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一件瓷器 #麻仓土#北宋汝窑#斗彩天字罐儿#项云峰最后和谁在一起了

24次阅读
没有评论

彭老二看了他大哥一眼,也笑着说:“是啊,徐经理不要急,容我们再考虑考虑。”

看着这海尔兄弟眉来眼去,作为旁观者,我心里暗自嘀咕:“瓷器…..?这得什么样的牛逼瓷器?”

我在脑海中快速思索。

是北宋汝窑?

南宋官窑?元青花?

斗彩天字罐儿?鸡缸杯?

还是永宣青花?再不就是乾隆或者雍正的珐琅彩。

那时候瓷器的名贵品种,大类只有这些,我跟把头很少碰明清墓,所以这类瓷器见的不多,但没见过不代表我不懂。

不是吹牛逼,就这么说,一件青花或者粉彩瓷器,你随便掩盖,我只要能看到指甲盖儿那么大的区域,就能准确的定性断代。

酒水小吃陆续被送进包房来,此时彭老大突然起身笑道:“徐经理,你们先吃着喝着,我跟老二去趟卫生间,回来咱们在继续玩。”

人走后,我小声问她:“这海尔兄弟手里有什么瓷器?”

徐姑娘噗嗤笑了,她瞪了我一眼说:“不许给人乱起外号,万一让他们兄弟听见,公司这单生意可能会黄。”

我撇嘴说:“你们真敢下血本,这什么还没定,就白送出去三十多万,还包吃包喝包玩。”

她莞尔一笑,撩了撩头发,模样风情万种。

“公司花钱自然有公司的考虑,目前现状是国内很多有实力的人都在抢彭城兄弟手中的这件东西,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先把人伺候好了自然成功几率就大。”

她转头看我道:“项把头,你道上外号神眼峰,我提示你一下,这件瓷器是站着的,身上长了三万两千多个小眼儿。”

“什么玩意?”我一愣。

站着的意思我理解,行内人说就是立件,特指瓶子。

如果是罐子会说是蹲着的,是碗盘碟的话说趴着的。

可这瓶子身上,长了三万两千个眼儿是怎么个意思?

我皱眉沉思。

一拍桌子,我说:“知道了!是那种乾隆御制,四面儿开光中心镂空的洋彩转心瓶!那种瓶子都是眼儿!”

徐姑娘浅抿了一小口红酒,微笑:“恭喜你,猜错了。”

我想了想,马上又说:“那就是元青花!元青花瓶子里有种十分少见的镂空堆塑瓷!”

她又摇头,说不对,在猜。

“那……那是南宋影青瓷镂空瓷枕?”

“不对。”

“是明代玲珑瓷镂空胆氏瓶!”

“还不对。”

又想了两三个,全被否定。

如果是立件镂空瓷,不可能有其他的了,我忍不住爆粗口说:“卧槽!到底什么东西!”

“真想知道?”

我好奇心被勾了上来,说想,太想了。

“附耳过来。”

“听着,是……不能告诉你。”

“行。”

“那你自己陪他们玩,我走。”

“回来!”

她一把拽住我:“行了,我告诉你,但是项把头,这是公司机秘,我告诉你了你得保密,目前圈子里,知道这条消息的不超过十个人。”

我点头说应该的。

她小声说:“是件克拉克瓷,那东西….”

“停!”

“什么!”

“克拉克瓷!你说的…..是我认知中的那种克拉克瓷??”

“没错。”

我深呼吸一口气,很不满道:“不想告诉就直说,你拿我当什么?当傻子?”

“傻子都知道克拉克瓷顶多几百块钱的东西!”

所谓的克拉克瓷就是指清代中早期的外销瓷,基本上都是青花,工艺有镂空和不镂空两种,存世量巨大,经济价值不高,尤其是在沿海地区,那些南派的一捞就是一船一船的出。

她接着又说道:“那件克拉克瓶子,足有一米六高。”

一米六高的瓶子?那不就是小萱那么高?

我逐渐平复心情,说道:“这么大的的确少见,没听说过,不过就算这样….也不值当你们下这么大功夫吧?”

我说的实话,克拉克瓷就算个头在大,也还是外销瓷,大的只能说同类中罕见,它本身上限已经定死在了那里。

就好比饭店中的一盘拍黄瓜,你把它腌的在好吃,它也卖不过同样一盘大小的海参鲍鱼。

小萱那么高的克拉克瓶子,撑死了卖上二十万块钱。

“不对…..”,我马上皱眉说:“这么大瓶子,以前烧出来肯定不光是为了摆设,是里头装了东西??”

“厉害,这都能猜到,神眼峰名副其实。”

“你看。”

她打开自己手机相册让我看,是一张青花瓷瓶照片。

这瓶子立在墙角,又高又大。

长颈,撇口,大肚子,通身用的浙青料青花,发色浓重偏深蓝,青花图案应该是画的传统的百花齐放图。

瓶肚子周围一圈全部镂空透雕,密密麻麻的小眼儿布满周深,肚子有点像个大马蜂窝。

“怎么样,项把头,看出问题了没?”

我将她手机拿近看,突然发现,瓶肚子里似乎装满了东西,是种像细沙土一样的块状物,照片看的不是太清楚。

“土?”

“这瓶子里装的什么?”

她收回手机,开口说:“彭城兄弟来自彭城,彭城以前有个著名的陶瓷研究所你知不知道?”

