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那天是傍晚5点多,我和豆芽仔挖到地下四米左右时,露出了青砖。
果然有东西……
丢掉手中烟头继续挖,很快,土里露出来一块生了铁锈的石板。
从外形上看,这里应该是个类似茅坑的窖藏,用青砖搭建,最上头盖了一块石板,然后在埋上土。
石板上没有任何文字图案,就是一块普通的青石板,重约两三百斤。
“你用点力气行不行?没吃饭啊。”
豆芽仔喘气说:“峰子你看我头上出多少汗了,不是我没用力!是这玩意儿太沉了!”
“别废话,搬不动就用撬棍撬,再不行,直接用锤子砸烂!”
我喊鱼哥扔下来撬棍,然后和豆芽仔一起发力撬石板。
把头一言不发,在洞上看着我们干。
利用杠杆原理,我整个上半身都压在撬棍上,伴随着豆芽仔的大呼小叫,这块在地下埋了几百年的石板,缓缓被撬开了一条缝隙。
我蹲下,打手电向里照。
窖藏中也埋了土,这些土颜色呈红褐色,高低不平,就像铁锈一样,看不出来埋了什么。
我和豆芽仔小心跳下去,用铁锹挖了两下,挖出来个断了的铁剑柄。
随着铁锹向下挖。
又接连挖出来了铁矛、铁叉、铁匕首、铁短枪头、铁弓、铁弩机、铁镞,铁鸣镝、铁甲片等等,数量非常多,品种繁杂多的惊认。
那些铁甲片都和土长在了一起,锈成了一大坨子,根本分不开了。
挖到六点多,豆芽仔满头大汗,喘气说:“咱们是不是挖了个兵器坑?全是烂刀烂剑!怎么一件值钱的都没有!”
我也累够呛,我说:“别慌,这不是还没挖到底嘛,万一最底下有东西怎么办?”
说完我晃了晃绳子,示意鱼哥把土拔上去。
七点多。
我刚带好头灯,就听到豆芽仔叫道:“峰子你快来看!有个大缸!”
土里露出来了一截缸檐,是陶缸。
我脑海中第一反应是一缸铜钱,可能是北宋铜钱,也可能是西夏铜钱,如果是西夏铜钱缸,那就大发了!
当年一枚烂了的西夏文贞观宝钱都能卖4万!这要是一大缸,那得多少钱!
“小心点儿,”我说豆芽仔:“别用铁锹了,地方小,铁锹容易碰坏东西,用小铲子。”
说完我蹲在地上,摆正头灯,用小铲子清理。
随着清理深入,一口完整的陶制大缸露了出来,缸里有些碎砖碎瓦。
这玩意搬不动,豆芽仔捡出来缸里的碎转头,随便翻了两下,露出来一根死人骨头,似乎是大腿骨。
我和豆芽仔面面相窥,铜钱呢?
就在骨头漏出来的那一刻,上头突然刮起了大风,风吹的呼呼响,吹的把头眼睛都睁不开了。
这里不是墓,缸里突然出现了人骨,他是谁?
一点点清理。
又在缸里发现了人其他部位的白骨,头骨是最后漏出来的。
头骨的半个眼眶埋在土里,斜看我们,显得有两分诡异。
“你看什么看,还敢瞪我?”
豆芽仔骂骂咧咧,手扣住头骨眼眶的两窟窿眼儿,从缸里提起来说:“哥们,你以为我会怕你啊,给我上去吧!”
说罢,他像踢足球一样,一脚把头骨踢上去了。
头骨滚到了鱼哥脚下,鱼哥低头看了眼说:“罪过,阿弥陀佛,芽仔啊你积点德,小心人变成鬼来报复你。”
豆芽仔嘿嘿一笑,冲上头大声道:“鱼哥!那最好给我来个漂亮的女鬼,我要求不高,长的像xxx明星就行!”
咔嚓!
突然打雷了,然后天上掉了雨点。
豆芽仔伸手说:“艹啊,怎么又下雨了,前两天才刚下了雨。”
这雨来的没有征兆,说下就下。
赶快找来了扇布挡住大缸,我准备在找两块石头压住扇布。
就在这时,我突然看到缸里露出来个“绿油油”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便随手去拿。
这一抽,抽不动。
“你还在那里看什么!快上来了峰子!下大了!”
“知道了!马上!”
雨点落在脖子上,感到冰凉冰凉的。
我用力扣了扣,拽出来个拱形的,绿釉瓷制类东西,长约30厘米,不知道这是什么。
随手抱在怀里,我匆忙爬了上去。
跑回石头屋,点上蜡烛,我这才知道手里拿了个什么玩意。
是一个辽金时期的绿三彩瓷枕。
这种瓷枕做工粗糙,垫脖子的弧度非常大,左右镂空,整体形状像个拱形桥,活人用上根本不舒服,是以前专给死人用的“冥器”。
你们没用过这种枕头吧?
有机会的可以去博物馆看看实物,我感觉活人用一晚上肯定会落枕。
在这瓷枕头左边镂空的部位,用刀刻了三个字。
“阿里喜。”
小萱喝了口水,她发言道:“我知道了,那具白骨叫阿里喜,这个枕头就是他用的,缸里肯定还有别的东西。”
豆芽仔连连鼓掌:“说的好,赵萱萱你越来越聪明了,那你解释解释,这个阿里喜为什么埋在缸里,还把枕头带到了缸里?”
“这个……这个,我不知道。”
“死豆芽你别笑!你肯定也不知道!”
