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勘探——灌浆墓

15次阅读
没有评论

“壮观,这是太壮观了。”

我站在其中一座石塔楼下,抬头向上看,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感叹。

这些高几十米的石塔,全都是用大石块儿和薄石片子砌成,每一块石头都用的大小形状恰到好处,以至于其表面光滑无比,700年,仍纹丝不动的屹立在这里,就好像国外的金字塔,不知道是谁监督建造的,堪称古代建筑学的奇迹。

为什么我说像炮楼?

因为石塔底层没门,最近的一扇小门,开在了离地面十米处。

在往上看,大概每隔十几米又开有两扇小门,有点像电视剧里打鬼子用的碉楼,八路军在小门周围架上机枪,哒哒哒哒一顿乱射。

把头猜想道:“这种楼应该是当年党项人建造的防御工程,是李現防备蒙古人追来特意建造的。”

小萱问:“我们怎么上去啊把头?第一个小门那么高,连个抓手的地方都没有。”

这的确是个难题,不好上去,当年应该有把长梯子竖靠在炮楼上,现在没有梯子了。

“鱼哥你能不能爬上去?”我说。

“估计够呛。”

鱼哥看了说:“我力量够,但自身体重大,如果阿春在就好了,她一定能轻易上去,我试试吧,不知道能不能行。”

说完,鱼哥后退十几步,开始跑步加速。

单脚蹬墙,高高跳起!

鱼哥瞬间扣住了石塔表面儿一块凸出的石块,然后爆喝一声,再次靠手臂发力。

“噗通一声。”

他掉下来了。

“鱼哥!

“鱼哥你怎么样!”

我赶快跑过去看。

“没事儿吧!”

鱼哥疼的咧嘴倒吸了一口气,看样子摔的不轻。

鱼哥起来后又尝试了用绳镖,结果不行,这些石块儿太硬,绳镖都打不进去,会被弹飞。

连石楼第一扇小门都上不去,众人犯了难。

我扭头看周围环境,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

费了点时间砍了一棵树,我们几个男的把树扛过来,立在了石塔旁当梯子,虽然还是不好上,但好歹有了个抓手的地方。

自告奉勇,我说我先来。

我爬树技术还可以,花了十多分钟便顺着树干爬到了最高处,小萱在底下大喊提醒我:“小心点儿”

抓到小门边檐,我手脚并用,一个翻身上去了,

木门没锁,连接处腐朽的很厉害,用力一推便开了。

进来后发现地方不大,空间不到十平米,地上落了厚厚一层灰尘。

一张青石板搭成的桌子,石桌上倒着两个锈迹斑斑的铁水壶,此外,在靠近墙角的地上,还看到一把断了弦的木弓。

我捡起来仔细一看,觉得这应该是西夏的铁臂弓,本身材质是产自大西北的一种铁木,威力大,射程远,同时期的宋朝有过拿两匹马换一把西夏弓的记载。

搜寻一圈,又找到了一盏掉在角落的铁油灯,除了这些之外,再没看到别的东西。

鱼哥和豆芽仔忍不住好奇心,先后爬了上来。

我钻出来,探头向上看。

“奇怪…..这玩意内部也没楼梯,以前的人是怎么上到高层去的?”

这里就像一个单独的小房间,内部没有通往上层的楼梯。

把头解答了我的疑惑。

在炮楼北边儿五十米位置,那里有个烂了的方形木框,把头说这个木框应该是以前上下运送人用的,一旦有追兵追来,只要砍断绳索,躲在炮楼高层的党项士兵便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这一点能看出来,当年党项人逃到这里后仍然过的提心吊胆,怕蒙古人追过来赶尽杀绝。

上不去不能硬上啊,掉下来就摔死了,没办法,只能暂时下去,我们是来找值钱文物的,又不是来玩的。

我敢打保票,这地方一定有古墓,而且极有可能发现古墓群。

如果那样,那这里对我们来说就是天堂,没有警察,没有外人,没人能看到,想怎么挖就怎么挖。

西夏是游牧民族建国,它比较特殊,要么陪葬品很丰厚,要么毛都没有一根。

行里有机会上手西夏墓的人不多,原因有两点,一是西夏墓和后来的元墓一样,不见封土堆,不用青白膏泥,在地表没有表现,二是它有很强的区域性,主要集中在大西北宁夏一带。

既然在地表没有表现,看不到封土堆,怎么找呢?

