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野蛮的女人——巴唐扎金顶墓葬群

7次阅读
没有评论

我回忆起了在南平机井房垃圾堆捡到的那枚镜子,询问了鱼哥想法。

鱼哥笑道:“云峰你神经太敏感了,别老自己吓自己,那就是一张普通的老镜子而已,没事的。”

“但愿吧,”我说。

死可能对他来说,真的是一种解脱。

我们连夜将马研究员埋在了石楼后的空地上,这个人这辈子过的太苦了,苦到老天爷都看不下去,就在我们刚刚埋完人时,天空稀稀拉拉下起了小雨。

小萱头顶着一块塑料布,跑来帮我挡雨。

“快进楼云峰,要不然等下湿透了。”

跟着小萱跑回去,把头正在门口抬头看着天空发呆。

咔嚓一声炸雷!

响声震天。

把头低头看了看手中的铁钱,低声呢喃道:“每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背负着使命,那我们的使命又是什么…..”

“我知道!”

豆芽仔大声说:“把头!我们的使命就是盗墓开棺!发财摸金!买房买车!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把头笑着摇摇头,这时鱼哥出来了。

“找到什么了文斌?”

“我找遍了,三楼也看了,那人最后的遗物,只有这个包裹。”

“打开。”

鱼哥当即解开包裹,发现里头放了几个很老式的绿色铝制水壶,还有个发黄的日记本。

这个日记本,可以看成是当年研究团队的工作记录手册,上头详细记载了1966年,他们到了木雅后干了什么,研究了什么。

我们也从这份仅存下来的工作记录,了解了当年他们研究队的行程。

当年他们到了木雅后,先联系了“雅江团结公社呷拉大队的大队长”,大队长亲自带了两个人护送他们进山研究。在1966年7月份,他们发现了“巴唐扎金顶墓葬群,”并写了墓葬考古登记表,这份记录详细程度令我叹为观止。我们盗了那么多墓,没一次做过记录的。

这份记录是一份表格,从左到右划分了“墓号,方向,葬式,长,宽,深,文物摆放位置,备注等等。”

这就是考古和盗墓的区别,在我们这些人眼里,别说一个破金代墓,就是盗了帝王墓,也不会去做这种东西,太费劲。

这份工作记录,一直被小心翼翼,保存了39年。

这个我做不到,我头一次,对他们这种身份的人起了敬佩之情,是从心里敬佩。

如果让我进考古队,给我发一把牙刷,慢慢的三天刷一碗土,那对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折磨。

把头看完了又翻页。

突然,从日记夹页中,掉出来一张寸长的黑白老照片。

我凑过去看,骇然发现,照片背景就是在我们之前路过的大磨盘那里,照片中七八个人穿着长衣长裤,其中一个年轻男人坐在大磨盘上,只照了个侧脸。

把头眉头一皱:“云峰,你看这个人,像不像是我们的向导老福?”

“只有侧脸啊把头,有点像…..又好像不像,照片中的人太年轻了,不能确定,应该不是吧。”我皱眉道。

“这山里的雨就是这样,说下就下了,二位在研究什么呢?”这时老福说着话过来了。

“没什么。”

把头快速将照片收起来,笑着说:“福老弟,你看这场雨什么时候能停?”

“呵呵,老话说不怕大雨下的急,就怕小雨不喘气,”老福摇头:“我看今天够呛了,咱们只能在石楼这里待着躲雨了。”

早上吃完干粮,那些夏尔巴族汉子无聊,便围坐在一楼地上,玩一种类似“筛子”的赌博游戏,彪哥也和他们一块玩,一帮大老爷们说着听不懂的夏尔巴族土话,时而大笑,时而大叫。

“反正没事儿干,来一块玩啊兄弟?”彪哥招呼我加入。

我简单了解了游戏规则便坐下和他们一起玩,还好不是赌钱,要不然我输惨了,我玩三把输三把,一直玩到了中午,山里的小雨还没停,就这时,豆芽仔突然慌慌张张跑进来大喊:

“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那人的坟被刨开了!尸体不见了!”

“什么!怎么回事儿?”

“快去看看!”

跑到石楼后一看,早上还好好的坟包,现在被刨了个大坑。

我们埋了的马研究员的尸体,不见了!

“这他妈谁干的!”

“谁看到了!”

“不知道啊!你们都在一楼玩,我们几个都在二楼,都没人出来,根本没听到一点动静啊!这坟怎么被刨了!”豆芽仔马上大声说。

小萱忙举手说:“没错!早上回来,我们几个都在二楼,根本没出去过,云峰,这点我可以作证。”

这他妈谁这么缺德,刨人新坟!

不对……

我突然发现少了一个人,那个野女郎去哪了?

“彪哥,首领妹妹呢?”我转头问。

彪哥脸色有些细微变化,被我敏锐的捕捉到了。

“哦,你说她啊?她去外头上厕所了,一会儿就回来了,别管了,来来,咱们在玩一把。”

我没理会,直接向外走。

彪哥马上跑着追过来。

由于下着雨,我出来不久便发现了一排脚印,跟着脚印走,又看到地上有某种拖行的痕迹。

“下这么大雨,你要去哪儿兄弟。”

“起开!别他妈拦我!我看看你们到底想要干什么!”

我生气了,一把推开了他。

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小跑着冲进了树林。

顺着地上的脚印和拖行的痕迹,我一路跟进了树林深处。

隐约看到个人影。

“谁在那里!”

