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一个年代久远的罐子

3次阅读
没有评论

 

“出来了出来了!”

“什么东西!我就知道有宝贝!”

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流,豆芽仔抹了把脸,眼睛冒光。

足有上百只小蟾蜍在窖藏坑底部跳来跳去,我不经意间踩死了几只。

把大缸挪开,果然有猫腻。

在缸地下还藏着一个小洞,看起来很深,豆芽仔断定,这底下一定藏有宝贝。

他倒是胆大,直接伸手去摸,我没阻拦,我也好奇。

“有东西?”

“有!”

“感觉摸到了个大货啊!”

豆芽仔半边儿身子趴在地上说。

摸索了几秒钟,豆芽仔慢慢从洞里掏出来一个东西。

这是什么?

看不出来,包的很严实。

一层一层的破布用铁线捆着,最外层布料氧化了,几乎像纸一样脆弱,轻轻一碰就碎。

“洞里还有没有东西?”

“没了,就这个玩意儿,这啥啊峰子?”

雨越下越大,窖藏里已经开始积水了,我怕坍塌,就说先上去在看。

说来很奇怪,我们刚把这东西拿出来,那些小蟾蜍都不在向坑里跳了,把头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当即皱起了眉头。

抱着东西跑回去,借着烛光照明,我准备打开。

“不要打开……!”

蛇女她娘突然说话了,她一把抓住了我胳膊。

这老太太一路上极少开口说话,也不和我们主动沟通,甚至有时候,我们都以为她是个哑巴。

“怎么了大娘?”

老太太突然连续不断的喘气,她捂着自己胸口处,声音沙哑说:“这个东西,给我一种不好的感觉!”

蛇女问:“娘,什么不好的感觉?还没打开呢。”

老太太连连摇头:“不知道,无法形容…..!我心里突然有种很害怕的感觉!上次我有这种感觉,还是94年泉州地震那次,那次震塌了蛇王庙,我老伴就是在那次地震中死的。”

“如果你们非要打开,我不阻拦,但我和我女儿不能留在这里,我们要出去。”

“女儿,走!”

老太太说了几句话,强行拉着蛇女出去了,留下我们几个面面相窥。

老太太是南平樟湖镇上一代蛇女,看她反应有点邪乎,我问把头还开不开?

把头面无表情说:“开。”

把头放话了,我直接用刀起开了这东西。

一层,两层,三层!

包裹着的破布一层层被揭下来,这东西,竟然前后包了有十多层古代衣裳!

最后露出来的,是一尊不大点儿的三足彩绘泥罐子。

有啤酒瓶子那么高,三个腿儿还掉了一个腿。

泥罐通身绘制的彩绘大部分还在,隐约能看到一些人形轮廓图案,和几十个奇怪的符号,

在泥罐子最显眼的中间部位,画了一只四肢伸展的动物图案,这明显画的是一只蛤蟆。

“把头,这什么年代的东西?”

直觉告诉我,这个彩绘泥罐的年代要远远超过春秋战国。

把头左看又看,他不确定说:“不知道,断不了代,这种彩绘泥陶器我没见过完整的,可能和红山文化属同一个时代,或者,比红山文化更早。”

把头这辈子见过的古董不计其数,我第一次从他口中听到,“不知道”这三个字。

那这罐子可能就属于上古时期了,红山文化,仰韶文化,良褚文化,新石器时期,齐家文化…..那太多了,还有很多未被发现的。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香港大拍卖行都能上拍,可这路东西却上不了,谁卖谁犯法,5年起步。

这路上古时期文物,造型单一笨拙,我们基本上能见到的只有石器,陶器,泥器和粗制玉器。

它是两个极端,要么一文不值,丢路边没人捡,要么就非常值钱,属于一级文物。

那时候还没有明确的墓葬制度,所以盗墓贼基本上很少碰到这路货,姚师爷最后翻车了,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想卖了红山玉猪龙去还赌账。

古代人也有收藏意识,换言之,这个彩绘蟾蜍陶罐肯定是西夏人带来的,我们能发现它,纯属巧合。

我用破报纸包上,又缠了胶带,轻轻把这泥罐子放在了墙角。

能卖多少钱真不知道,我们谁都没卖过这类东西,不过既然挖到了,那肯定要拿走的。

“项大哥,你能不能出来一下?”

“怎么了?”我出去问。

“我娘问那是什么东西?”

我笑道:“没啥,就一个泥烧的彩绘罐子,可能有四千多年历史了,上头画了一些符号,人的图案和一只大蟾蜍。”

“项大哥,我知道这些话我不该说,但我还是要说。”

“你把那罐子扔了吧,扔的越远越好,我娘说那东西会带来灾祸。”

我说我不扔,你们这是迷信,一个几千年的泥罐子能带来什么灾祸?

