上去,然后招呼人换人,不行了,灰尘太大,太呛了,带口罩都不行。

我们不会让小萱下来干这种脏活,就我们三个男的轮流换班,打了整整一天,一直打到第二天的傍晚时分。

我正在上头靠着大树休息,忽然听到盗洞下豆芽仔大喊:“这是什么东西!我碰到东西了!”

我赶紧跑过去看。

水泥墓顶被我们打了个大豁口,足足下去最少七米!豆芽仔带着头灯,对我大喊:“峰子你快下来看看这是啥!这他妈!好像是块儿石碑!”

我快速滑下去,让它往边儿上靠一靠。

还真是一块青石的石碑。

整个碑文几乎全被水泥盖住了,只有边缘处露出来几个怪异的图案,长一米五多,宽是一米多。

我说赶紧弄上去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没见过。

鱼哥扔下来绳子,我打了个神风结。

神风结越吃力越紧,不会脱落,因为如果一旦脱落,我们在底下这么窄的地方没处跑,会被石碑砸死。

“鱼哥!拉!”

我喊了声,招呼豆芽仔帮忙一起托着。

“能行吗鱼哥!很重!”

“没问题!你们松手!”

我抬头看着鱼哥马步弓腰,一点点将石碑拽了上去。

因为石碑表面绝大部分都被水泥盖住了,我捡了一块石头,用刀子当凿子,轻轻敲掉了表面那一层覆盖的水泥,很快露出了一行刀刻小字。

向石碑上倒了点水,用手抹了抹。

“把头…..这看不懂,这好像全都是西夏文。”

“这是不是西夏人自己做的墓志铭?”我疑惑问。

“不是,是别的东西,辽金时期的墓志铭不用这种青石,而且字也比这个小。”

把头蹲在地上,他举着手电,皱眉说:“是西夏文,这碑头和甘肃博物馆那个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很像,按照西夏人修碑爱用双语的习惯看,背面可能有汉字,翻过来看看。”

我们将石碑翻了个面儿,用刀子刮掉那一层水泥,果然,有对照的楷书汉字!

碑头上从左向右读,刻了三个字。

“讨亡书。”

在往下看,是这么一大段话。

“贺洛工,督建防御楼,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侍君,不得善终,大白高国惜哉,哀哉,白君令立讨亡书,赐金碗银钵一十三件,赐金带酒器一十六件,赐敕燃马牌一件随棺入葬,以泥封之,凡扰贺洛工亡灵者,永生不得安宁,乾定四年, 癸未秋。”

看完了这段话,我和把头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之色。

我呼吸开始急促。

这是讨亡书!

不是墓志铭!

所谓的讨亡书,是古代官家发行的一钟文书,可以理解成,给当官的人开的“死亡证明”,一来是凸显上位者(皇帝)对死者生平贡献的认可和尊重,二来是死者家属后代可以凭借上头颁发的讨亡书,按月领取一定的米粮钱财,如果死者的直系家属也去世了,这份讨亡书还可以传给后代,接着领取赏赐。总结,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我震惊的不光是这个,还有碑文中直接提到的几个字眼。

金碗银钵16件,金带酒器19件!

还有…..竟然…..还有“敕燃马牌”!

我们要大发了。

这是存量仅个位数的,国家一级文物!

碑文中这个叫“贺洛工”的,当年什么身份?竟然会被赐予这种东西!

敕燃马牌是西夏特有的一种牌符,地位作用有点像中原地区的虎符,别说上手了,我听说过但从未见过这东西,只知道有这个东西,我连图片都没看过,也不知道长什么样子。

2005年,当时,国内就一个西夏敕燃马牌实物在国家博物馆,后来到了2009年,建筑队在武威市盖小区的时候又挖出来一个,总共就这么两个,没了。

我点了根烟靠在树上,抬头看着夜空深吸了一口。

谁也别和我说话,我要静静。

金碗银钵别说了,如果我们真挖到了碑文上写的敕燃马牌,不敢说有妙音鸟值钱,但是文物等级不比妙音鸟低,这东西,让我们每人分一辆大奔绰绰有余。

可如果卖这种等级的东西一旦被逮到,差不多够一个死缓了。

“峰子!你说你怎么坐那儿了!

豆芽仔脸红脖子粗,大喊:赶紧挖啊!棺材里有金碗银碗!”

“先不要慌,”此时把头摆手问我说:“云峰,你说乾定四年是什么时候?”