我们听把头安排,什么叫专业啊。

把头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幅图,它将这一大片地方化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从m1区到m4区。

m的意思就是“墓”。

把头用树枝指着m1区,沉声道:“你们四个人拿四把铲子,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角开始,数着数,每走二十步,向下打一个探坑,每个探坑统一打深五米,然后逐渐向中间靠拢,当你们碰到了一起,就代表这个地方探完了,这样就不会露掉任何一座古墓。”

“没问题吧?没问题就从m1区开始,先探完这四个区域再说,我再想想办法,看看怎么能上去,”把头抬头又看了一眼石楼。

我们都说没问题,然后就开始干。

工欲利其善必先利其器。

孔老邪帮我们打造的这几把洛阳铲不是俗物,打到石头不卷刃,提土倒土不沾土,最重要的是手感好。

就像现在年轻人买手机,都追求手感了,不能超过多少克。

一个探坑也就十分钟的事儿,小萱平常干后勤放风,她的速度稍慢,大概要十五分钟。

几个小时后。

我们几个都快碰头了。

“奇怪了,没道理啊,怎么一座墓也没有。”

m1区已经密密麻麻打了几十个探坑,没有发现古墓的迹像,这有点儿反常,和我预想的不一样。

把头皱眉道:“不要灰心,有可能党项人集中葬在了某一个区域,这才刚刚开始,累了的话就休息一下,我们时间充足。”

我们三个男的碰头干完了,就剩小萱在打最后一个探坑。

小萱身高只有一米六,讲真,她拿铲子的样子看的有些滑稽,豆芽仔大笑说:“哈哈!都快看赵萱萱的样子!笑死我了!她手上没劲儿,打不下去!哈哈!”

“你笑个屁啊!”

我啪的朝豆芽仔头上扇了一巴掌,“你也好不到哪里去。”

我蹲在地上看小萱用洛阳铲打探坑,很快,我看的眉头一皱。

“这么难打?”

我看她连续下了四五下,铲子的深度都没有变化。

我忙跑过去帮忙。

“云峰,我打不下去。”小萱表情有些委屈。

“是不是碰到石头了?我来。”

我试了两下,马上扔了铲子,笑道:“别弄了,百分百是石头,这你能打下去就怪了,走吧,去吃点东西休息一下。”

“哦。”

小萱捡起来铲子跟我走。

走了没几步,我猛的一回头。

我看到,小萱在手中洛阳铲的钢刃上,带了一点儿浅浅的灰白颜色粉末。

很少,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到。

“把你铲子拿给我。”

我蹲下来,用手碰了碰。

“不对……这不是石头上打下来的粉末,这他妈是水泥啊!”

“怎么会有水泥?”

我不确定,又跑去用洛阳铲打了两下,看着带上来的细细的灰白色粉末,还真是水泥!

我吓了一跳,忙问把头这怎么回事儿,从未听说过土层中带水泥的。

把头干了一辈子,见多识广,他知道的自然比我多,他马上吩咐我们沿着小萱打的探坑,向周围辐射,在打三个探坑。

结果是,洛阳铲受到阻挡,土层中又打出了那种灰白色的粉末。

把头深吸一口气,开口道:“来了,是大墓。”

“如果我没猜错,这是极罕见的灌浆墓,墓主一定非富即贵。”

豆芽仔就是个二愣子,他就听到了把头最后一句话:“墓主人非富即贵。”

“那还等什么!别吃了!赶紧开始挖啊!”豆芽仔说完就要找铲子。

把头脸色一变,他阻止豆芽仔道:“豆芽子,不要着急,我们现在要确定,是全灌浆墓还是半灌浆墓。”

“如果是半灌浆墓,说不定我们还有机会。”

“如果是全灌浆……那就不用费力气了,它是无解的。”

我听的脸色一变。

绝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灌浆墓。

灌浆墓也叫“灌浆葬”,这是古代人为了防盗,用的一种自残式葬法,多见于明代中早期,从明代后期开始就绝迹了。

目前公开知道的,只有泰州有发现过灌浆墓,在就是扬州宝应县也有发现几例。

以前的古墓防盗手段,大致有以下这些。

翻板,断龙石,铁灌顶,积沙,积石,水银,天火,自来石,储水墓,塞门刀车,铁索吊石,其中积石墓见的最多,积石墓从上到下分四层区域,顶石区,贴顶石区,碎石区,卧底石区。

单论防盗效果,上述这些比起来灌浆墓,全都瞬间黯然失色。

这种葬法说白了,它就是个弟弟行为!

