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商量办法——灌浆墓

11次阅读
没有评论

“怎么样?定准边线了没有?”

一直干到了天色擦黑,把头问我。

“边线”是行话,意思是用洛阳铲探明古墓葬的边界形状,以此为来确定,这是个长方形墓还是正方形墓,

我擦了擦汗说:“应该差不多了,长34米左右,宽17米左右,这可真不小啊把头,西夏的皇陵才多大。”(对比中原,西夏墓普遍小。)

把头顺着我探明的边线,向西北方向走了十几步,然后拐了个弯,又向中间走。

把头停在中间说:“根据我的经验看,我脚底下大概就是主墓室位置。”

“云峰文斌,你们就从这里,开个一米洞。”

把头说完微微摇头:“希望老天爷保佑,别是全灌浆墓,最好是半灌浆墓。”

得了命令,我们马上干。

我收回我前头说的话。

在这里干活并不是肆无忌惮,隐患还有个七月爬,七月爬和沙漠里养狗那个一样都是党项人,我们现在就相当于刨人祖坟。

8点半左右,我们挖了个直径一米,径直通向地下的盗洞。

我站在盗洞底部,用手电一照。

顿时心惊胆战!

全都是灰白色的水泥…..哪哪,都是水泥。

不见劵顶宝顶,不见青石墓砖。

凡入目之处,全是凹凸不平的水泥。

看到此景,我们心底的那一丝侥幸,破灭了。

把头面色失望,他摇头探道:“哎…..不见棺材不落泪,怕什么就来什么,能确定这就是一座全浇墓,你们上来吧。”

豆芽仔用力向下一捅铲子。

只听“铛的一声!”冒了火星子。

豆芽仔不服气,大喊:“把头!总得想个办法!我明明都闻到肉味了!光闻味儿却吃不着怎么行!”

“嗯……你们先上来,喝口水再说。”

小萱生了火堆,我和豆芽仔从盗洞爬上来,众人围坐在一起商量,看看怎么办。

把头先告诉了我们他的想法,我听的心头一颤。

这是西夏哪位显贵葬在了这里?墓主绝不是普通人。

“半浇墓”,我这么形容。

古代的水泥成分一般是黄沙泥,石灰,糯米浆。

在主墓室放一具棺材,然后用五块儿硬木板将棺材围住封死,可以想象成,给棺材打了一个封闭木架,然后在最上头开一个洞,将大量水泥灌下去,用水泥将整个棺材封住,重达几吨。

宝应县和泰州的那几个墓,就是这样式的。

当年考古队想打开也废了老鼻子劲了,棺材没有棺材样,整个就是一个大水泥坨子!

一般的小吊机都吊不起来,得上大吊机才能从墓室里吊出来。

“全浇墓”,不单是指水泥封棺材,而是指用上百吨的水泥,将整个直径三十米的墓室,全都灌满封死。

棺材,陪葬品,各种东西,全都封到了水泥里。

没有墓门,没有墓顶,没有天井,就是一个长30米,巨大的长方形水泥块儿。

这怎么开?

都想想,这怎么开?

怎么进去?

对付积石积沙墓的办法是挖横井,可现在不好使了,我们已经确定,否管从哪个方向挖横井,最后都是碰到水泥。

刀枪不进,水火不侵。

比乌龟壳更像乌龟壳,所以我才会说这是弟弟行为。

此时鱼哥想了想,皱眉说:“把头,我们要是用炸药怎么样?把它炸开!”

把头马上摇头:“墓里的棺材陪葬品都和水泥混在了一起,如果用炸药,就算侥幸能炸开,陪葬品也会全炸烂,那样就失去了它们的价值。”

紧接着,把头又说:“不管是谁葬在了这里,我猜想,墓主人当初肯定下了很大决心。”

众人短暂陷入沉默,只听到干柴燃烧的声音。

“有了!”

豆芽仔突然猛的一拍大腿,兴奋说:“我想到一个好办法!绝对可以干开这个水泥墓!”