豆芽仔哈哈笑道:“我不知道?没有我不知道的事儿!以后等我退休了,北大都得去我去当考古学教授!”
我说你知道?那你说说。
豆芽仔一本正经道:“你们看啊,古代和尚有种坐缸,那这个肯定就是睡缸,带枕头就是方便在缸里睡觉用的。”
“说的好,你赶紧闭上嘴吧。”
“把头,你认为呢?”
把头看着雨夜发呆,他没直接说,而是问我怎么看的。
我想了想说:“把头,出土了那么多兵器马具,证明其主人可能是个西夏将军,历史上传说西吴尔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因为没仗可打了,所以这个将军死后把兵器都集中埋在了地下。”
把头听后摇头:“云峰,你说到点子上了,但没说对。”
把头看着雨夜道:“当时西夏军官士兵有两种,一种是正军,还有一种是赡军,西夏的天盛律令记载过,西夏在和宋朝打仗时全民皆兵,一名党项正军配两名赡军,不打仗时,赡军作用类似奴仆,一旦打仗了,作用就是当炮灰。”
“这些人体弱多病,外界都叫这些人为赡军,其实,在西夏军营里这类人没有名字,统一被称呼为“阿里喜”,男的就叫男阿里喜,女的就叫女阿里喜。
“依我看……”
把头推测道:“当年是西夏有一名正军将领,把自己的兵器铁甲埋在了窖藏中,又让随身伺候的阿里喜陪葬了,作用就是在地下看好这些兵器。”
我又提出了一个疑问。
“把头,如果是那样,那为什么不用棺材?没道理用一个大缸啊?”
把头摇头:“不是不用,是没地方用,你想想,那个地方能不能放下一具棺材?”
我猛的拍手:“知道了,原来是这样!那个地方面积太小,只能放下一口缸,这瓷枕头是那个将军赏给阿里喜的陪葬品!”
把头点头:“没错,云峰你一向一点就透,大概率是这样了。”
雨越下越大,忽然小萱大声道:“你们快看!怎么回事儿!”
向屋外看。
只见,许多小蛤蟆冒着雨,数量密密麻麻一大片,都蹦跳着向窖藏那里跑。
到了跟前,又都毫不犹豫跳下去了。
注释:
绿三彩瓷枕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流行于宋辽时期,其特点是以绿色釉为主,辅以黄、白、褐等其他色彩,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
一、绿三彩瓷枕的典型特征
-
釉色与装饰
绿三彩瓷枕以绿色为主色调,常搭配黄、白、褐等色釉。例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代“绿釉三彩划花人物纹长方枕”,枕面以绿彩为底,黄彩勾勒人物、花草纹饰,整体色彩素雅和谐。辽代绿三彩瓷枕则更强调黄、绿、白三色的交替搭配,纹饰多采用浮雕技法,如松树、鹿等象征长寿的图案。 -
造型与工艺
-
形制:多为长方形或“凸”字形,枕面微凹或呈斜坡状,以适应头部曲线。例如,裴城村出土的宋代三彩人物瓷枕长50.5厘米,中空设计并带有通气孔,兼顾散热与烧制工艺需求。
-
技法:采用划花、刻花、堆塑等装饰手法。宋代瓷枕常见划花填色工艺,线条流畅;辽代则偏好对称构图,纹饰简洁,如花卉、鱼蝶等。
-
二、功能与文化内涵
-
实用功能
-
消暑降温:瓷枕釉面清凉,夏季使用可散热。宋代张耒诗云“持之入室凉风生”,李清照词中“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均印证其避暑功效。
-
保持发型:古人长发高束,硬质瓷枕可减少发型凌乱,类似日本艺妓的箱枕功能。
-
-
象征意义
-
吉祥寓意:纹饰多含美好寄托,如婴戏图(童子傀儡戏枕象征童趣与生命力)、松鹿(象征长寿)等。
-
辟邪镇宅:部分瓷枕以瑞兽(如虎、狮)造型或纹饰出现,用于安神辟邪。
-
三、典型代表与考古发现
-
宋代绿三彩瓷枕
-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河南济源出土,以婴戏图为主题,描绘儿童表演傀儡戏的场景,绿色背景辅以黄、褐等色,是研究宋代民俗的重要实物。
-
绿釉三彩人物纹枕:故宫博物院藏,枕面划花人物垂钓图,纹饰布局疏密有致,体现宋代文人审美。
-
-
辽代绿三彩瓷枕
-
辽三彩松鹿纹枕: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呈“凸”字形,浮雕松树与鹿,釉色浓艳,反映契丹民族对自然与长寿的崇拜。
-
四、工艺传承与创新
-
历史脉络
绿三彩瓷枕的工艺可追溯至唐三彩,宋辽时期进一步发展。宋代磁州窑系以多样造型和复杂纹饰著称,辽代则融合唐代豪放风格与本土元素,形成独特的三彩体系。 -
现代复兴
如山西八义窑通过复原传统红绿彩瓷技艺,创新研发新材料与设计,使传统三彩工艺焕发新生,产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五、现存与展示
绿三彩瓷枕多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如:
-
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代绿釉三彩划花人物纹长方枕等;
-
河南省博物馆:展出三彩童子傀儡戏枕;
-
黑龙江省博物馆:辽代三彩松鹿纹枕为其馆藏精品。
总结
绿三彩瓷枕不仅是古代生活的实用器物,更是艺术与文化的载体。其釉色、纹饰与工艺反映了宋辽时期的社会风貌与审美取向,而现代对其技艺的挖掘与创新,则延续了这一传统工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