再说了,蟾蜍图案比龙图案出现的都早。

它最早就是某些少数民族的图腾,因为那时候的人认为,蟾蜍叫声可以预知天气变化,而且蟾蜍的大肚子像女人怀孕的肚子,又白又胖,所以人们认为它代表了“生命的诞生”。

所以,在上古时期的文物上出现蟾蜍图案是正常的。

见我不同意,蛇女不再劝了。

营地一片泥泞,不能住人,我们几个分开在石屋里睡。

小萱和蛇女闹了矛盾,不住一间屋,她跟我挤一起睡,那头是鱼哥豆芽仔,小萱在中间,折师傅门口守夜。

“别动了。”

小萱手不老实,我使了个眼色,意思鱼哥在呢。

她瞪了我一眼,转过去身子,不搭理我了。

看着包了报纸的泥罐子静静放在墙角,我慢慢睡了过去。

哗啦啦….

哗啦啦….

正睡的香,我耳边忽然听到哗啦啦的流水声,猛的睁开眼,我竟然发现,自己躺在河边儿!

眼前就是独龙河分流过来的那条小河,离营地不远,我们有时候来这里打水洗漱。

“云峰!云峰!”

“这是哪里?!我们不是在屋里睡觉?怎么到河边了!”

我回头一看,是小萱。

除了小萱,还有豆芽仔把头和鱼哥,他们几个也是一脸的茫然。

我使劲掐了自己一把,能感受到疼痛!

这是在做梦?可为什么还能感到疼?

“把头!鱼哥!我们这是在做梦吧?现在几点了?!”

豆芽仔挠头道:“我的天!我天天见你们,竟然还能梦到你们!”

想了想,我笑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们肯定是假的,这是我的梦,我应该能做主,把头,叫声哥。”

把头惊疑道:“你说什么??”

“叫哥啊!”

“叫我项哥!听见了没!”

 

注释:

 

红山玉猪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的典型玉器遗存,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是研究早期中华文明图腾崇拜和玉器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


1. 基本特征

  • 造型:玉猪龙整体呈蜷曲的环状,头部似猪,身体似龙,首尾相连或微微开口。头部雕刻有突出的吻部、圆眼或菱形眼,背部常有一穿孔,可能用于佩戴。

  • 材质:多为岫岩玉(产自辽宁岫岩),质地温润,色泽以青绿、黄绿为主,表面有自然的沁色和包浆。

  • 尺寸:大小不一,常见高度约10—15厘米,最大者可达20厘米以上。


2. 名称由来

  • “猪龙”的命名源于其独特的头部特征:吻部前突、鼻梁皱褶、圆眼大耳,类似猪首,而蜷曲的身躯则似龙形,体现了红山先民对自然生灵的抽象化与神化。

  • 学术界对其名称仍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熊、虫或胚胎的象征,但“猪龙”之说最为广泛接受。


3. 文化内涵与用途

  • 宗教与祭祀:玉猪龙可能是红山文化巫觋(原始宗教祭司)沟通天地的法器,用于祭祀或祈福仪式,象征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

  • 身份象征:多出土于高等级墓葬,墓主可能是部落首领或宗教领袖,表明玉猪龙是权力与神权的标志。

  • 图腾意义:或为红山部落的图腾,融合了猪(象征丰饶)和龙(象征神力),反映早期农耕文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4. 考古发现

  • 主要出土地:辽宁牛河梁遗址、内蒙古赤峰地区、辽宁朝阳等地。

  • 代表器物

    • C形玉龙(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更接近龙形,被誉为红山文化玉器的巅峰之作。

    • 玉猪龙玦:环形缺口的玉玦造型,可能象征“胚胎”或“生命轮回”。


5. 学术争议

  • 功能之争:有学者认为玉猪龙是配饰或葬玉,而非纯粹的神器。

  • 原型来源:关于其动物原型,存在猪、熊、蛴螬(金龟子幼虫)等多种假说。

  • 与后世龙文化的关系:红山玉猪龙是否为中国龙图腾的源头之一,尚待更多考古证据支持。


6. 历史价值

  • 工艺成就:红山玉器以“减地阳刻”技法著称,玉猪龙的简洁线条和抽象造型展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高超治玉水平。

  • 文明象征:作为中华龙文化的早期雏形,玉猪龙印证了中国北方地区在史前时期的复杂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


7. 延伸知识

  • 红山文化其他玉器:玉勾云形佩、玉鸮(猫头鹰)、玉龟等,均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

  • 博物馆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赤峰博物馆等均有红山玉猪龙展陈。


红山玉猪龙不仅是远古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其神秘形象至今仍激发着人们对史前文明的无限遐想。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