“哦?说来听听。”

“峰子,你看这样行不行。”

“我们把盗洞扩宽到两米,在水泥块儿上画一个门的形状,然后用冲击钻打下去!”

“冲击钻没有炸药威力大,不会损坏陪葬品,一旦碰到文物,咱们能马上停下来!再说了!它只是水泥,又没有钢筋!冲击钻打开这东西就是分分钟的事儿!”

豆芽仔说完后洋洋得意。

我朝他脸上吐了口烟,微笑说:“说的好,请问豆先生,你的冲击钻在哪儿?”

“还有,就算你有了冲击钻,去哪搞电?人力发电?还是风力发电?”

豆芽仔支支吾吾,说不上话。

过了几秒钟,豆芽仔又一拍大腿,说我又办法了!

“鱼哥!你拿个凿子锤子!一点点给它凿开!这个不用电!也伤不到文物!”

我听后马上说:“你这又是馊主意,要是那样干,我们五十年以后再来这里接鱼哥吧,到时候,我直接让我孙子替我来。”

鱼哥听的开怀大笑。

小萱笑了,把头严肃的脸上也难得露出一丝笑容。

一直旁听的老福,此刻突然开口了,我们都看向他。

他说:“几位,我知道试验田老郭那里有把冲击钻,上次我看到过,应该是建房子打地基用的,还有,他那里也有个小型的柴油发电机,你们看….”

“福叔,真的?你确定?”

老福再次点头说确定。

豆芽仔的话我们本来是当笑话听的,可现在不一样了。

所谓死马当活马医,什么东西都得尝试,我和把头都开始考虑起这个办法的可行性来。

细细一考虑,别说,还真有可能。

冲击钻在墓里的确有应用的例子,最近一次,西安杨坤盗武皇妃那个大石棺,就是先用冲击钻打出来裂缝,然后在用电锯顺着裂缝切下去,最后切出来了一百多块,卖到国外后又组装了起来。

还有,不信去国外博物馆看看,很多大型石雕石件儿的表面都有裂缝,都是这么搞的。

豆芽仔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整个水泥墓看成一具长达30米的巨型石棺!只要把它分解开就行了!

不能用炸药的情况下,这可能是唯一办法!

我立即说:“把头,要不我回试验田一趟?我最多耽误两天就能赶回来。”

看把头有些许犹豫,我着急说:“万一这大水泥块子里封的是李現棺材呢,把头!我们绝对不能放过!”

男人都有赌性,越是看不到的东西,越是好奇,越是想要,我不相信,随便一个平民能被这么封起来。

西夏出名的除了泪佛,妙音鸟,还有传说中木刻版的六部大藏经,兀珠,四头四面铜观音!这些都是甲上级文物,要是能找到其中一件,这趟就值了。

“把头你还犹豫什么!干看着一点用没有,干啊!”我着急说。

“文斌,要不这样,你们两个一块回一趟试验田。”

“不用。”

我立即起身:“我认得路,鱼哥你留在这里护着大家伙,福叔,把你猎枪给我。”

“我现在就出发。”

 

 

 

注释:

灌浆墓:古代墓葬中的建筑奇观与考古密码

灌浆墓,又称“积石积沙墓”“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墓葬形制,以“流沙防盗”与“精密结构”为核心特征,展现了古人对永生追求与防盗智慧的极致表达。

一、历史源流:从商周到汉唐的防盗技术演进

  1. 技术起源
    • 商周积石墓:早期灌浆墓雏形,以碎石填充墓室,兼具防盗与排水功能。
    • 战国流沙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王墓首创“积沙防盗”,利用细沙流动性使盗墓者难以立足。
  2. 汉代技术巅峰
    • 黄肠题凑:以柏木芯“题凑”围棺,外覆青膏泥与木炭,形成密封结构。如长沙马王堆汉墓,棺外填充10厘米木炭层与1.3米白膏泥,隔绝氧气与水分,使辛追夫人遗体千年不腐。
    • 积沙积石墓:河南永城保安山汉墓采用“以石防盗”,墓室顶部铺设3.3吨巨石,配合细沙形成“机械陷阱”。
  3. 唐宋技术转型
    • 随着砖室墓普及,灌浆技术逐渐式微,但部分边疆地区仍沿用,如新疆阿斯塔那唐墓以“夯土+流沙”组合防盗。