 

 

注释:

西夏铁臂弓:冷兵器时代的科技巅峰与战争传奇

西夏铁臂弓,又称“神臂弓”,是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在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之作。它以超远射程、强大穿透力和精密机械结构,成为西夏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更在军事技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历史背景:从高原到战场的征服之路

  1. 诞生语境
    • 地理与资源:西夏核心疆域涵盖祁连山、贺兰山等地,盛产优质木材(山桑木、檀木)和牦牛。牦牛角因柔韧坚韧,成为制作弩臂的关键材料。
    • 战争需求:西夏与宋、辽、蒙古长期对峙,铁臂弓的研发直接服务于“以步制骑”的战术需求,成为对抗骑兵冲锋的利器。
  2. 军事里程碑
    • 好水川之战(1041年):李元昊以铁臂弓部队为核心,结合“铁鹞子”重骑兵与“步跋子”山地步兵,全歼宋军主力。此战中,铁臂弓在150米外精准射杀宋军将领,奠定西夏军事威名。
    • 对宋技术输出:党项工匠李宏将铁臂弓技术带入中原,宋朝经改良制成“克敌弓”,成为抗金战争中的杀器。

二、技术解密:冷兵器时代的“机械革命”

  1. 材料与工艺
    • 弩身构造:以贺兰山山桑木为骨架,外覆牦牛角片,用特殊胶质黏合,兼具韧性与刚性。
    • 冷锻技术:西夏独创的冷锻工艺使铁箭头硬度堪比现代钢材,配合青铜弩机,实现“射三百步,洞重札”的穿透力。
    • 人体工学设计:脚蹬装置使射手可用全身力量开弓,弩机扳机灵敏,确保射击精度与射速平衡。
  2. 性能参数
    • 射程:有效射程150米(宋制300步),最大射程达465米,远超同时代弓箭。
    • 威力:可穿透两层铁甲,甚至击碎岩石,被宋人称为“最为利器”。

三、文化影响:从战场神器到文明符号

  1. 军事技术传播
    • 对宋影响:宋朝设立专门机构仿制铁臂弓,并制定《神臂弓条法》规范使用,其技术延续至南宋。
    • 对蒙古影响:元朝继承西夏制弓工艺,党项工匠小丑曾为成吉思汗制作弓箭,铁臂弓技术融入蒙古军事体系。
  2. 民族融合象征
    • 技术交流:铁臂弓融合党项羌的游牧技艺与中原冶金技术,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
    • 文学记忆:沈括《梦溪笔谈》详细记载其构造,使铁臂弓成为后世兵器研究的经典案例。

四、现存之谜:从实物缺失到技术复原

  1. 考古发现
    • 宁夏海原县遗址:1993年出土西夏弩机与铁箭头,证实文献中“铁为枪膛,铜为机”的记载。
    • 西夏陵墓文物:部分甲片上留有冷锻痕迹,印证“瘊子甲”与铁臂弓的工艺关联。
  2. 复原挑战
    • 材料失传:西夏牦牛灭绝,特定木材稀缺,现代复原尝试多以替代材料进行,性能难以达到古籍标准。
    • 工艺断层:冷锻技术、胶质配方等关键环节失传,使完整复原成为难题。

五、历史回响:铁臂弓的现代启示

西夏铁臂弓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科技巅峰,更是人类军事智慧的结晶。它告诉我们:

  1. 技术迭代:西夏通过材料科学与机械工程的创新,实现“以弱胜强”,对当代国防科技仍有借鉴意义。
  2. 文化韧性:铁臂弓的传承与变异,映射出文明在交流中的生命力——即使政权消亡,技术基因仍可延续千年。

如今,当我们凝视史籍中“箭如雨下”的记载,或是在博物馆端详那些锈迹斑斑的弩机,铁臂弓已超越武器本身,成为解读西夏文明的一把钥匙。它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正的征服从不是武力的炫耀,而是智慧的传承。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