“我记不清了把头,应该….应该是李現继为的前一年?史书上说李現在位一年就死了。”

“不错,你说对了。”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把头手指了指石碑,深深皱眉道:

“这上头说这个人叫贺洛公,同样姓贺,我在想这个人有没有可能,和西夏早期的贺承真有关?”

我疑惑问把头贺承真是谁?我不知道。

此刻把头脸色极其凝重,就说了一句话。

“贺承真是不输于袁天罡的大风水师,建筑学家,在贺兰山脚下,那里所有的西夏皇陵,都是他主持建造的。”

听了这话,我右眼皮不断的跳,心里开始害怕了。

要说刚才还是个死缓,现在百分百是死刑,立即执行。

 

注释:

敕燃马牌:西夏王朝的紧急军令信使

敕燃马牌,这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夏文物,以铜制圆形、直径15厘米的形态,承载着西夏王朝高效通信与严密军事制度的历史密码。它由上下两块套合而成,一块刻有西夏文“敕燃马牌”(意为“敕令驿马昼夜急驰”),另一块背面可能刻有使者身份信息,如“耶利都监随从”。这件文物不仅是西夏紧急军令传递的信牌,更是研究西夏政治、军事与文化的珍贵钥匙。

一、历史背景:西夏王朝的通信命脉

西夏(1038-1227年)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鼎盛时期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与宋、辽、金三足鼎立。为维系庞大帝国的运转,西夏建立了发达的驿传制度,其中敕燃马牌便是紧急军令传递的核心工具。

  • 驿传体系:西夏境内设五条驿道,驿夫由军卒担任,并增设“急递铺”,实现昼夜兼程的公文传递。敕燃马牌作为信牌,是使者身份的证明,也是政令畅通的保障。
  • 合符制度:一块敕燃马牌存于朝廷,另一块存于都城驿站。使者需持两片合符验证身份后,方可调用驿马传递文书,确保信息不被篡改或冒用。

二、使用场景:十万火急的军令传递

敕燃马牌专用于极端紧急的军事行动,其使用场景包括:

  • 战前动员:如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发兵前,会召集部落首领授以令牌。前线首领需持合符后的敕燃马牌,方可执行命令。
  • 紧急调度:使者持牌昼夜疾驰,驿站见牌后提供最快马匹,确保军令以最快速度传达。阻拦“带牌天使”(持牌使者)延误军机者,按西夏律法严惩。

三、文化价值:语言、制度与工艺的结晶

敕燃马牌不仅是军事工具,更是西夏文化的缩影:

  1. 语言文字:牌上西夏文“敕燃马牌”反映了党项族的语言文字,其文字系统受汉文化影响,兼具表意与表音功能。
  2. 制度创新:西夏借鉴中原驿传制度,结合自身游牧与农耕并举的特点,形成高效的军事通信体系。敕燃马牌的合符制度,成为后世“符合”一词的由来。
  3. 工艺水平:铜牌设计精巧,上下沿设牙口与提钮,腹内空腔,展现了西夏工匠的技术水平。其形制与唐代“银牌”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

四、历史影响:从战场到文化的象征

敕燃马牌的影响远超其物质形态:

  • 军事遗产:西夏以严密的驿传制度支撑起与宋、辽、金的长期对抗,敕燃马牌是这一体系的关键节点。
  • 文化符号:在宁夏等地,敕燃马牌成为西夏历史的标志性符号,象征着党项民族的智慧与坚韧。
  • 学术价值:学者通过敕燃马牌研究西夏军事制度、语言文字及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为西夏学研究提供实物证据。

五、现状与传承

  • 文物收藏:除国家博物馆藏品外,甘肃博物馆等机构也收藏有西夏铜牌,部分展出于《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等展览。
  • 学术研究:西夏学专家如陈炳应等对其文字与用途进行考据,罗振玉《增订历代符牌图录》收录多枚西夏铜牌,推动相关领域研究。
  • 文化意义:敕燃马牌作为西夏王朝高效行政与严密控制的象征,在当代被赋予解读历史、传承文化的使命。

结语
敕燃马牌,这件西夏王朝的“紧急军令信使”,以铜牌为载体,串联起语言、制度、军事与文化的多重维度。它不仅是古代通信技术的见证,更是西夏人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在今天,当我们凝视这件文物时,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马蹄声急,感受到一个政权为生存与发展所迸发的惊人能量。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