我说知道,以前磁州窑很多大师都在那个陶瓷研究所。

她点头说道:“没错,92年陶瓷研究所关闭,库房里很多东西都归到了河北省博物馆,这个克拉克式大瓶子是样器,所里人用来研究古人当年是怎么烧造出来没变形的。”

“不过,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个,是瓶子里装的土,里头…..最少有200多斤麻仓土。”

“麻仓土!”

“200多斤!”

吓到了,我忙问:“是御窑厂的麻仓土?”

她说当然。

我情不自禁倒抽了一口气。

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出麻仓土,也叫“麻坑老土”这种粘土实际上在元代晚期已经枯竭,就是没有了,挖不到了。

后来明代皇宫有一些库存,一直用到了明代中期,麻仓土就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到了清代,更是一两土能换十两金,乾隆雍正想用都找不到。

一定要搞清楚一个概念。

老坑麻仓土,不等于现在制瓷用的高岭土,二者天差地别,就是一毛钱和一百万的差距。

我估计,如果大瓶子里头装有200斤老坑麻仓土,那最低可以换算成400斤黄金!

黄金有钱可以买到,这种土有钱根本买不到,五百年前就买不到了。

肯定有人会说:“傻子才要土!我要黄金!”

不懂的人才这么说。

懂的人明白这种土真正的价值。

没有麻仓土,是造假最大的困难。

现代如果一旦用上这种土,很多瓷器能仿烧出来,在厉害的专家都看不出来,比如元青花,斗彩鸡缸杯,葡萄纹三秋杯,成化海马纹天字罐儿。

这每一件东西,都是轻松过亿的。

200斤老麻仓土,能烧出来多少件?

这东西一旦落到了j公司手里,那后果可想而知!我想包括国内博物馆,以及一帮子高手,专家,收藏家,全都得上大当!

怪不得她们公司如此重视…..

我正胡思乱想,着海尔兄弟一前一后回来了。

“二位等久了,要不我看这酒就算喝了,辣妹子在宾馆?”

徐姑娘笑着说:“已经在了。”

“呵呵。”

彭老大爽朗笑了笑,又色眯眯道:“那今天咱们不谈生意了,我们兄弟两个去会一会四川辣妹子,定要和其大战三百回合。”

 

 

注释:

麻仓土:景德镇瓷都的千年密码与文化记忆

麻仓土,这一深藏于景德镇麻仓山的黏土,不仅是元明时期制瓷业的“生命之源”,更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南宋的初露锋芒到明代的辉煌落幕,它见证了景德镇从江南小镇到“瓷都”的蜕变,也承载着古代工匠对极致工艺的不懈追求。

一、麻仓土的身世之谜

麻仓土,学名高岭土,因产于景德镇麻仓山而得名。元代称“御土”,明代称“官土”,明代万历以后统称高岭土。其矿物成分以硅酸铝为主,含少量铁、钾、钠等元素,质地坚硬,需经反复碾磨方可使用。这种看似普通的黏土,却因独特的物理特性,成为烧制顶级瓷器的关键。

二、麻仓土的四大“基因密码”

  1. 火石红:胎土含铁量高,烧制后底部自然呈现橘红色斑痕,元代尤为明显,明代因陶炼技术提升而减弱。
  2. 奶皮黄:底胎微泛黄色,触感光滑如油,透出温润的玉质光泽。
  3. 糖点:铁元素聚集形成芝麻状黑点,俗称“糖点”,成为鉴定真伪的重要标志。
  4. 颗粒感:断面可见明显颗粒与空隙,呈现独特的“香糕胎”质感,与清代高岭土的“糯米胎”形成鲜明对比。

三、麻仓土与景德镇瓷器的“黄金时代”

  • 元代:二元配方的革命
    麻仓土与瓷石按比例混合,形成“二元配方”,烧制的瓷器胎质洁白细腻,釉面莹润透亮,透光度极强。元青花便是这一技术的巅峰之作,其胎体在强光下泛出“肉红色”光芒,成为元代瓷器的标志性特征。

  • 明代:官窑专属的荣耀
    明代麻仓土被皇室垄断,称“官土”,专用于烧制官窑瓷器。明嘉靖年间,为烧制特大件瓷器(如大龙缸),麻仓土用量激增,加速了资源枯竭。至万历年间,麻仓土几近绝迹,景德镇制瓷业被迫转向高岭土。

四、麻仓土的衰落与历史回响

  • 资源枯竭的必然
    明代中期后,麻仓土开采殆尽,高岭土取而代之。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瓷器的物理特性(胎质更致密、洁白),也标志着景德镇制瓷业进入新阶段。

  • 文化符号的永恒
    麻仓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独特的质感与烧制效果,成为鉴定元明瓷器的重要依据。元青花的“火石红”、明宣德瓷的“奶皮黄”,皆是麻仓土留下的文化印记。

五、麻仓土:超越时代的启示

麻仓土的故事,是资源与工艺的博弈史,也是文化与技术的共生史。它告诉我们:

  • 自然馈赠的珍贵:麻仓土的稀缺性,让每一件元明瓷器都成为不可复制的“孤品”。
  • 工艺创新的智慧:从“二元配方”到“二元配方”的演变,展现了古代工匠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
  • 文化传承的使命:麻仓土虽已枯竭,但其背后的工艺精神,仍在当代瓷器制作中延续。

如今,当我们凝视一件元青花瓷器时,不仅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更是在触摸一段关于麻仓土、关于景德镇、关于中华文明的千年记忆。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