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土山下古墓 #2001年青铜峡市文管所回填盗洞事件#北派盗墓笔记最新章节校对版

21次阅读
没有评论

“峰子,把铁锹扔给我,这怎么这么多烂树根!”

将工具扔给豆芽仔,我转身问:“折师傅,你胳膊上的伤怎么样了?”

“子弹没伤到骨头,恢复的还可以,”折师傅晃了晃他的书。

“那你觉得,那伙人都死了没?”

“不好说,”折师傅皱眉道:“那个长头发引爆了炸药,他肯定活不下来,那个女的,他当时离爆炸点距离很近,我估计也活不下来。”

“那姓许的呢?恶通天。”

折师傅缓慢摇头:“那就不能确定了,毕竟当时我也顾着逃命,没留意到所有人。”

“峰子你两别聊了行不!赶紧上土啊!”

盗洞已经下去了三米多深,豆芽仔喊我快提土。

没错,此时我们在土山这里。

这土山看外形,百分百是封土堆。

所有古墓封土堆,不管哪个朝代,也不用管大小,如果保存完整的话,它一定是个“倒扣着”的漏斗形状。

所以,如果看到了标准漏斗形状的纯土山,千万注意,很可能地下有古墓葬。

我干着活儿却总有些心不在焉,心里对那张“镜子”浮想联翩。

“快干活吧云峰,别走神了,”鱼哥说我。

“不行了!热死了,换人吧!”

鱼哥作势要下,我说我来。

抓着绳子下去盗洞,我和豆芽仔换了班。

我们挖的是“直井式窄盗洞”,一次只能下来一个人,两个人的话站不开。

这么挖当然有说法。

在古代历朝历代,数西周墓和西夏墓埋的最深。

贺兰山的九座西夏皇陵,平均深度超过了24米,你们有机会去那里看看就知道,皇陵周围全是我说的这种直井式窄盗洞,数量有两百多个,盗的太干净了。

从土山上垂直挖下去,要想安全,必须保证挖的盗洞窄小,规整,瓷实。

挖土时要一铲紧挨着一铲,留下的铲口就像鱼鳞一样,整整齐齐排列下去。

要是瞎挖,最多到10米,就会坍塌。

一旦塌方,知不知道二十四米的盗洞是什么概念?

七八层楼那么高!

还有一点,为了保险起见,打这种特深坑时,我们每间隔7米,会在洞壁上向内掏个一米五左右的空间,这个叫“避难洞”。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塌了来不及爬上去,那么这个避难洞能救你一命。

我说的都是真的。

我还记得,2001年青铜峡市文管所搞第三次文物普查,当时文管所的人在永宁县发现了一个很深的盗洞,25米深,上头用草皮掩盖了。

这条盗洞还没打穿墓室,不过很快了,听说差不到两米。

上报,审批。

第四天,文物局下了保护西夏古墓,回填盗洞的任务。

文管所租了辆挖土机过来,结果还没到地方,他们远远看到一辆吉普车慌慌张张的驶离了现场。

车上的就是盗墓贼。

没拦住,吉普车跑了,文管所的人无能为力,他们通知派所后便开始了回填盗洞。

开始前,他们有大声喊话,向洞内扔了几块砖头,没听到有人回话后才开始填土。

哪曾想,还有两哥们藏在了避难洞里!没敢出来!

回填完后,派去所刚巧抓到了开吉普车逃跑的那伙人,那伙人这时才着急说:“还有两个人在洞里没出来!”

事儿闹大了。

为了找到这两名盗墓贼,文管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当时挖了30多米深都没看到人。

仅动用的土方就有14000多方!花了十几万!

事后看,这就是傻子行为。

两人藏在12米深的避难洞内!

可他们却指挥挖土机,从另一头向下,挖了30多米深。

我这两同行,本来能活下来,是硬生生被耗死了….

因为等待时间过长,耗干了氧气,窒息而亡。

肯定有人说,盗墓贼不值得同情,都是垃圾人,不值得救,死就死了。

是,我不反驳。

但你要么干脆别救!费了大功夫,花了那么多钱,最后因为不了解,把两人硬耗死了,这样对?

后来>登了:“经过商讨认定,涉及到的几名人员不算渎职,此次事件应当属于意外事件。”

我不同意,就算到了现在,我也要为那两名同行说句话。

这不是意外事件,这是文管所那三个人的渎职!

他们不当回事儿,一个姓郑,一个姓马,一个姓赵。

盗墓贼的命也是人命,人命关天,为什么一开始不当回事?

如今这几人已经退休,我估计,他们早就忘了,每月拿着公职人员的退休金,肯定过的很舒服。

算了…..

话说回来,在盗洞挖到了十几米时,倒上来的土越来越干燥,把头看到后皱眉说:“加快速度,怕是快见到夯土层了。”

天色渐黑,点上了蜡烛。

我在洞底抬头往上看,很高。

果然,深度到了二十米左右,我看到了成“块状”的黄褐色夯土,估计有十五公分厚。

打穿这层夯土,脚下露出了一排老陶砖。

这种砖头表面看起来很粗糙,呈蜂窝状,有可能是当年就地取材用山里陶泥烧出来的。

用撬棍砸开这排陶砖,通风后扔下去绳子,我带上头灯滑了下去。

冷,黑,温度低。

下去后,手电第一眼照到的是墓门,墓门两侧各摆了个一米多高的石像生。

看到石像生,我心里噗通一跳,知道捞到了大锅。

人陆续下来,豆芽仔惊讶道:“这摆了个什么玩意?是男的女的,还是妖怪?”