二、建筑密码:流沙、巨石与精密工程

  1. 流沙防盗系统
    • 材料选择:选用干燥细沙,流动性极强,盗墓者挖掘时沙粒迅速填充空洞,导致塌方。
    • 结构设计:沙层厚度可达10米以上,底部铺设碎石层防止渗水,顶部以巨石或夯土封顶,形成“沙-石-土”三重防护。
  2. 巨石阵列
    • 自动触发机制:如河南永城梁孝王墓,墓道顶部暗藏3000余块塞石,每块重1-2吨,一旦触动即滚落封堵通道。
    • 榫卯结构:部分巨石采用榫卯连接,形成整体,增强稳定性。
  3. 密封与防腐技术
    • 青膏泥与木炭层:青膏泥(微晶高岭土)致密防水,木炭吸湿防腐,二者结合形成“天然保鲜膜”。
    • 深埋与隔绝氧气:墓葬深度常达20米以下,配合密封结构,有效延缓遗体与文物氧化。

三、考古发现:破解千年谜题

  1. 技术突破案例
    • 郭庄楚墓:2005年河南郭庄楚墓发掘,墓道内发现11层流沙与1000余块积石,考古队耗时3年清理,出土青铜器、玉器等文物3000余件。
    • 狮子山楚王陵:江苏徐州楚王陵墓道顶部巨石重达6吨,采用“自锁式”结构,清理时需用液压千斤顶逐块顶起。
  2. 文物价值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49克)、T形帛画等文物,揭示汉代纺织、绘画技术巅峰。
    • 江陵望山楚墓: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剑身含铬成分,引发古代冶金技术热议。
  3. 未解之谜
    • 秦公一号大墓:虽遭247次盗掘,仍出土3500余件文物,但主棺室结构至今未完全破解。
    • 曾侯乙墓:外棺重达9吨,内棺彩绘图案含义尚存争议,或与楚地巫术信仰相关。

四、现代保护:科技与传统的博弈

  1. 保护挑战
    • 环境威胁:湿度、微生物对木漆器、丝织品破坏严重,如马王堆漆器出现“漆膜起翘”现象。
    • 技术局限:流沙墓清理需平衡“保护性发掘”与“最小干预”,传统手铲与现代激光扫描结合成为趋势。
  2. 创新实践
    • 虚拟复原:利用CT扫描与3D建模,对郭庄楚墓积石结构进行数字化重建,实现“无损考古”。
    • 微生物防治:采用臭氧灭菌与生物酶制剂,有效抑制墓葬微生物活性。
  3. 公众参与
    • 遗址公园化:如秦始皇陵博物院将兵马俑坑与灌浆墓展示结合,打造沉浸式考古体验区。
    • 公民科学项目:通过“考古志愿者”招募,让公众参与墓葬清理与文物保护。

五、文化象征:从生死观到技术伦理

  1. 生死哲学
    • 灌浆墓反映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通过技术手段延续死后世界,如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暗示墓主对儒家伦理的认同。
  2. 技术伦理反思
    • 防盗技术本质是对“死后安宁”的焦虑,部分墓葬铭文(如“盗掘者死”)与机关形成“诅咒-防御”双重体系。
  3. 现代启示
    • 灌浆墓技术遗产为现代文物保护提供灵感,如“流沙防盗”原理被应用于博物馆展柜防震设计。

灌浆墓作为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结晶,不仅是一部镌刻在土地上的建筑史诗,更是一面映照人类生死观的镜子。从商周的积石到汉唐的流沙,每一粒沙石都在诉说着对永恒的执着追求,而现代考古人的铲尖,正轻轻揭开这层跨越千年的时空帷幕。

正文完
 0
ACCESS DENIED