听到喊声,这人影在一步步向我走来,随着距离拉近,我看清楚了。

咋米王妹妹头发完全打湿,两缕黑发紧贴在她双鬓两侧。

此刻她眼神冷漠无比,左手持着羊角骶,右手提着一颗人头,这颗死人头的头发很长,都拖到了地上。

正是刚埋不久的马研究员。

头被剁下来了!

二十多岁的年纪,手里提着死人头,这女的眼神中没有一丝恐惧,她就像个恶魔一样,站在雨中。

“你做什么!为什么要把人头砍下来!”我强忍着恐惧,大声质问她。

听了我的话,咋米王妹妹一松手,人头啪塔一声掉在了地上。

随后,当着我的面儿,她提起手中的羊角骶,对准地上的人头,用力扎了下去!

这一下力气极大,直接扎了个对穿!

 

注释:

巴塘扎金顶石棺墓群:青藏高原东缘的千年丧葬密码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巴曲河与小巴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一座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古老墓群静卧于海拔3000米的河谷台地之上。这便是1978年震惊考古界的巴塘扎金顶石棺墓群,其发现不仅揭开了青藏高原东缘先秦两汉时期丧葬文化的神秘面纱,更成为研究古代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关键坐标。

一、地理坐标与墓群规制:高原河谷的千年守望

墓群位于巴塘县城北,地处横断山脉北段,高出河面40-60米,属典型的河谷冲积平原。墓葬密集分布于台地上,方向统一呈东西向,头朝红军山(德弄山),足向巴曲河,形成独特的“仰观山岳、俯枕流水”的葬仪格局。

墓葬形制

  • 土坑墓为主:共发掘8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成人墓长170-200厘米、宽50-60厘米、深60厘米,小孩墓仅容身。墓顶覆盖千枚岩石板,部分墓坑周围以石块支撑盖板。
  • 石棺葬并存:同一墓地内发现石棺葬,用方形板岩砌筑,覆整块石板,形制与岷江上游石棺相似,但底部增设石板,体现地域特色。

葬式多样:包括仰身直肢、仰身曲肢、侧身直肢、侧身曲肢及双手交叉胸前等5种,其中仰身直肢葬(如BZM4)与侧身直肢葬(如BZM5)最具代表性。

二、出土器物:青铜时代的物质文化密码

墓群出土器物120余件,涵盖陶器、铜器、骨器及特殊葬具,揭示了高原先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陶器

  • 双耳罐(5件):橄榄形口,腹部饰螺旋纹,器形硕大,属礼器或储器。
  • 单耳罐(11件):小巧精致,可能为日用器皿。
  • 陶簋(1件):罕见器形,暗示与中原文化的潜在联系。

铜器

  • 柳叶形剑(1把):无格,柄部无穿,属典型高原青铜兵器。
  • 铜刀(1把):弧背,短柄,反映游牧与农耕交融的用铜技术。
  • 铜镯(4件)、铜锥(1件):装饰与实用并重,体现社会等级分化。

特殊发现

  • 木制葬具:如BZM4使用两块半圆形独木,一块垫尸、一块盖尸,贴身处覆盖桦树皮,展现独特的防腐技术。
  • 鸡骨(2具):4号墓出土,可能为祭祀牺牲或宠物殉葬。

三、时代断限与文化属性:横断山脉的文明交汇点

时代断代

  • 综合墓葬形制、器物类型及碳14测年,墓群时代约在战国至秦汉之际,与金沙江上游石棺葬文化(如云南德钦纳古墓群)同期,属青藏高原东缘先秦两汉时期遗存。

文化属性

  • 高原石棺葬文化分支:与岷江上游、滇西北石棺葬群(如云南德钦石底墓群)共享陶器形制(如双耳罐)、铜器类型(如柳叶形剑),显示文化同源性。
  • 地方特色鲜明:土坑墓与石棺葬并存,反映石料获取的地理限制;桦树皮葬具、鸡骨殉葬等习俗,体现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互动。

四、历史价值:解码古代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

  1. 青藏高原东缘的文明坐标
    • 墓群填补了金沙江上游先秦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证明该区域在青铜时代已形成独特丧葬传统,为研究高原东部早期文明提供重要资料。
  2. 民族迁徙的见证
    • 陶器、铜器的形制与中原及北方草原文化的相似性,暗示古代民族(如羌人、氐人)沿横断山脉南北迁徙的通道作用。
  3. 生态适应的智慧
    • 墓葬选址于河谷台地,既避洪水又近水源,体现高原先民对环境的深刻认知;桦树皮葬具的使用,反映对当地植被资源的利用。

五、保护与研究:从考古发现到文化遗产

  1. 保护现状
    • 墓群于198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升级为省级文保单位。2021年考古复查新发现锐哇村石棺墓群等10处文物点,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
  2. 研究展望
    • 未来需结合多学科手段(如古DNA、同位素分析),深入探讨墓主族属、生业模式及与周边文化的互动网络。

巴塘扎金顶石棺墓群,这座矗立于横断山脉的“青铜时代遗存”,以沉默的石板与陶铜器物,诉说着高原先民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宇宙的认知。它不仅是青藏高原东缘文明进程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当考古学家拂去千年尘埃,那些深埋于河谷台地的秘密,正逐渐拼凑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民族交融画卷。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