石像生落了厚厚一层灰,外观脸很长,眼睛向下看,獠牙外露,十分恐怖。

光看脸像是个马脸男人,可往下看却发现,在其胸口处,长了一对女人才有的巨大圆球。

把头举着手电,皱眉道:“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这是墓兽类石像生。”

把头的意思就是镇墓兽,镇墓兽向来长的千奇百怪,以人形居多,有头上长角的,长翅膀的,反正怎么吓人怎么来,用处是震慑游魂亡灵。

豆芽仔走进想触碰,把头叫住他道:“别动,这东西招晦气,很不吉利。”

这两个石像生奇怪,墓门更奇怪。

不是所有墓都有墓门,有门的墓,比例大概能占到百分之三十。

它有个演变过程,从早到晚是条石门,砖门,汉白玉门。

为什么我说奇怪?

因为这墓门非砖非石非玉。

是泥糊的!

这是一道没见过的“泥门”。

 

 

注释:

2001年青铜峡市文管所回填盗洞事件全解析

2001年3月,宁夏青铜峡市发生一起因盗洞回填引发的重大悲剧:两名盗墓者被困盗洞窒息死亡,文物管理所所长及工作人员面临渎职指控。这一事件暴露了基层文物保护的严峻挑战,也引发了对法律责任与职业伦理的深刻反思。

一、事件背景:西夏古墓的盗掘危机

  1. 墓葬价值与盗掘现况
    • 2001年2月16日,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贺兰山沿山公路西侧一座西夏早期贵族墓遭盗掘。该墓位于西夏陵保护区外,周边分布多处西夏平民与贵族墓葬,2001年曾考古发掘证实其阶梯式墓道土洞单室墓结构对研究西夏丧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 现场遗留5个盗坑,北侧盗洞深达25米,盗墓者尚未进入墓室,但专业人员判断其有继续盗掘的可能。
  2. 处置流程与争议焦点
    • 文管所随即报案并上报自治区文物局。2月19日,自治区文物局组织专家勘查,文管所向围观群众发放《文物保护法》宣传资料,并向盗洞投掷宣传材料。
    • 公安机关经两次勘查,认为盗墓者具备专业经验,可能再次作案,遂建议回填盗洞以保护遗址。3月5日,自治区文物局批复同意回填。

二、回填操作与意外发生

  1. 执行过程与安全措施
    • 3月10日下午,文管所工作人员黄金成、赵清泉执行回填任务前,发现有人驾车逃离现场,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 回填过程中,工作人员先填埋南侧浅洞,一小时后处理北侧深洞。回填前多次向洞内喊话、投掷土块石子,均未得到回应,在确认无人后开始回填。
  2. 悲剧发生与救援行动
    • 当晚7时,4名盗墓者返回时发现盗洞已被回填,两名同伙失踪。家属报案后,公安机关于3月11日下午3时接到报案,并立即展开搜寻。
    • 搜寻历时9天,动用4台大型机械不间断作业,挖掘土方量达14000余立方米,直接投入十余万元。3月19日下午,在距地表32米深的侧洞内发现两名失踪者,已窒息身亡。尸检显示无外伤,系缺氧窒息死亡。侧洞内还发现盗墓工具及文物部门投掷的宣传材料,且有翻阅痕迹。

三、法律追责与社会反响

  1. 盗墓团伙与责任认定
    • 经调查,盗墓团伙共7人,均为当地人,因赌博、债务等动机参与盗墓。除一人在逃外,其余4人先后投案自首,其中2人被取保候审,2人被刑拘。
    • 遇难者家属提出高额赔偿要求,盗墓同伙每家先行支付2万元,文管所也各支付2万元。吴忠市检察院介入调查,文管所所长李鹏及工作人员黄金成、赵清泉被要求配合调查,可能面临渎职罪指控。
  2. 基层文保的困境与呼吁
    • 自治区文物局负责人指出,基层文保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积极性需保护。有关部门致函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呼吁谨慎处理案件,避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 文管所所长李鹏表示,回填是依据上级指示和专业判断进行的文物保护措施,悲剧源于现场情况复杂及工作人员经验不足。

四、历史回响:文物保护与人性困境的永恒命题

此事件不仅是一起法律案件,更是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缩影。它暴露了以下深层矛盾:

  1. 专业能力与资源匮乏:基层文保部门缺乏技术设备与人员,面对专业盗墓团伙时往往力不从心。
  2. 法律责任与道德风险:回填盗洞是常规保护手段,但意外致人死亡使执行者面临刑事追责,引发“保护文物是否应以人命为代价”的争议。
  3. 社会认知与经济压力:盗墓者多因经济困境铤而走险,而文保工作又需依赖地方社区支持,折射出文化遗产保护与民生需求的冲突。

结语

2001年青铜峡盗洞回填事件,以极端方式呈现了文物保护的复杂性与残酷性。它提醒我们:在守护历史记忆的同时,如何平衡法律责任、人文关怀与现实困境,仍是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